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河儿女》:
在时代浪潮中绽放乡村振兴之光
王良杰

近日,我沉浸于鞠慧老师的长篇纪实小说《大河儿女》之中,仿若亲身漫步在黄河岸边,目睹了那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着时代浪潮下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小说以黄河滩边的苇子圏为故事舞台,将滩区迁建,祖坟迁移,留守女性,农业结构调整,非遗鼓子秧歌等诸多现实问题巧妙串联,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重点表现了乡村振兴这一宏大主题,弘扬了社会主旋律,为我们展开了一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画卷。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苇子圏的村民们在乡村振兴队的带领下,告别了滩内的旧居,迁至滩外开启新生活。从传统的生活模式迈向发展黄瓜种植、手工柳编等产业的新征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蜕变。书中对这一历程的详细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党领导下乡村振兴取得的切实成就,深刻体会到国家政策对农村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小说在结构编排上独具匠心,以“春华”“夏晖”“秋实”“冬韵”“新年”五个篇章构建起整个故事。这种富有诗意的结构,不仅使情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还赋予了故事如四季更迭般的节奏与韵律。随着故事的推进,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时刻牵引着读者的情绪,让人仿佛置身于苇子圏的发展变迁之中,与村民们一同经历喜怒哀乐。
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饱满,令人印象深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江河,为了苇子圏的发展,舍小家为大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他吃住在村里,与村民打成一片,时刻关心着群众的冷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无数乡村振兴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他们用自己的付出,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退伍军人马平原,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毅然放弃镇上的工作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面对祖坟迁移、村庄搬迁等重重困难与压力,他凭借着“把冷板凳坐穿”的坚定信念,成功说服村民,解决了这两项重大问题。他还带领大家建设黄瓜大棚,实现了家乡的脱贫致富。他的坚持与担当,展现了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留守女性金慧珍也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她身上凝聚着农村妇女勤劳能干、心地善良的传统美德,同时又经历了感情上的曲折巨变。在困境中,她没有被打倒,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建起黄瓜大棚,成为村里的致富典范。她与丈夫景志强的感情变化过程,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更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留守女性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让我们看到了她们在时代浪潮中的坚韧与成长。
小说的语言同样精妙绝伦,精炼准确且生动优美。文中诸多描写,词语运用精炼准确,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如第一章“春华”第一节第5页,“房台下绿油油的玉米田像毡子一样,一直铺到了堤边”,一个“铺”字,便将玉米田的广袤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章“春华”第二节第15页,“慧珍把脑袋抵在树干上,泪水从树皮纵横交错的纹路里慢慢洇下来,渗进了树干中”,“抵”“洇”“渗进”等动词的运用,细腻地刻画了金慧珍内心的思念与无奈,使读者感同身受。
同时,全书还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如第五章“新年”第四十四节第242页:“随着时代的变迁,几经起落,循着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日渐完美。她无字——却像是一首长诗,是中国农村变革的颂歌,是黄河儿女的心声;她无歌——却如行云流水的行板,激越豪放,顶天立地。那是心灵的壮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伞的洒脱,鼓的彪悍,棒的英武,花的柔曼,丑的逗笑,他们如钢琴上的黑白键,似乐曲中的一个个音符,组成了一个各具千秋而又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他们齐心协力,弹奏出一曲又一曲优美动人的乐章。”这一段,语句工整,节奏感强,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而具体地刻画出了鼓子秧歌这一传统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
《大河儿女》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记录时代变迁的生动教材。它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就,感受到了基层干部和普通村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努力与坚持。从这部小说中,我们汲取到了奋斗的力量,也对乡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如苇子圏般的乡村实现华丽蜕变,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谱写更加辉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简介
王良杰,济阳新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第三十届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从教30余年,现任教于济南市济阳区澄波湖学校。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