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孟国泰教授“三标课堂”中的“对子教学”,开启了我学习文言文的奇妙之旅。两人对教的方式,将独自啃读古文的枯燥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合作探索。
读完《自主歌》后,孟教授将我们分为六个小组,每组设组长一名,组内成员面对面,互称“对子”,小组则被称为“动车组”,寓意成员们携手前行。孟教授为小组设定了学习任务,我们自行完成。期间,孟教授传授了完成任务流程歌:“个体不会找对子,对子不会找组长,小组不会找全班,全班不会找老师。”这一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我与对子分工明确:一人负责梳理重点字词注释,另一人分析文章结构脉络。我负责字词整理,遇到“越国以鄙远”中“鄙”的特殊用法时,一时难以捉摸。这时,对子迅速结合上下文和历史背景,提出“把……当作边境”的推测。经反复讨论,我们确定了准确含义,知识点也随之清晰。
这两节课中,孟教授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切入点,采用“起立,说话,击掌,坐下”的小组活动方式,我们还互相提问,如“烛之武为何不一开始就提及秦郑联盟的好处”,在问答中逐渐挖掘文章深层含义。
对子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情感的联结。当我因理解困难而沮丧时,对子耐心鼓励,用简单例子帮我理解;对子翻译卡壳时,我也积极分享思路。我们相互帮助,关系融洽,学习动力十足!
在对子教学模式下,我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远超预期。每次讨论都是思维的升华,每次观点交换都是知识的积累。孟国泰教授的“三标课堂”之“对子教学”,让我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进步,使这篇经典古文真正走进了我的内心,受益终身!
作者:何彩雲(洪洞三中462班小老师)
青力点评
此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烛之武退秦师》课堂上“对子教学”的独特体验,展现了“三标课堂”的魅力与成效。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细腻刻画了对子间知识交流与情感联结的过程,突出了“三标课堂”的创新性。文章逻辑清晰,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既体现了“对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又反映了个人成长的感悟,是一篇兼具知识性与情感性的佳作。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