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子晖 黄学真供稿
诵读:杨建松

我的父亲黄子晖(1926.7_2022.12),重庆潼南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十九师,代号好像是2739,后在原来的王家墩军用机场转业。下面是节选父亲过去的随笔(父亲走后,家人整理,受方言或繁体字的局限不一定准) ——黄学真题记
《牢中恨》(解放前)
身处民国心胆寒,独夫专政暗无天。
学生无罪被陷害,拳打脚踢丢黑监。
《学成苦》
读书建国理实真,寒窗苦读负雄心。
中学六年毕业喜,社会无处容学生。
《参军》
投笔从戎英雄心,边疆禁敌卫人民。
丰功伟绩留青史,鼓舞多少后来人。
《考入军政大学》
度过长夜见黎明,阳光耀眼眼更睁,
同学相送应国召,携手革命大道行。

《涪江行》
1949年11月由潼南坐木船至重庆转万县军大分校。
涪江流水快送行,轻舟稳载子弟兵。
船船新歌颂解放,村打腰鼓庆新生。
青山葱茏添爽意,绿水清澈更畅心。
飘行似箭犹嫌慢,我心早已飞渝城。
《路考》
——军大万县分校
军营扎山山连山,背柴扛米行路艰。
弯曲小路悬岩挂,入学考试第一关。
《入学考试》
军大毕业选空军,川东奔西学长征,
高山步行练意志,入学先将思想平。

《离蜀誓》
1950年10月成都预总一济南航校
革命男儿志四方,听党调遣习为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朝勿忘党教诲,夜夜慎记读毛章。
松子经霜芽更健,路遥方知马力强。
《出征》
军车隆隆出蓉城,高歌声震九邑人,
中华健儿援朝去,击败美帝为和平。
1950年11月,时离蓉去鲁,出城时初穿绿上衣蓝裤,市人认为志愿军抗美去也。我等亦不知去何地,也认为是空军抗美援朝大有可能。因当时匆匆出征,都希望上前线最好。实是去航校学习,培训初级飞行员支援抗美。
《蜀关恋》
1950年11月
革命男儿意志坚,登车喜渡剑门关,
人民军队四海家,爱家必先为国安。
《抵航校》
1950年12月
西蜀十月着双襟,军至山东雪纷纷,
四肢冻僵心似火,决意学做养鹰人。
注:养鹰人——空军机械师)

【诵后感言】(杨建松)
这组由老兵黄子晖军旅组诗,是一部镌刻着时代印记与个人信仰的史诗作品。从解放前《牢中恨》里对黑暗统治的愤懑控诉,到《学成苦》中求学无门的无奈喟叹,字字泣血,道尽旧时代的辛酸。而《参军》《考入军政大学》等篇章,则如破晓曙光,展现了作者投笔从戎、投身革命的坚定抉择,见证其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大义的热血征程。诗中既有《涪江行》里 “船船新歌颂解放” 的激昂欢庆,也有《出征》时 “击败美帝为和平” 的铿锵誓言,生动勾勒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宏大历史画卷。作者以质朴笔触,将行军途中的艰辛、离乡别土的眷恋、保家卫国的豪情一一融入诗行,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触摸到那个时代革命者滚烫的初心。每一首诗都是历史的切片,每一句词都饱含赤子深情,是对革命精神的深情礼赞,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未完成的对话
作者:黄学真
小时候,父亲是山,
高大得让我仰望。
军旅生涯,英姿飒爽
铸就了他刚毅的性格。
文革的浪潮卷走了他,
只留下信封上模糊的地址。
我心中的距离,悄然变长
那曾经的伟岸,似被云雾遮挡
七九年,大学志愿表摊开,
他的笔尖停在“园林”,
而我的梦,攥着听诊器。
他说:“东湖的春天很美。”
我却固执地,想缝合世界的伤口。
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让我和他的关系,陷入寒霜。
后来,岁月教我低头,
看花开花落,懂了温柔。
可忙碌成了习惯,
电话那头,他的等待渐渐沉默。
如今我已退休
终于有了空闲
想去探寻父亲的世界
弥补曾经的遗憾
可他却已不在
只留下回忆,在岁月中飘散
那些未说出口的话
那些未曾表达的理解
都化作了深深的思念
在寂静的夜里
我仿佛能看见他的笑容
听见他的声音
却再也无法,与他相拥

供稿:黄学真 女 1962年出生武汉,籍贯重庆潼南。原二级巡视员,现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成员。
朗诵:杨建松(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四年多阅读已逾两亿,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

题字: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瞿忠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