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永存
作者:谢述连
五月的风,带着草木的清香,轻轻拂过章江的江面。我站在章江桥头,望着那些放学而归的年轻学生,忽然想起百年前,也是在这样的五月,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用他们的呐喊,唤醒了一个沉睡的民族。
1919年的北京城,还留着旧时代的印记。胡同里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黄包车在尘土中穿行,而知识分子的心中,早已掀起了惊涛骇浪。那时的北大,聚集着一批思想先锋: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挥斥方遒,胡适之倡导白话文运动,李大钊在图书馆里研读马克思主义。这些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只待一个契机喷薄而出。
巴黎和会的消息传来时,整个学界都沸腾了。我仿佛看见法科学生谢绍敏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时颤抖的双手,看见傅斯年带领游行队伍穿过东交民巷时坚毅的眼神。他们手中的标语,不仅是写在纸上的墨迹,更是刻在民族脊梁上的誓言。五月的阳光照在他们年轻的脸上,那光芒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
最令我动容的,是那些在暗夜里坚持理想的青年。在北大红楼的地下室里,邓中夏们就着煤油灯研读进步书籍;在亢慕义斋的小屋里,李大钊向青年们讲述十月革命的意义。油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一个民族的前路。那时的青年,既有传统文人的儒雅,又有新时代的锐气,他们在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着中国的出路。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抗议,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觉醒。胡适之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鲁迅笔下“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精神,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都在那个五月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这些思想的光芒,穿透了百年的时空,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
百年沧桑,五四精神从未远去。它化作钱学森归国时行李箱中的手稿,化作黄大年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的决心,化作黄文秀在扶贫路上留下的脚印。今天的青年或许不再需要咬破手指写血书,但那份赤子之心,依然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在扶贫干部的笔记本里,在每一个普通岗位的坚守中熠熠生辉。
走在章江岸边,我常常想,什么是真正的五四精神?是爱国,是进步,是民主,是科学。但更重要的,是那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百年前的那把火,如今已化作满天星斗,照亮着每个中国青年前行的道路。航天城的年轻工程师彻夜调试数据,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乡村振兴路上的大学生村官挥洒汗水——这些都是新时代对五四精神最好的诠释。
五月的桐花又开了,洁白的花瓣随风飘落,像是给这片土地最温柔的祝福。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回望,五四精神就像这章江的水,看似平静,却深不可测。它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又孕育着未来的希望。那些年轻的面孔虽然远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火种,仍在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在这个五月,让我们再次聆听百年前的回响,让五四精神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因为这份精神,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不仅属于那些热血青年,更属于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中国人。
2025年05月04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谢述连(笑章爷),江西兴国人,中共党员,经济师。曾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种类型的文章,多次获得各种奖项。退休后喜欢摄影和写作,容易触景生情,喜好借景抒情,用景物抒发不一样的情怀,用素笔书写不一样的人生,不唯书而书,只为抒而书。
(图文供稿:谢述连)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