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来龙山人(杨世华)
泸州名特产
“弥陀张氏风雪糕”
曾经风光的名特产
在泸州众多的名优特产中,我对弥陀风雪糕情有独钟。
弥陀张氏风雪糕(初名“玉兰片”),始于清嘉庆年间,其传承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十二年(1886),迄今已传承近140年。
有点年岁的泸州人都知道,它是名噪一时的地方风味名点、名小吃。你也许不知道,它是清末民(国)初川南一带逢年过节赠送亲朋好友的佳品。送礼,以此为上;收礼,受之为尊。抗日战争时期(20世纪40年代),泸中、泸女中、重庆高工三校转移到弥陀镇子上,师生逾4000人(外地人多)。那时,风雪糕即成为年青人的美食;放假时,不少人还要专门买些回家馈赠亲友。你还不知道,全国解放前夕及至解放初期,重庆民生轮船公司重庆至泸州航线的客轮都要专门停靠弥陀码头,目的就为在弥陀购买“风雪糕”,船上旅客又把“风雪糕”这一名点传扬到了更远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初,“弥陀风雪糕”曾一度传去香港、澳门,成为那里的畅销货。在1983年的四川省供销系统糕点评比会上,“弥陀风雪糕”荣登榜首,从此身价陡长。你能否理解,在计划经济时代,“弥陀风雪糕”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能享有风雪糕者,非贵即富。那时,物资匮乏,普通人家,唯听其名,不见其影,只能望糕兴叹,绝大多数人一封难求,甚至一片难得。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因毕业分配之事,曾拜托数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方买到几封“弥陀风雪糕”而“梦”圆。
而今,见惯了网红食品的年轻人,未必知晓,更不可相信,它——“弥陀风雪糕”,曾经有过如此的辉煌!

弥陀风雪糕 杨世华摄
风雪糕的起源与传承
近日,笔者去弥陀寻访,聆听“弥陀风雪糕”传统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张明忠讲述这一名点的前世今生。
张氏家人口口相传,清嘉庆年间,弥陀古街上有一个张姓大孝子。他的母亲爱吃“玉兰片”,他就着手研究制作了母亲喜爱的玉兰片。这,应该就是风雪糕的前身。这位孝子去世后,这门手艺也随即失传了。
时光到了1886年,自贡人廖伯华先生寻访张氏后人,打听配方,并反复实验,终使这门手艺重现。廖伯华先生复传给张明忠爷爷张鸿德(二代)。张鸿德又传给其子张基明(三代)。作为第三代传承人的张基明是弥陀风雪糕制作技艺传承、升级的一位重要人物。
当年,他被弥陀供销社糖果加工厂聘用后,在原“玉兰片”的基础上,加以研制。他在风雪季节制作岀来的玉兰片,色白如雪,晶莹剔透,片薄如纸,形同冰雪凝聚,便当即取名“风雪糕”。其独特的风味与口感,一经面市便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上等送礼佳品,也被端上餐桌,成为一款名点。

制作工艺炸片(网络图片)
张基明又把自己的技艺传给儿子张明忠(四代)。而今,张明忠已着手传艺给女儿张徵、女婿邱泸江(五代)。据悉,他们现在已将第六代传承人的培养,列入了计划。可以说,弥陀张氏风雪糕在中国历史名城泸州的饮食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人文研究价值。
独特的生产技艺
首先是季节性极强。只有在每年立冬后至次年三月间,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最好10摄氏度以下。这是因为,它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猪板油,温度超过12摄氏度便不能成型,口感也不佳。但气温太低,若0度以下,凝固坚实又不利于切片和晾干。在泡糯米和过滤环节,若温度高,易使米变质;在摊晾环节,米粉团又不能迅速冷却成型。
其次是所需原材料独特。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当地的糯米含有丰富矿物质和维生素,且糍糯柔和,清香可口;本地所产的猪,只要是纯粮食为主喂成的,其板油纯白如雪,香味浓郁,凝固性很强。这两大原材料,不可复制。
再次,生产工艺独特。弥陀张氏风雪糕,是纯手工制作,机器设备不可替代。比如磨浆环节,人工推石磨磨出的米浆,细腻柔和、糍糯清香。若用机器打浆,因转速快而使温度升高,就会破坏糯米中固有的纯甜清香味。这和“石磨磨豆花”一个道理。手工,处处体现出纯正、原滋原味,因而深受食客的欢迎。
总之,从选料、筛料、浸泡、磨浆、滤、捣、削、炸、切,再到检验、包装、贴红签等几十道工序中,无不体现出独特、原始和细心。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唯其如此,方能独步天下,自迩行远。也缘此,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将“弥陀张氏祖传风雪糕传统制作技艺”列入泸州市第七批非遗保护名录,使之得到认可、保护,并完整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021年列入泸州市非遗保护名录
杨世华摄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思考
第四代传承人张明忠直言不讳告诉笔者:生意不是很好,时而还有举步维艰的窘困。最主要的问题是,风雪糕传统做法离不开猪油,而且还要纯正上好的猪板油。现在的人认为吃猪油不好,对身体有害也就把弥陀风雪糕拒之门外。
其实中国的传统小吃大多离不开猪油,泸州的小吃也不例外,比如黄粑、猪儿粑、桃片、米花糖等等。近年来,这些小吃都因制作过程中有“猪油”而被冷落。这是饮食文化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新问题,我们要正视它、研究它,采取可行措施去应对并将问题解决。比如,在猪油中加植物油,减少猪油比重,注意比例调配,反复试验,这个难题一定能突破。另外,有人反映风雪糕太甜,是否可考虑调减糖分,直至合口味。总之,就像当年研制“玉兰片”那样,摸索,试验,调整,一丝不苟,直至成功。
弥陀这个千年古镇被撤销后,已从昔日的“商贾云集”,“往来船只密如蚂蚁”般繁华的水码头,落泊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冷清古巷。鉴于此,可否考虑,弥陀这个“码头”只作风雪糕的生产基地(场所),至于营销,应该向外辐射,向黄舣,向泸州城区,向更远的地方发展;建专卖店,进超市,开网店。通过努力,让更多人知道、喜爱、并接受这款名小吃,让弥陀张氏风雪糕的甜美气息,飘散四面八方……
2023.3.11于龙马潭
延伸阅读链接:(点击)
△来龙山人
闲话清末民初弥陀匪患
△庆悟宅主
民国泸州名士鲁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