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过后,王贻秋的身体受到严重影响。因吸入大量黑烟,他时常胸闷气短,夜晚也会被咳嗽惊醒。家人既心疼又埋怨,老伴抹着眼泪数落:“你都快七十的人了,冲进火场不要命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可怎么办?”也有村民不理解:“你说你救个孤寡老人,也得不到好处,你去出这个力!”孩子们也轮番劝说他以后别再冒险。可王贻秋态度坚决,揉着胸口,声音略带沙哑却无比坚定:“我不后悔!我救人不是为了要什么好处!承周是咱们几十年的老邻居,看着他遭难,我怎么能眼睁睁地不管?要是因为怕伤着自己就退缩,我这心里一辈子都不会踏实。”在他看来,救人于危难,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更是一名普通人最朴素的担当。
王贻秋的英勇并非偶然,他的热心肠早已深入村民心中。每逢阴雨天,他主动帮邻居抢收晾晒的粮食;从80年代骑车追赶数里归还他人遗失的呢子大衣、手表,到如今捡到村民手机、快递包裹甚至镇上干货店老板的财物,他总是第一时间送还失主,还常说:“东西再小也是别人的心血,昧良心的事咱不能干!”学生假期勤工俭学上街卖笔,他会笑着买下几支,说:“娃娃们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 ;开着老年代步车往返村镇时,他多次主动停车搭载步行回村的老人;自家店铺常年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饮水,成了街坊心中的“暖心驿站”;路遇声称缺车费的老人求助,即便旁人提醒可能是骗局,他仍会递上20元,“万一是真的呢?骗也就骗二十块,良心不能凉”。
王贻秋火场救人的事迹传开后,村民纷纷赞誉,前仲金村委授予他“见义勇为模范”称号。面对赞誉,这位朴实的老人只是摆摆手:“我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乡里乡亲,换谁都会这么做。”如今,王贻秋依旧每日穿梭在乡间小道,继续着那些“微不足道”的善举。他用坚定的脚步告诉世人:真正的英雄,是将善意融入岁月长河,在平凡中铸就伟大;是明知危险仍逆风前行,在浓烟里撑起生命的晴空。这份跨越近七十年的坚守,终将化作点点星火,照亮人间最温暖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