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戊戌岁首再游颐和园
文:刘连成
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一直是我心驰神往的名胜佳处。往昔,我曾于夏秋之际两度踏入这片园林,每一次的邂逅,都如开启一幅崭新的画卷,带来别样的感悟。彼时,园内景色绚丽多姿,红墙朱阁隐匿于满园翠色之间,繁花似锦,缤纷夺目,令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
2018年春节,为了领略初春时节颐和园独特的韵味,我怀揣着期待,第三次踏入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皇家园林。
追溯至 1979 年的秋天,那是我首次与颐和园相逢。当时,借着参加全国农垦农产品展销会的闲暇,我与挚友韦能根一同来到这里。我们沿着昆明湖踱步一周,行程劳顿,以至于未能细细观赏那六座桥,只模糊记得它们略显破败,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如今,故友已去,此番独自前来,虽心中难免涌起一丝怅惘,但这份独处的静谧,也让我能更专注地品味园林之美。
我漫步于长廊,目光轻抚着栋梁上栩栩如生的图腾,思绪随着那些古老的故事飘向远方。随后,我穿过“佛香阁”的检票口,拾级而上,逐一探寻那雕龙画凤、庄严肃穆且供奉着神灵的殿堂,仰望着一棵棵参天松柏,仿佛能感受到岁月沉淀的气息。登上万寿山之巅,俯瞰全园,那如画的美景尽收眼底,顿时令人心旷神怡。下山后,我沿着昆明湖漫步,静静欣赏著名的西堤“六桥”。途中,我不时恳请热心的游人帮我拍照留念,满心欢喜地记录下这美妙的瞬间。
在颐和园诸多美景中,昆明湖上的西堤及堤上的“六桥”,始终是我的心头挚爱。西堤,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乾隆皇帝曾赋诗赞曰:“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西堤上,从南至北依次排列着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这六座风格迥异的亭桥。练桥与柳桥之间,有仿湖南岳阳楼而建的景明楼。沿堤桃柳相间,每逢春日,柳绿桃红,仿若“北国江南”再现。此刻,西堤“六桥”边,堤柳新芽初绽,嫩绿的垂枝泛着清新的青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树枝上悬挂的大红灯笼,为这宁静秀美的昆明湖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氛围。
时光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四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也已步行两万余步。虽身体渐感疲惫,但心中满是眷恋,最终还是恋恋不舍地迈出园门。
此后的日子里,我始终沉浸在颐和园的旖旎风光中,心潮难平,遂欣然赋诗《七律·重游颐和园》以作纪念:
戊戌再览帝家园,
乘兴登攀万寿山。
鸟瞰“六桥”拥翠柳,
近观湖水泛波澜。
长廊彩绘图腾锦,
满苑松柏浩气然。
往日皇权行霸道,
如今百姓享悠闲。
【作者简介】刘连成,网名苍山一树;退休公务员,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桑榆文学社副社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喜欢文学,多篇文学作品在省市报刊及全国网络平台发布。其主要作品:自传《哈拉巴山一棵草》;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沸腾的黑土地》《四平市农业合作化史》;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吉林·双辽农场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