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印记
书写时代华章
作者:夏立新
2025年4月17日,惠风和煦,丽日高照,“红色寻迹”株洲市茶陵作家、攸县二十多位作家,与联星街道领导、大屋村干群共百余人参观了联星街道大屋村雷公仙“抗日志士纪念碑、爱国主义教育馆、谭震林铜像、谭震林纪念馆、石山书院、灵龟寺”等风景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花元言祭英雄。两地携手同笔,以蓝天为纸,沧海为墨,共写一曲时代新章。
(一)烈士丰碑的铭记
在联星街道大屋村的雷公仙山峰上竖立一块“抗日志士纪念碑”。该碑呈正方形,边长2.5米,高10.5米,占地50平方米。1944年6月,日本占领攸县县城。驻守在县城郊(沙陵陂一带)的国民革命军72军161师的481团、482团镇守在雷公仙制高点。150师的448团、450团占领沙陵陂东北部与敌人迂回作战,并协同161师进攻攸县城。
7月6日凌晨,黎明的曙光划破了沙陵陂大屋村六陵陂水渠两边的禾田,驻扎在村老屋里的日军,利用抽穗禾田作掩护,偷偷越过水渠,妄想偷袭守住在雷公仙主阵地的国民革命军。打前阵的几个鬼子正要摸着上山,被山上瞭望哨兵发现。立即举枪鸣警,当场打死两个日军。驻守在山上的国民革命军官兵,听到枪声,一齐向日军开火。
激烈的枪战,惊动了对面山上大同桥仙风岭勒马山的日军野战炮联,三门大炮一齐向雷公仙轰炸。
据大屋村97岁的文根元老人讲,当时炮火非常猛烈,山上脸盆大的桐树被炸倒,雷公仙旁边的雷峰寺被夷为废墟。革命军战士在敌人的炮火下,英勇顽强,极力奋战。终于把山下的日军全部歼灭,协助168师其它兵团收复了攸县县城。
战斗结束,当地百姓上山打扫战场,发现有14位革命军官兵壮烈牺牲,其中一名士兵手握冲锋枪,背靠大树,直立不倒。此情此景,打扫战场的老百姓无不感动。为了使牺牲的官兵忠骨入土。村民文坎南、曾继连、文元仔、旷雪生,每人捐一桶谷(一桶为40斤),把牺牲的14官兵安葬在雷公仙上。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2000年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的时候,大屋村人民为了纪念在雷公仙这场激战中英勇牺牲的14名官兵。以村民侯秋桂、文伊周、曾冠云、文成生、颜义文等为首倡导筹资捐款,在雷公仙抗日志士牺牲的地方建一座“抗日志士纪念碑”及“爱国主义教育馆”。如今已成为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馆,列为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株洲市青少年军训基地。
(二)虎啸生风----谭震林
谭震林,原名谭喜起。1902年4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贫苦的居民家庭。因生活所迫,12岁即开始了艰辛的学徒生活。为了争取最基本的生活权利,他成功地组织了茶陵、攸县纸业工人罢工斗争,1926年10月12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时,谭震林本欲改名“谭虎”以明志,介绍人余来觉得欠妥,即言:“云从龙,风从虎,虎啸生风撼山林”,以为“震林”好。谭震林大喜,遂用一生。1926年10月12日。一年后,秋收起义部队攻克湖南省茶陵县城,谭震林当选该县主席,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县级政权领导人,时年25岁。
1928年11月25日,党组织派谭震林深入攸县开展党组织工作,却被国民党反动派联防队发现,情急之下,半夜躲进灵龟峰灵峰寺庙避险。尼姑见饥饿的谭震林,把他藏进柴房,用茅柴作掩护,国民党反动派联防队寺内搜查,因寺内烟雾缭绕,挡住了搜捕视线,谭老又一次死里逃生。尼姑悄悄地对谭震林说,“也许菩萨显灵。让你躲过这一劫咯”。谭震林直至1955年回攸县,特意来灵龟寺拜访灵龟寺老尼姑,表达感激之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谭震林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工作,先后当选为中共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会上,当选为中顾委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谭震林同志在北京医院不幸病逝,享年81岁。
谭震林一生担任过党、 政、军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他严于律己,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从不以权谋私。他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坚决抵制,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进行了不倦的斗争和不懈的努力,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英名永垂史册。
(三)古韵盎然的石山书院
石山书院坐落在攸州文化公园,远远望去,恢宏的大厦,古色古香的建筑在树丛中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它的总建筑面积1500㎡,由大殿、前殿、前后门楼、钟鼓楼、厢房和连廊等部分组成。设计理念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方式,整体风貌较为工整,极具南方阁楼风韵。
从书院正门步入,就是大成殿,这里将还原古代学生入学祭拜孔子的习俗。倡导尊师、重教、尚学。顺路而下,与大成殿依次排列的就是书院的主要建筑大讲堂,共分两层,将是书院收藏典籍、开堂讲学的重要场所。绕行书院,充满古典风情的各式建筑物错落有致、整齐划一。
“石上清泉流,山谷曲径幽,书香飘南齐,院新史悠久。” 公元498年,南齐司空老臣张岊大人辞官沿攸水而进南水,追寻到现今的攸县莲塘坳镇凉江的阳升观村麒麟山这块福地,先后创办过光石山书院、慧光书院和白马溪书院。开馆授徒,其徒弟除攸县、茶陵等外,还有来自江西的儒林之士。今天他用睿智的眼神审视,他亲手创办的石山书院异地迁址,重建于文化公园。
书院四周花木扶疏,绿草茵陈;雄壮的前山门上“石山书院”四个大字遒劲有力、飘逸潇洒,这是由蜚声国内外书法界,祖籍攸州的著名书法家贺京沙先生题写。拾阶而上走进书院,红墙碧瓦里处处折射出庄严、古朴、幽深、典雅的光芒。
因时间关系,作家们恋恋不舍离开,大家从心里感悟到,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将历史锁进保险柜,而是让古老的智慧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种,“守护书院,就是守护中国人精神的原乡”。
(四)墨迹洇染,山河图腾
在攸县作协驻地,两地作家畅谈采风体验,进行了文学创作交流。攸县作协向茶陵作协文友赠送了记录老一辈革命家事迹的《谭震林传记》《余来传记》《蔡会文传记》《唐有章传记》等文学作品。茶陵县作协主席张冬娇说:两地友谊像滔滔洣水一样,长流不息;“愿两地文学事业如这人间四月天一般,生机勃勃”。接着,茶陵作协向攸县作协文友回赠了当地作家出版的书籍。
作家们听说攸县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系办得好,攸县作协刘湘林主席便盛情邀请茶陵作家一行,参观攸县老干部(老年)大学。大家首先参观了该校文学系。文学系下分散文小说、格律诗词、朗诵口才三个班。拾梯而上,又在四楼展厅参观了书画剪纸班的书法、美术、剪纸作品,新中国十大元帅画像剪纸、一幅幅书法美术作品,让大家留连驻足。作家们竖着大拇指:“上了档次,都是精品佳作,值得学习和发扬”。下午5:30时,作家们依依不舍离开教学大楼。
时间如白驹过隙,太阳西斜,落日余晖映照着天空,,洣江的天幕上,星光点点,如一颗镶嵌的宝石,闪闪发光。清凉的晚风挟着一股芬香,透过车窗,穿过洣水,飘向犀城。
这次“红色寻迹”釆风意义非凡,收获硕丰。愿两地友谊“池映双月,情若磐石” ,地久天长。
作者简介
夏立新,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株洲市诗协会员、株洲市作协会员、攸县作家协会理事、攸县诗词楹联协会理事,湖南《老年人》杂志通信员,攸县老年大学文学系主任,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2022年参加湖南株洲“潇湘云龙杯”全国诗词大赛,作品《地铁》获优秀奖,参加“2023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大赛,作品《攸州小岛》获银奖。
(图文供稿:夏立新)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