喜报
热烈祝贺于明月加入法兰克福勃兰登堡国家交响乐团!!

于明月
青年中提琴演奏家
现任德国法兰克福勃兰登堡国家管弦乐团中提琴演奏员。
2000年3月出生于北京市。2004年开始跟随著名教育家赵薇教授学习小提琴。2012年开始跟随王绍武教授学习中提琴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2023年毕业于美国科尔本(Colburn)音乐学院并师从美国著名中提琴演奏家Paul Coletti 教授,Tatjana Masurenko教授,洛杉矶爱乐中提琴首席李腾老师以及小提琴家中提琴家 Yura Lee。同年6月考入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跟随著名中提琴演奏家Nils Mönkemeyer 教授学习。2025年1月考入德国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跟随教授Nils Mönkemeyer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于明月曾获得2013年8月西班牙 “VILLA DE LLANES”国际中提琴大赛中荣获少年组第三名。(第一名空缺)。2015年5月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举办的第三届校友艺术节中获得中大贝组第二名。2015年9月获得在奥地利第二十二届勃拉姆斯国际音乐大赛中提琴组第二名。(第一名空缺)。2019年5月获得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办的安东·鲁宾斯坦中提琴比赛第一名。2021年12月成为本届美国Primrose国际中提琴比赛唯一一位进入前八名的中国人。2024年3月在德国举办的International szymon Goldberg 比赛中获奖。于明月也曾获得2015-2016年度获得中央音乐学院“娃哈哈室内乐团奖学金”。2015、2016连续两次获得傅成贤纪念奖学金。于明月曾受邀参加中国爱乐乐团成立20周年“我们生于2000”音乐会,作为中提琴独奏与指挥家余隆及乐团一同于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上呈现精彩演出。 她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少年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并跟随乐团去欧洲三国(荷兰、比利时和德国)进行巡回演出。 她也曾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季”室内乐团的中提琴首席,并以独奏的形式与“四季”室内乐团合作在校内校外进行演出。2019-2023作为火花室内乐元老之一,在全国内进行多次多地巡演。2020年2月与柏林爱乐小提琴首席Noah Bendix-Balgley合作并以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在美国洛杉矶进行演出,广泛受到好评。2024年10月与德国法兰克福勃兰登堡国家管弦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于明月也多次参加音乐节和夏令营。曾连续四年参加美国“Bravo”喝彩音乐夏令营并获得夏令营中比赛的第一名。连续四年参加加拿大晨兴音乐桥夏令营(Morningside Music Bridge),并以独奏和重奏的形式在其Gala音乐会上演出,得到了大师们的高度评价。2019年在日本参加小泽征尔音乐塾,所在的弦乐团在东京演出时由小泽征尔先生亲自指挥。2022年参加New York String Orchestra Seminar并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音乐会。


关于法兰克福勃兰登堡国家交响乐团Brandenburgisches Staatsorchester Frankfurt(BSOF)
上下滚动阅读
法兰克福勃兰登堡国家交响乐团(BSOF)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德国统一后,它的演出范围远远超出了联邦勃兰登堡州和德国的边界,反映在其繁忙的演出日程上,包括大量的欧洲巡演与日本演出。
作为勃兰登堡州唯一的A级乐团,BSOF是勃兰登堡州音乐文化的重要支柱,受到联邦科学和文化部的资助。由于总部位于法兰克福市接壤德国与波兰边境的奥得河畔,它在两国均有广泛受众,因而同波兰及其他东欧国家的伙伴进行密切合作。
乐团发行了种类繁多的唱片,其中不乏获奖专辑,并通过为德国主流广播电台及电影和电脑游戏录制原声带获得了非凡声誉。BSOF曾有幸与萨宾·梅耶、伊沃·波⼽莱⾥奇、丹尼尔·霍普、罗斯特罗波维奇等古典音乐巨匠合作,并邀请到国际⼀线家艺术家如钢琴家德米特里·马斯列夫和马丁·赫尔姆琴加盟当前的2022/23乐季。
凭借驻场艺术家邀请制度及同指挥家论坛与柏林艺术⼤学的合作,乐团进一步加强了其丰富的音乐会活动。此外,BSOF⻓期致力于音乐教育,影响了勃兰登堡与毗邻波兰地区数以百计的⼉童与年轻⼈,并自2010年起为拜罗伊特音乐节上⼴受好评的⼉童歌剧提供乐团伴奏。
BSOF因其教育⼯作获得了多个奖项。在前任⾸席指挥霍华德·格里菲斯(Howard Griffiths)的领导下,它在文化教育和跨文化对话⽅⾯设⽴了新的标准,其项⽬涉及来自东勃兰登堡和邻近的波兰地区的数百名⼉童和年轻⼈。
此外,⾃2010年以来,乐团一直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为一流的、⼴受好评的⼉童歌剧提供音乐伴奏。
⾃2018/19乐季以来,BSOF的音乐总监和艺术总监由约尔格-彼得·韦格尔(Jörg-Peter Weigle)和罗兰·奥特(Roland Ott)担任。
他们为乐团的曲⽬单注⼊了全新的内容,体现在世界首演(如2022年夏天首演国际知名作曲家塞缪尔·阿德勒的《短交响曲》)、跨界项目、及新型音乐会上,并带领乐团与柏林爱乐合唱团深度合作,共同演绎乔治·舒曼的清唱 剧《露丝》,吸引了公众和媒体的特别关注。
在2022/23演出季中,乐团在浪漫主义曲目、维也纳经典和当代经典外还推出了从电影音乐到管弦爵⼠乐等节⽬,精彩纷呈。

演奏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朝音专访
1. 在德国乐团演奏有哪些新奇的体验
最初最让我觉得新奇、同时也最难适应的,是排练完全切换成了德语模式。过去一直习惯用英语排练,一下子变成德语确实需要一个适应期。尤其是德语的数字很绕口,三位数、四位数需要特别反应,刚开始排练时找小节号就要花不少时间。好在后来渐渐适应了,听多了就习惯了,现在这已经不再是问题。
另一个挑战是,乐团已有百年历史,很多重要的交响曲大家都演出过无数遍了,而我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作品。为了跟上排练进度,下班后要加倍练习,有时压力也挺大的。

2025年1月2日在波茨坦Nikolaisaal音乐厅演奏新年音乐会
2. 考乐团需要提前多久准备?怎么准备?
我认为最需要投入时间准备的是乐队片段部分。协奏曲我们从小练到大,相对熟悉,但乐队片段则更具挑战性。每个乐团考试内容不同,但多数会在招聘信息中列出具体曲目。中提琴常考的包括《唐璜》《仲夏夜之梦》《马勒第十交响曲》《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被出卖的新嫁娘》等。
在准备方面,有几点我觉得特别重要:
•节奏:一定要用节拍器练习,把节奏拉稳。不要因为换弦或换弓打乱节奏,也不能因追求表现力而拖慢节奏。
•力度:德国乐团对力度极为讲究,p与mp必须拉出明显区别。渐强、渐弱的起点和终点都要明确,不能凭感觉,要严格按照谱面执行。
•结构意识:必须清楚该片段在整部作品中的位置,了解其他乐器当时的角色。多听录音、阅读总谱,能帮助在考试中更有信心。
•心态:很多人在拉片段时容易紧张,因其技术难度高、熟悉度不如协奏曲。建议可以多在熟人面前演练,帮助放松心态,考试时就能更从容应对。

和中提琴声部成员吃港式茶点
3. 最喜欢在德国生活的三个原因?
1)古典音乐无处不在,无论是交响乐还是歌剧。从柏林爱乐的交响音乐会、拜罗伊特的歌剧节到街头巷尾的即兴表演,高品质的音乐在德国随处可见。艺术氛围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非常享受。
2)德国啤酒既便宜又纯正,人们从早餐到深夜的‘最后一杯’,早已把它融入了日常社交,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化体验。
3)休息日的时候我很喜欢去徒步,德国的自然环境太适合户外运动了。从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到北部的波罗的海海岸,从莱茵河谷到巴登-符腾州的黑森林,风景优美、路线丰富,无论是专业登山还是休闲漫步,都能找到心仪的路线。

法兰克福勃兰登堡室内乐团音乐会
4. 如何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刚入团时,我很担心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会使交流变得困难,怕处理不好同事关系。我很幸运遇到了非常友善的同事们。他们用善意与真诚消解了我的顾虑。
1)作为团队里为数不多的亚洲面孔,我原以为需要小心翼翼融入,却发现这里没有“新人与老人”的界限,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们都说着同一门语言,演奏同一首作品,慢慢的感受到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了。
2) 乐团去年来中国巡演,大家对中国印象非常好,(尤其是美食)赞不绝口。在此期间我帮助同事们订餐厅,翻译,教他们中文。在短短的两周中和很多同事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他们纷纷表示以后还想去中国演出。
3)我的邻居也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最难忘的是在我生病时,高烧到恍惚的我被他开车“抬”到医院,并联系乐团说明情况;逢年过节他总是会放一些小礼物在我家门口,我也会回礼表示感谢,仪式感满满。
我也经常和其他同事一起听音乐会、听歌剧、坐车外出旅行。我很感激刚开始工作就结识了这么多值得信赖的朋友,是他们让我在异国他乡也不觉得孤单。

带同事一起体验东北美食
5. 今年的目标~~
希望顺利完成剩余的研究生学业!
(来源:中国音乐网、朝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