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作者肖雪涛诗集《遇见》出版 (附:《遇见》诗选欣赏)
《华中文学》总编辑、安徽作者肖雪涛的诗集《遇见》近日由南方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继《半途》《思之梦》后,肖雪涛诗歌创作的又一成果。这部诗集由当代著名诗人孤城作序,诗坛名家大卫担纲编辑。诗集以"遇见"为灵魂主线,匠心独运地分为"遇见故乡""遇见知音""遇见亲情""遇见美好"四辑。肖雪涛以其特有的语言炼金术,将平凡的生活瞬间淬炼成永恒的诗意。诗集中,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具象与抽象的生命历程完美融合,创造出令人心颤的意象群。这种"以实写虚,化虚为实"的创作手法,使整部诗集呈现出既厚重又空灵的美学特质。尤为难得的是,诗人通过对"遇见"这一主题的多维诠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宇宙。从故乡的一草一木到生命中的至亲挚友,从转瞬即逝的美好片段到永恒的人文思考,肖雪涛以诗人的敏锐和哲人的深度,完成了对生命际遇的诗意解码。文学评论家指出,《遇见》既延续了肖雪涛一贯的真性情写作风格,又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诗集中那些"带着体温的文字",既是个人情感的真诚流露,又超越了个人经验的局限,抵达了普遍的人类情感共鸣。
这部诗集的面世,不仅是肖雪涛个人创作生涯的重要节点,也为当代汉语诗歌增添了沉甸甸的佳作。正如孤城在序言中所说:"《遇见》让我们重新发现,诗歌依然是照亮尘世最清澈的光。"
遇见,在压手、捕心之间
孤城 /文
行走的力量,暗含无尽机缘。进京入职近十年,诗人肖雪涛是我北漂结识的一位无为老乡。缘于文字、老乡情谊,相识相知,无疑,是一种贴心的遇见。无论他拉着我在北京街头风驰电掣,抑或闲话雅集,还是我们在苍茫大草原对月豪饮……生命的活力,灿若乌兰布统小镇上空,那连夜的烟花四射。
说到遇见,混沌中,我们命定遇见自己,继而,有限遇见世界。一并,这尘世的所有冷暖、圆缺。遇见,是一种奇妙的缘分。里面蕴含了宿命,蕴含了这样那样的不确定,以及,不可捉摸性。遇见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自给。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多元,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与感恩。在何其漫长却又何其短暂的光阴里,留给我们喘息、换肩,留给我们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去遇见更多的人和事,遇见隐匿世相表层下的脉动与肌理,让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都成为我们走向圆融的助力。
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生命历程的万般“遇见”。显然,肖雪涛也有他自己的多彩“遇见”,也有他自己对“遇见”的主张。这主张,幻化成诗句,汇聚成他的第三部诗集《遇见》,压手、捕心之间,就频添了更为丰厚辽远的情感场域。在肖雪涛的诗性情感图谱中,他渐次遇见故乡、知音、亲情、最美。诗意丰盈、激荡在他的心底,以致他的表达,循沿中正、质朴的抒情路线,抵达他倾心认领的精神故乡。
一、以微小的切口,展现尽可能广博的对乡梓的凝望
故乡,是烙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一块情感胎记。故乡承载了肖雪涛太多太多的回忆与感怀。他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生命中最柔软的部分,一遍遍,遇见故乡。遇见得具体、及物、细微、深情。在诗人的笔下,遇见故乡的叙述方式,是舒缓的,有着回望与追忆的意绪底色。肖雪涛擅于以微小的切口,呈现与故乡的遇见。试图以尽可能小的切口,展现尽可能广博的对乡梓的凝望。这无意或有意中,暗合了诗歌这门艺术,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出尽可能多的内涵的美学精髓。
极目故乡的山山水水,这方水土上的一滴雨,一棵树,一粒米……阳光、雨露般喂养我长大的父亲的汗水,泽被童年、少年的肖雪涛,乃至“一如盘旋在故乡空中的鹰”的肖雪涛,一路成长,从稚弱走向茁壮,振翅蓝天后,油然回顾,感恩、回报之情,跃然于字里行间(《感恩故乡》)。诗人对故乡的爱,万花筒般在转动中获取切面。乡雪、田野、河流、村庄、集市、树林、童年伙伴、儿时美味……可以是岁月深处清晰浮出的《小巷记忆》,那些散落尘封的欢声笑语,经由光阴淘洗,记忆打磨,在匆匆那年懵懂青葱的情愫中,在古老的月光下,焕发出银器般纯粹迷人的光泽;可以是《雨天,我撑起一块天》,“雨天,我为自己撑起了一块天/小时候,父亲也为我撑过……父亲老了,想去看望他的父亲/坟前,我也为他撑过……我撑起的这块天空下/父亲已远去多年/儿子也渐渐/长大,像鸟儿飞出了窠”,以其简洁而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了作者与父亲之间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以及作者自身对家庭、对过去的深沉回忆和对未来的孤独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情的缅怀。
“我挺拔的身子/一如被雪压弯的枝条/佝偻着/孤独地为自己,撑起这块天/一滴雨/从岁月的缝隙中掉落”,是整首诗歌的高潮和收尾。肖雪涛通过描绘自己佝偻的身体和孤独的身影,表达了对岁月无情和人生孤独的深刻感受。同时,“一滴雨从岁月的缝隙中掉落”这一细节描写,既是对前面雨天情景的呼应,也是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感叹。这种感叹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和无奈,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众多细微的诗性“路遇”故乡的情感切口当中,《风铃声》一诗,一样显得特别——
山半腰
蹲着一座古老的寺庙
我喜欢宁静
却又偏偏爱听
挂在翘檐下风铃碰撞声
800年的寺庙
800年的梅花雨
/
纤风抚摸,叮叮当当
像童年学校上课的铃音
又仿佛是山后
泉水叮咚
更像母亲在古镇呼喊
我的乳名
像是要把我,也喊成风铃
肖雪涛以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情感表达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而又温馨的氛围。诗歌从古寺庙的背景出发,以风铃声为线索,串联起了一系列的情感和记忆。首先,肖雪涛描绘了古寺庙的宁静环境,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感觉。紧接着,通过风铃声的描述,将其与童年学校上课的铃音、山后的泉水叮咚声、母亲在古镇呼喊的场景相联系,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情感空间。这些声音不仅具有现实的声音效果,还融入了肖雪涛的情感体验和记忆,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此外,诗人通过“800年的寺庙”和“800年的梅花雨”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使诗歌具有了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机会。结句风铃声“更像母亲在古镇呼喊/我的乳名/像是要把我,也喊成风铃”,灵动,出彩。在语言运用方面,肖雪涛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使诗歌的语言流畅、优美。同时,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形象化和生动性。整首诗的节奏明快、情感深沉,力图艺术感染力的有效传递。
“我伫立江边,抬头仰望/高远的苍穹/满眼芦花,正漫天飞旋”(《耄耋归乡》);“信息不停地飞旋/总在传递,彼此升温的情感”(《梦留江南》)……不同的视角,个体对故乡的特有体验和记忆,构筑了肖雪涛“遇见故乡”的斑斓且丰厚的诗意图景。
二、多元场景下,情感底色的渐次显影
故乡是源头,是物化的存续,更是游子情感脉络走势的载体。故乡的小桥流水,阡陌炊烟,鸡鸣犬吠之外,温暖萦绕心底的乡情之外,另一种情感的容器,盛载着的,则是高山流水,是以心发现心的琴弦和鸣。肖雪涛诗集《遇见》的第二、三辑,给了知音、亲情。
清晰,是诗歌有效表达所必备的元素之一。而距离与朦胧,则是心灵触角在探寻与撷取过程中的气息迷人的空间。一袭《窗帘》隔开世界,比洞开,更具奔赴的力量。“挡住了白,却放进了黑/我不打开灯/光明/就会永远阻止在窗外……我看不到太阳走在空中/听到鸟语,却见不到/它飞翔的身姿/可以想像车水马的/街道上,那个熟悉的背影/越移越远/陌生的心,越走越近”,肖雪涛在处理内心小宇宙与庞杂的外部世界所依附的情感纠葛中,所面临的内心挣扎和矛盾时,有自己的观点与拿捏。隐秘的意绪,有不易察觉的荡漾、甜蜜之美。诗人通过对窗帘这一日常用品的细腻描绘,巧妙地隐喻了“我”在封闭与开放、光明与黑暗、远与近之间的抉择与波折。
肖雪涛或情由景生,或由景及情,还原了众多虚实相生的情感现场。有置身寒雪中的温暖传输(《这个冬天,我未觉得冷》);有宛若对蝶,混入桃园的流连身影(《一团火,点燃在桃园》);有湖畔同框的珍贵(《我和舍米湖,有一张合影》)……途中,花边,雨后,向晚,际遇,月下,随处散落着,犹如小夜曲的迷人音符。抑或,岁月淘洗记忆曝光中,渐渐显影愈加簇新的私藏。
塞缪尔•约翰逊说,最明亮的欢乐火焰大概都是由意外的火花点燃的。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芳香的花朵,也是从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起来的。冥冥中,在所有遇见中,或意外,或偶然,存在,即道理,温暖的暗香、潜流、暗物质,泽被了生活美好、向善的部分的存续与传递。极目爱的意义,应止于付出,止于实在的惠及。肖雪涛深谙,如果“虚构了一把伞,却/无法罩在你头顶/既然不能为你遮风挡雨/这把伞,就虚构得毫无意义”(《虚构》);他因循中正,应对光景,“鸟儿,在树梢上移动歌声/绿芽,如一粒粒翡翠/从枝头冒出/湖边阴暗处,暖阳正在吞吃/最后几朵残雪”(《湖边,有人伫立》),经手旧人事遗落的忧伤,随云空漫卷;亦可独处,完成闭环、自洽,建立属于一个人的乌托邦“没人理我的夜,我自己就是/一个世界”(《我不知道自己在哪》)……父母、女儿、兄弟等等情亲,在情感底片上的叠加,显影。光阴的流逝,生命的规律在诗句中的积淀、厘清……在内心情感深一脚浅一脚的远行中,肖雪涛诗歌的落脚点繁复、星散,呈现温暖,及物,走心的质地。
乡情、友情、爱情、亲情,是肖雪涛完成《遇见》的主场。此去不远,遇见最美——
三、一切的安排,都是最美好的
一路走过来,我们必然要遇见许多人,经历许多事,个体生命经验与价值,在诸般历世的得失、冷暖、圆缺的动态更迭中,得以丰盈、厚重起来。与之相匹配的,是笔下的文字。肖雪涛有他对生命姿态的理想憧憬:
一棵走近死亡的百年老树
站在冬天
挺起硬骨头一样的身躯
假如,我的生命
像这棵老树,那该多好
如果说故乡、知音、亲情是有着明晰界限的能指范畴,那么,“美好”则涵盖了一个无限延伸的辽阔时空。“美好”一词的意指半径,必须是:射线。诗集《遇见》,把“遇见美好”做为最后压轴的小辑,完成情感场域实指、虚指之外的无限指,破界而获得更高层面的自在。这其中,也有意无意间,折射出诗人肖雪涛,勾连个体生命独到体验,对于“遇见”一词内在意义的,多角度、多方式、多维度的集中诠释。
2024年7月2日于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

作者简介:孤城,原名赵业胜,安徽无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现居北京,任《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著有诗集《孤城诗选》《山水宴》。
《遇见》诗选
小巷记忆
我侧身让过匆匆赶来的月光
让影子追着月光的影子
小巷里
儿时追逐、嬉戏
笑声回荡耳畔。我定格瞬间
摸摸如霜的岁月,自嘲地
笑笑
——她也该和我一样
/
小巷深处,庭院紧锁
转身
半个世纪过去
唯有这扇双开木门和门内甩着
羊角辫的“小公主”
依旧刻在我记忆的深处
只是它
容颜剥蚀,宛如今天的我
//
雨天,我撑起一块天
雨天,我为自己撑起了一块天
小时候,父亲也为我撑过
他一边叨叨:这天
像通了。一边牵着我手
/
父亲老了,想去看望他的父亲
坟前,我也为他撑过
我一边安慰父亲:小心地滑
一边搀扶着细雨中的父亲
/
我撑起的这块天空下
父亲已远去多年
儿子也渐渐
长大,像鸟儿飞出了窠
/
我挺拔的身子
一如被雪压弯的柳枝
佝偻着
孤独地为自己,撑起这块天
一滴雨
从岁月的缝隙中掉落
//
风铃声
山半腰
蹲着一座古老的寺庙
我喜欢宁静
却又偏偏爱听
挂在翘檐下风铃的碰撞声
800年的寺庙
800年的梅花雨
/
纤风抚摸,叮叮当当
像童年学校上课的铃音
又仿佛是山后
泉水叮咚
更像母亲在古镇呼喊
我的乳名
像是要把我,也喊成风铃
//
耄耋归乡
走出青藏高原,一路向东
长江,逼近我的家乡
变成扬子江。离家越近
扬子江喊出的乡音,越感亲切
或许,百万雄师
横渡长江的浆声、炮声
压住了大江
惊涛拍岸的呐喊声
/
离开西部,站上故乡的土地
我闻到,只有
故乡才有的味道
——春兰、夏荷、秋菊、冬梅
还有
牡丹、大蒜、生姜、年糕……
这些,从未离开过我的嗜好
我听懂
庭院里花与风的私语
就像我和格桑花
我能识别
云朵变化的心情
宛如我看懂西部的天空
/
门前那棵桂花树,栽下我的童年
如今,也该与我一样年纪
听说,小镇已改造成现代化的
商业广场
父母也搬迁到新区
我伫立江边,抬头仰望
高远的苍穹
满眼芦花,正漫天飞旋
//
落叶归根
我捡起一枚时间的记号
心底,飞不出一只鸟
蓝天浩瀚
白云
变成回忆的路标
/
一条弯弯曲曲,像麻绳一样的
小道,牵着被月亮拉长的
身影
桥头道别的约定,竟然
把岁月,煮成半个世纪的煎熬
/
风雨摇拽古稀的落叶
带着遥远奔跑
雪花,像我的夙愿
安静地落戸
家乡门前的那座小桥
//
你若不来,天子山与谁媲美
再美的山道,于你而言
都是歧途
双腿,早已褪去年轻的本色
和你一起走进黄昏
望山兴叹,后悔当初冷落了它
/
又一次走近山门,去缝补一次遗憾
你自愿被关进“铁笼”
成为十几分钟“囚徒”
登上峰顶,啜饮天然氧吧
天子山景区,让你
置身画中。你认领了绝色美景
/
细雨如线飘飞,云雾缭绕
天子山群峰
垂落一层轻纱,若隐若现
此时,宛如身临仙境
我若不来,天子山与谁媲美
//
这个冬天,我未觉得冷
这个冬天,和去年冬天一样
有风如刺,有雨如针
也有雪
零下是正常现象
偶尔有人走过
把自己裹得像只陀螺
/
季节刮过大雪。雪越卷越大
车辆越行越少
间或,有人趴下,丈量雪的厚度
孩子们吐出热气腾腾
一个个雪人
在胀红的小手下,渐渐完美
/
我不敢东张西望
背着行囊,小心按下每个脚印
脚下踩出“咔嚓、咔嚓”的
疼痛。我不觉得冷
远方,她把
南方的温暖输进了我的心
//
窗帘
挡住了白,却放进了黑
我不打开灯,光明
就会永远阻止在窗外
我的房间像黑洞
夜晚开放的绚丽多彩
就会剥夺我的欣赏
/
我看不到太阳走在空中
听到鸟语,却见不到
它飞翔的身姿
可以想象车水马龙的街道
那个熟悉的背影
越移越远。陌生的心,越走越近
//
虚构
虚构了一把伞,却
无法罩在你头顶
既然不能为你遮风挡雨
这把伞
就虚构得毫无意义
/
一个无法保护他爱的人,那么
有和没有就是一个样
爱情,成为虚构
如云如水
和时间开了个玩笑
/
人的一生,宛如木槿花朝开暮谢
有过轰轰烈烈,足够
秋天,我们不需要虚构
菊花与芙蓉。冬季
我们不需要虚构腊梅与雪花
/
大自然真实地再现
四季轮回
世间那点虚伪就该摒弃
我们都要坚信——爱
一如攀登峭壁
必须勇往直前,身后是万丈深渊
//
湖边,有人伫立
鸟儿,在树梢上移动歌声
绿芽,如一粒粒翡翠
从枝头冒出
湖边阴暗处,暖阳正在吞吃
最后几朵残雪
涟漪拍打湖堤
远处的山岚
渐渐地,像蒙上了一层雾
/
有人伫立湖边
似乎在追忆去年此时
那个被湖水留下的人
——他说
他是湿地芦苇
适合生长在湖边
一朵乌云
正在灰色天空翻卷黄昏

肖雪涛
笔名孤帆,安徽无为人,定居北京。
《华中文学》总编辑。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绿色时报》《人民武警报》《诗选刊》《星星.诗歌原创》《诗歌月刊》《绿 风》《今古传奇》《生态文学》《长江丛刊》《鸭绿江》《黄河 黄土 黄种人》《黄河》《奔流》等150多家报刊。少数作品入选各年度诗歌选并偶获小奖。著有诗集《半途》《思之梦》《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