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冰
今年春季学期,各地各学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落实《黄冈市中小学“守护成长”十条措施》,聚焦学业减负、体质提升、心理健康等方面,推行系列改革举措,每天运动2小时,延长课间活动时间,丰富课间活动形式,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麻城市第六小学是怎么做的。
为深入贯彻《黄冈市中小学生“守护成长”十条措施》精神,麻城市第六小学以“时间有保障、活动有特色、体质有提升”为改革支点,坚持“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教育理念,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推动体质健康水平与教育质量双提升。
一、时间矩阵:编织全天候运动网络学校创新实施“微课间+大课间+体育课+课后服务”组合模式,打造立体化运动时空。微课间:高频次能量补给站。每日4次15分钟“运动微单元”,分年级错峰开展跳绳、踢毽子等轻量运动,实现“课间即运动”的无缝衔接。大课间:高强度体能加油站。30分钟“黄金运动时段”设置跑操、武术操、体适能训练等6大模块,融合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形成“热身-激活-强化-拉伸”闭环体系。体育课:专业化技能孵化器。一、二年级体育课侧重基础运动能力培养;三至六年级体育课强化专项技能训练,组织开展分层分类精准教学,构建“基础+进阶”课程体系。课后服务:个性化需求响应场。开设足球、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跳绳等专项运动社团,满足学生差异化运动需求,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
二、空间重构:打造分众化运动场域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划分六大功能运动区,实施“年级轮动+项目定制”管理。低年级专属区:趣味游戏乐园。在教学楼前设置跳“房子”、跳皮筋等传统游戏区,通过游戏化运动激发参与兴趣,培养基础运动感知能力。中高年级竞技场:技能提升基地。在篮球场、跑道开展空竹、篮球、短跑接力等专项训练,引入“运动技能成长档案”,实现“学-练-赛”一体化发展。性别专属时段:差异化需求满足。每周设定“男生篮球日”“女生毽球日”,通过性别化运动设计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三、文化赋能:激活传统体育基因库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构建“非遗+运动”特色课程体系。非遗课程开发,让传统“活”起来。研发《空竹十二式》《旭日东升武术操》等校本课程,将空竹抖法与太极身法、武术招式与呼吸吐纳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体质提升双赢。传统游戏复兴,让童年“燃”起来。推广跳房子、滚铁环等传统游戏,通过“班级挑战赛、年级擂台赛、校级争霸赛”三级赛事体系,培育跳绳、空竹等特色运动团队。数据成效见证,让健康“看得见”。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不断提升,近视率较去年下降5.2%,形成“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良性循环。
麻城市第六小学通过“时间再造、空间重构、文化赋能”三大工程,将120分钟运动时间转化为“生命拔节”的黄金期。当跳绳划破空气的声响与毽子起落的韵律交织,当传统游戏的欢笑与非遗课程的呐喊共鸣,校园正以最生动的姿态诠释: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运动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