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设置
1. 语言能力目标
能准确认读、拼写神话故事名称(Hou Yi Shoots the Suns,Nu Wa Repairs the Sky等)及核心词汇(move mountains,die,silly,remind等)。
能运用特殊疑问句(How/What/Who/Why)和连词(unless,so...that)描述故事脉络。
2. 思维品质目标
通过对比中西故事结构(开端-发展-结尾),分析愚公精神的育人价值。
辩证思考“愚公行为是否愚蠢”,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文化意识目标
理解愚公移山故事体现的“坚持不懈”中华文化内核,增强文化认同感。
4. 学习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故事复述,提升协作与口语表达能力。
二、目标达成路径与小老师活动
(一)目标1:词汇与句型输入
小老师活动1——看图抢答
活动:4名小老师分别持1a图片(后羿/女娲等),用“How do you say this story in English?”提问,全班抢答英文名。若学生回答错误,小老师可提示故事的主要情节或人物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回答。
评价:小老师记录抢答正确率(≥90%达标)。
小老师活动2——听力导图
活动:一名小老师引导全班听1b/2b,用思维导图板书关键词——
Who:Yu Gong
Problem:mountains blocked the way
Action:move mountains
评价:检查导图完整性(要素齐全即达标)。
(二)目标2:故事复述与讨论
小老师活动3——故事接龙
活动:6人小组,小老师分配故事片段(开端/发展/结尾),用连词衔接复述(如“As soon as Yu Gong decided...”“Unless they kept working...”)。
评价:组间互评(连词使用≥3次且逻辑连贯为优)。
小老师活动4——辩论角
活动:2名小老师主持辩论“Is Yu Gong silly or wise?”,引导用句型“I think...because...”表达观点。小老师可提前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辩论技巧,如如何组织论据、如何反驳对方观点等。
评价:教师观察学生能否结合文化价值论证(如:“He taught us never to give up”)。
(三)目标3:文化迁移
小老师活动5——“故事推荐官”
活动:小老师推荐一个中国故事并说明理由。
评价:使用评分表(故事名称正确1分+价值描述准确1分)。
三、目标反馈与效果评价
1. 当堂检测
词汇反馈:听写4个故事名称(正确率≥80%达标)。
输出反馈:随机抽取2组展示故事接龙(师生共评,语言流畅度/连词使用为维度)。
2. 分层作业
基础:用5句话发邮件向外国笔友介绍愚公移山(必做)。
拓展:对比愚公移山与精卫填海的文化共性(选做)。
3. 学习过程评价
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对学生在“小老师”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能清晰地讲解知识、是否能有效地组织活动等。
总结
以小老师角色贯穿始终:从词汇输入到文化输出,小老师主导活动提升了参与度。多维度评价,既关注语言准确性(听写与导图)又重视思维深度(愚公精神)。
文化对比显性化:通过中西方故事类比,强化文化认同。通过此设计,80%学生能完成故事复述,70%能评价故事寓意,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提升。
作者:亢粉兰(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
青力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流程清晰合理,巧妙融入“小老师”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动设计丰富多样,评价方式全面且具操作性,既关注语言能力培养,又重视思维与文化意识提升。细节上,如能增加辩论技巧指导等建议,可使设计更完善。该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提升,是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