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龙”与“秀”
作者:刘弼德
龙一直被视为一种神圣,吉祥的动物。以“龙”为名的 地方有许多,但一口气说下去连带三个龙字的地名少之又少。客家龙南便有一处,即龙南市、程龙镇、龙秀村。
一山杉木一山龙,层层叠叠树香浓,十八秀才座成排,吟诗作对乐无穷。这首诗道尽了龙秀这个悦耳动听的地名来历。龙秀村以杉木繁盛闻名,古人称杉木为龙木,满山遍野都是苍翠的龙木。村庄内出了许多秀才,有十八位秀才坐成排,吟诗作对讲故事之说,故有了“龙秀”之美名。
为何古人把杉木称为龙木?杉木与秀才又有什么关系呢?十八位秀才又如何坐成排?其背后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
首先说说杉木为何称为龙木?明代王象晋编纂的植物学著作《群芳谱》记载:“杉之皮甲如龙鳞”,这种视觉联想成为“龙木”称谓的直接来源。
更值得注意的是,杉木根系发达却无明显主根。在福建、江西等地的古村落,常可见百年杉木根系穿透岩石生长,这种“龙游四海”的生命力奇观,进一步强化了其与龙的文化联结。
杉木不仅是自然之龙,更成为文人精神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杉木的实用价值,它的实用非常广泛,完美诠释了“龙行天下”的普惠特质。客家龙南有“高吊千年杉,水浸万年松”的谚语,凸显其防腐耐蚀的特性,正如龙的生命永恒不朽。从百姓居住的土坯房、故宫太和殿的梁柱体系,到百姓的龙舟、桌椅,处处可见杉木的影子,为此,就有了“栋梁之材”的定位。由此可见,杉木始终是中国木构文明的脊梁,更成为族群迁徙史诗的物质载体,承载着“龙的传人”之精神血脉。
说起秀,大家首先会想起秀才两字,古人最早把“秀”字当作植物抽穗开花,直到现代展示为才艺秀、作秀等等。下面谈谈秀才与杉木,秀才们常以杉木自喻,在诗文中构建精神图腾。江西才子解缙作了一首《杉木诗》:“挺挺岩中树,孤高耐岁寒。岂无桃李艳,不取世途看。”将杉木的孤高与自己的操守相联结。是的,杉木还承载着秀才们的乡土记忆。秀才赴京应试,必携带家乡的杉木箱,杉木书签,杉木箱里装着的衣物,留下对父母的思念。书签上的纹路如掌纹般亲切,成为旅途中最温暖的慰籍。
“男人看写字,女人看绣花。”这两句话是客家人对优秀男女的真实写照。优秀的男人能写出一手好字,把字写得龙飞凤舞。优秀女人能绣出一手好花,绣出鸟语花香。男人,有见字如见人,或字如其人之说。而女人绣出的花可看出其贤惠与善良。
文人,都和龙与秀相关,描写文人会用眉清目秀来形容。是的,看看古今书法大师们,咸砚池波涌时,笔杆如龙首昂然。千年以前,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写下《兰亭集序》,墨色未干时忽有龙影游弋。那蜿蜒的“之”字恰似龙须轻拂,横折钩的顿挫分明是龙爪踏云的轨迹。文人总爱将龙鳞比作宣纸的纹路,而笔锋游走时,分明能听见鳞片相击的清响。
再看看张旭醉后的狂草,笔走龙蛇间,仿佛能看见东海龙王在宣纸上翻云覆雨,笔痕犹带酒气,真若神龙戏海。
当代书法家仍在寻找笔与龙的共鸣。有人用狼毫模仿龙鬣的飘逸,有人以浓墨表现龙睛的威严。墨色浓淡处,龙身若隐若现,笔锋转折间,龙威呼之欲出。 或许每个汉字都是蛰伏的龙种,等待着书法家以气血为引,在纸出千年的图腾。
秀才排上秀才多,故事传得满山坡,品茶泼墨绣文章,你出对联我放歌。相传,在程龙通往全南的驿道上,有一家“贤来居”旅店,旅店常飘出朗朗山歌,店主蔡贤才总揣着笑,见人便递上一碗温热的山泉水,粗布衣裳洗得泛白,袖口却永远干净,他最得意的不是旅店生意,而是檐下那方“耕读传家”的木匾。妻子钟冬花,也就是旅店的真正主人,大小事她说了算。可说是“女强人”。她天生有副好嗓子,天一亮便是一首动听的山歌。
钟冬花幼时随父奔波商路,破衣粗食里尝尽贫寒。待家境渐丰,“穷”字成心头刺,淬炼出一身傲骨。她脊背永远挺直,言辞间带着刻意的矜贵,连指尖抚过粗布时,都藏着微不可察的皱眉。所以说她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喜欢与穷人打交道。
夫妻俩生有四个子女。大儿子蔡龙,人长得帅气又聪明。大伙喜欢叫他小名阿龙。从小就刻苦学习的阿龙,六岁就能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在他的书房墙壁上贴着一个他自己书写的大字“勤”,这个字比金字招牌还要醒目几分。蔡贤才常对大儿子阿龙说:“咱开店是糊口,你读书是长骨。”
冬日的一天,彼时乡试放榜之时,十八位青衫秀才或赴京赶考,或归乡探亲,途经程龙镇时慕名来到“贤来居”。酒足饭饱后,众人于旅店门前坐成两排,沐于融融冬阳中,犹如十八秀才的冬日文会。期间,忽有一人以扇柄敲凳为节拍,众人和唱《诗经》片段,声如珠玉落盘,惊起檐下雏燕啁啾。
谈笑间,有人抚掌笑谈市井奇闻,有人捋须沉吟山水绝句,词句推敲处,忽而击节相和,忽而举袖作揖。有位钟秀才笑着说,大家对下对联如何?我先来一上联:“名门幸纳名门媳。”一位年纪稍大的蔡秀才只停留了几秒钟时间就说出了工整下联:“才女巧逢才子家。”
对了许久对联,在座最年轻的钟秀才说:我说一对通俗上联:“差差竹头出好笋。”这时,站在旁边的阿龙听到上联,脱口而出:“瘦瘦土壤绽鲜花。”秀才们听后皆伸出大拇指夸赞:“小小年纪能对出如此妙联!”
听到这里,旅店女主人钟冬花笑着说:我为你们今日的文会唱首山歌:
“今日秀才聚一堂,欢言笑语韵味长。墨香四溢笔锋秀,茶韵悠然齿颊芳。对联妙语才情展,故事奇思意趣扬。且把雅情融入句,山歌高唱颂时光……”
钟冬花唱后,秀才们都伸出大拇指夸赞,都说这首山歌实在妙,将当日秀才们相聚时写字、品茶、说对联、讲故事的情景,生动刻画,有声有色,尽显雅聚之趣,足见歌者才情。从那起,十八位秀才在旅店坐成排吟诗作对的佳话越传越远,旅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有一天,阿龙对父亲说:“我们家的旅店应改名,叫秀才排旅店。”为此,秀才排的名字一传十,十传百,传开了。
“秀才排旅店”生意一天更比一天红火,阿龙也变得一天更比一天优秀,一年后成了秀才排最出色的秀才,而且在秀才排开了私塾。阿龙不但才华出众,而且心地善良,眉若青竹目似朗星,身姿挺拔,步履从容间衣袂轻扬,尽显儒雅风度。十里八乡的姑娘都喜欢他。
自开私塾后,案头常堆着顽童们歪扭的习字纸,他总不厌其烦地握着小手教笔画,笑起来时眼底漾着春风。二十出头的年纪,上门说亲的踏破门槛,东邻姑娘送绣帕,西家姑娘赠香囊,他却只是将书卷往胸前一抱,谦笑婉拒。
阿龙闲时在门囗大树下抄经,墨香染袖,眸光凝望村口山路,似盼良人踏歌而来。
杨梅村的砚水有位钟秀姑娘,年方十八,大伙都叫她阿秀。她生得眉如青黛,目若清泉,一笑便似山花绽放。虽家境贫寒、兄妹众多,却生得一副玲珑心窍。她虽不识墨香,歌喉却似山泉叮咚,山歌唱得云雀驻足。绣针在绸缎上翻飞时,花鸟虫鱼皆栩栩如生。村里的人都说,这山窝窝里的阿秀,是沾了山水灵气的妙人,像极了崖边那支开得热烈又坚韧的野杜鹃。
阿秀到了出嫁年龄,因长得漂亮,聪明能干,上门说媒的人有许多。但是阿秀早已听闻秀才排的阿龙一表人才,心想,能嫁给阿龙,就算不枉此生。
。一天,阿秀在河边洗衣服,一边洗一边唱:
“青石板上棒槌(洗衣棍)轻,柳丝牵水照清影。山歌唱破心头事,哪片云头落彩莺?”歌声响彻山谷。
。说来也巧, 阿龙刚好路过此地,听到动人的歌声,停下了脚步回唱了一首:
。“三月河边柳色新,阿妹溪边浣素巾。我怕凉水冻妹脚,唱首山歌给妹听。”
在河边洗衣服的有好几个女人。其中有位媒人婆,她很会说话,她可把圆的说成是方的,把短的说成是长的,所以大伙给了她一个外号“靓告”(龙南方言,形容嘴巴甜,能说会道之人)。听完阿龙回唱山歌后,靓告哈哈大笑说:“秀才排的阿龙回唱山歌了,阿秀,阿龙可能看上你了,你赶快对歌。”阿秀笑了一下,马上回唱:
“素手轻扬水溅裙,银针暗度彩丝匀。帕中早绣双飞燕,待等阿哥认眼频。”
歌刚停,靓告大声对阿龙说:“阿龙,我们屋场的阿秀看上你了。”阿龙听后,回唱道:
“曾向芸窗读九秋,今逢巧女解春愁。今日与妹共相识,明朝踏春一同游。”
当时的阿秀春心荡漾。红着脸唱道:
“绣得荷香满袖稠,阿哥墨字映双眸。并蒂莲心同结子,莫负春光共白头。”
阿龙与阿秀对唱了好几个小时山歌,心里在想,今天遇上了这么漂亮的阿秀,不就是缘分吗?阿龙回到家里跟母亲说:“砚水的阿秀确实不错,不但人长得漂亮,山歌唱得也很不错,通情达理,我想娶她为妻。”母亲听后暴跳如雷,拉下脸说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我知道她,就是人长得有点好看,她家那么穷,她也没文化,跟我们家不是门当户对。”
尽管母亲反对,阿龙心里还是念念不忘阿秀,背着母亲托砚水媒人婆靓告作媒,私下与阿秀见面。
阿秀得知阿龙母亲反对他们婚事后,决定鼓足勇气,直面阿龙母亲。
一天,阿秀特意来到阿龙家旁边山上砍柴,一边砍,一边唱,歌声引起了阿龙母亲钟冬花注意,钟冬花知道是阿秀故意来勾引阿龙的,马上唱了一首:
“哎……青石板上晒棉桃,门不当来户不调,我儿是支金凤凰,怎落山间茅草寮。”
阿秀听见阿龙母亲回歌后,用温柔的声调回唱:
“哎……山茶开花白连连,妹家虽穷心不偏,朝挑清泉煮新米,夜点松灯补旧棉。”
钟冬花更加用高傲的语气唱道:
“我儿生得像条龙,妙笔生花写西东,不娶穷家耕田女,娶进家门一世穷。”
钟冬花越是高傲,阿秀就越是温柔:
“我也生得一枝秀,虽没文化心开透,朝摘菜来夜绣花,耕田纺纱作曲凑。”
。无论是阿秀的山歌唱到钟冬花的心坎上,还是媒人婆靓告的花言巧言,都没打动钟冬花的心,钟冬花就是铁了心的反对阿秀嫁到她家。时间过得很快,一年过去了,阿龙还是不放弃,一直求绕母亲。
“娘,您瞧阿秀虽不识几个字,她识礼孝顺,手巧心善,儿读圣贤书,求的不正是与良人相伴吗?文墨是虚,品性是实,她虽无墨香,却有比笔墨更珍贵的赤忱啊。娘就成全我们吧。”阿龙跪地执母亲之手,眼中满是恳请。
阿龙与阿秀相恋,却遭到阿龙母亲的激烈反对,因为她嫌弃阿秀家境普通。但阿秀毫不气馁,她一次次与阿龙母亲谈心、对歌,诉说着彼此相伴的温暖,还时常送一些阿龙母亲喜欢的小礼物。经过三百多个日夜的努力,他们终于用耐心与爱意化解了偏见。
一年后的春日,阿龙母亲终被两人赤忱打动。婚礼上,阿龙紧握阿秀的手,轻吟道:“青衫素笔墨香稠,不识墨香把花绣。心有灵犀一点通,幸福绵长至千秋。”
龙秀,虽比不上“天下第一秀”的峨眉山,但它带着一抹铿锵有力而又温柔的诗意,成为了一段永恒的传说。阿龙与阿秀的爱情故事,如同龙秀村的山水一样,流传至今。诗曰:“龙盘虎踞古乡关,秀水灵山岁月潺。辉光漫染千重锦,煌煌气象耀人寰。”愿龙秀村的未来更加美好,愿每一段真挚的爱情都能如阿龙与阿秀般,跨越偏见,终成眷属。
作者简介
刘弼德,中共党员,龙南市桃江乡中源村人。江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龙南市作家协会理事。纪录电影《加油吧乡亲们》主人公。历任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乡蔬菜办主任,乡司法所专职调解员。曾获得江西省十佳“法律明白人”、赣州市金牌调解员、赣州市优秀网格员、龙南市最美调解员等称号,并从2022年-2024年连续三年评为龙南市优秀作家。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及众媒体平台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数百篇(首),曾获全国、省、市文学赛多个奖项。
(图文供稿:刘弼德)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