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正双又逢母亲节,怀念母亲更深切。母亲于2010年去世,转瞬间,15年过去了。我怀念母亲在世的日子,虽然过去15年,母亲好像昨天才走,音容笑貌仍在眼前,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15年前,您离我们而去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含着悲痛办完您的丧事,送您在另一个世界安息。从那以后,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母亲节的今天,只好用笨拙的文字寄给天堂的母亲,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我的母亲于1924年10月26日落地于建始县龙潭坪乡磨厂沟,姊妹有6个,母亲最小,排行老六,于2010年12月26日凌晨七点三十分驾鹤西去,享年86岁。她老人家历尽人间沧桑,走完人生旅程,功德圆满,寿终正寝。膝下养育子女4个,一男三女,人丁兴旺,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有儿女孙子及外孙子女重孙子女21人,可谓人丁兴旺,子孙贤达。
母亲自幼聪慧,质朴善良,虽少上学堂不识字,但勤奋好学,善耕织、俭持家。明白事理,通情达理。
俗话说:儿多母苦,在那个缺衣少吃,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吃代食品的年代,艰难岁月里,能把4个孩子拉扯成人,非常不易。母亲呕心沥血,含辛茹苦把4个孩子抚养教育成人。她下得厅堂,进得厨房,家庭锁事,支人待客,犁田打耙从不含糊,并供其子女上学读书。
儿子娶亲完配,姑娘出阁,成家立业,修房造宇,实乃劳苦功高,淑德永芳。
在老母亲的心中始终坚定一个朴素的信念,那就是坚信“辛苦讨得快活吃”“家和万事兴,人勤春来早”的祖训,所以老人家一生耕农为本,勤扒苦挣,不知送走了多少颗夜晚的星星,又迎来了多少缕晨曦的曙光。
月明星稀,母亲用晨炊为我们点燃新的一天,披衣带蓑不知浸湿过多少滴雨,顶风冒寒又耕耘了多少块地;斗转星移,是母亲从田间地头跑回来为我们打开家门;波波折折,是母亲用宽厚之心给予我们精神滋养。
母亲用一双手把生活的经历缝缝补补,母亲用一颗心把大家庭打理得和和气气,母亲用一片爱把姊妹情调和得亲亲爱爱,母亲用一份情把亲族关系梳理得稳稳妥妥。
母亲啊!今天母亲节怀念您,留下热烈、滚烫而又刻骨铭心的爱,让我们久久念想,这刻骨的是怀念母亲艰难岁月的养育之恩,这铭心,铭的是教子成才成人的多年操心之情。这深沉的爱,让我不得不把她写进我的字里行间,一字、一句、一标点去讲述。虽然在人生的世界里我们已经走散15年了,但是在余生的岁月里,母亲依然是我们的恋恋情牵。
曾记得,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您总是在灶台前蒸蒸煮煮、洗洗涮涮,又在火坑边烧烧烤烤、兜兜转转,只为让我们不挨饿吃个饱饭。在那艰难岁月里,多少年来,我们吃过您精心制作的很多食品,以致不记得吃过些什么了,只知道这些已经长成我们的骨头和血肉,变成了我们身体。
曾记得,每当夜晚降临,母亲的呢喃声宛如夜曲悠扬,把我们个个送进甜美的梦乡,然后母亲才在油灯下穿针引线缝补衣裳。
曾记得,风雨交加时母亲为我们撑起雨伞把身体遮挡,自己却淋湿在岁月的漫漫路上。母亲啊!在世界上如果用金钱能够贿赂孟婆,我们一定不会让您喝下那碗“孟婆汤”;如果用力量能够拆掉那座桥,我们姊妹一定齐心协力砸碎那“奈何桥”,让您永远留在我们身旁。
母亲啊!您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和希望,您的爱始终在儿女心中潺潺流淌。您言传身教一贯倡导的:“和为贵,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七十余年来兄弟姊妹,妯娌哥嫂团结协作,围炉取暖,共同分享喜悦和面对困苦的良好家风传承弘扬,和和气气,团团结结,有事大家手挽手,有苦大家肩靠肩分担点的大家庭的力量在社会上有口皆碑。
母慈子孝,儿孙们听从您的教诲和嘱托,把这个家风传承至今。每逢传统佳节红白喜事儿孙们相聚,在一口锅里吃饭,在一只火炉边取暖,在一个屋檐下乘凉,在一个堂屋里寒暄,相互关心,嘘寒问暖,何其温馨,何其友善,个个把笑脸写在脸上,人人把祝福送给对方,纵有万贯家产,也比不上此刻祥和烂漫。
请母亲放心,您的子孙后裔会遵照您的美德将这一美好习俗永远传承弘扬。直到千秋万代,直到永永远远……
母亲一生历经坎坷,饱经风霜,起早贪黑操持家务,节衣缩食供养儿女,虽朴实无华,但其品格和忠孝皆可成书,值得后世景仰;母亲一生秉持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善待别人,宁可苦了自己也不为难孩子,把毕生的爱全部奉献给了儿女,哪个儿女没有受到您的恩宠,手掌手背都是肉;哪个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没有在奶奶嘎嘎怀抱里缠绵,哪个重孙子重孙女没有在太太微笑中嬉闹,您培养了如此多的优秀儿孙,所以说人类在生育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生育了整个人类。
一母所生四子,这是何等伟大,又是多么不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都是贡献。
斯人已去,长歌当哭。敬爱的老母亲啊,愿您质朴的品格犹如格子河岸上那山谷涧的一朵野花四季芬芳,让我们时时把您念想;愿您的呢喃声好像九龙观下林中那清脆的鸟鸣,让我们天天把您听见;愿您勤劳善良的精神仿佛一缕光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常常把您牵挂,此刻已是阴阳两隔,天上人间。愿母亲安息吧!家道风范照山川锦绣,母仪恩德家史彪炳千秋。
(2025年5月11日草于峡江巴东县东坡路一号居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