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语】
这篇作品是一篇深情而细腻的回忆录,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细节描绘了父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文章从父亲辞世十周年暨清明祭亲之际写起,通过回忆父亲的生平事迹,展现了父亲孝顺、和善、勤劳、坚韧的品质。作者对父亲的描写细腻入微,无论是父亲对祖母的孝顺,还是对子女的关爱,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同时,文章也透露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爱之情。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更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亲情的珍贵。
(认证编辑:褚化冰-阳光柔剑)

凡人辞世亦流芳
—— 写于父亲辞世十周年暨清明祭亲之际
王一川
2015 年 4 月 4 日(农历二月十六),这个日子于我而言,宛如一道深刻的刻痕,刻骨铭心。凌晨 6 点 5 分,父亲在历经一世的艰辛与苦难后,终是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享年 74 岁。
父亲于 1941 年 6 月 22 日,出生在河南省民权县伯党乡李洪庄村委老楼村。祖父王永敬,祖母王刘氏。犹记往昔,父亲对祖母的孝顺,我皆看在眼里。他侍奉祖母时,总是轻声细语,唯恐惊扰。父亲常满脸愧疚地对我说:“你奶奶这辈子吃了太多苦,才落下这病根。” 奶奶的晚年,大多在半梦半醒间度过,昼夜不分,整日喃喃自语,言语也多是漫无头绪。一日三餐,皆是父亲耐心地一口口喂奶奶进食。碰上难以咀嚼的食物,父亲甚至会先嚼碎,再嘴对嘴喂给奶奶。父亲外出时,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叮嘱我们兄弟照顾好奶奶的饮食起居,按时喂饭喂水,帮忙处理大小便。
父亲为人极为和善。村里无论谁家操办红白喜事,他必定按礼节到场,从不仗着资历摆架子,也不倚老卖老。帮忙处理事务时,总是哪里脏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晚辈们见了,常劝他:“叔,让年轻人去干这些活吧。” 父亲却总说:“孩子们还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活儿还是我来吧!” 父亲一生默默,做了无数看似平凡却动人的小事。每逢阴雨连绵,他总会去巡视村庄附近的道路,见路上有沟洼积水,便用砖渣填平,排去积水,只为方便路人通行。父亲为人厚道,待人谦和,对上了年纪的,他尊称大哥大姐;对年轻些的,他亲切唤作兄弟妹妹。因而,方圆数十里,知晓父亲的人不在少数。
父亲还十分勤劳,每年都会在开垦的沙荒地里种上六亩多西瓜。西瓜成熟时,他便拉着架子车,将西瓜送到邻村换小麦。过秤之后,父亲总会再多送人家一个十多斤的大西瓜。对于换来麦子的斤两,他也从不计较,常说:“公道自在人心!” 正因如此,方圆十多里的邻村居民,都愿意用上等小麦,以足够的分量回馈父亲的厚道。
父亲生于战乱年代,青年时参与三门峡大坝建设,回乡后还担任过大队团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队长等职。这些经历虽不显赫,却如点点星光,汇聚成父亲完整且充实的人生。
父亲一生养育我们兄弟四人,然而大哥与小弟却在风华正茂时早早离世。母亲难以承受这般沉重的打击,精神崩溃,陷入失常状态。自此,侍奉祖母、耕种劳作、照顾母亲、养育儿女等诸多重担,皆压在了父亲一人瘦弱的肩上。但父亲硬是凭借那单薄的双肩,扛起了千斤重负。犹记得,父亲常对我们说:“孩子,要好好读书,不管家里多艰难,不管向谁筹借,我都会供你们上学!” 父亲常因自己在三门峡工作时,因文化知识匮乏,错失诸多提拔重用的机会而懊悔,故而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我们下一代身上。
祖母离世后,母亲的身体逐渐康复。在父母的操持下,我和弟弟相继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与儿女。父亲常带着孙辈去集镇,或看戏,或凑热闹,给孩子们买好吃好玩的,尽享天伦之乐。1996 年我到民权县城工作后,父亲总会带着母亲,隔三岔五来县城看望孙子孙女。每次父母前来,孩子们便围在老人身边,亲昵地扯着老人胳膊,甜甜呼喊:“爷爷、奶奶。” 此时,父母总会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2005 年,我调至商丘市工作,并将家迁至商丘。那时父母身体尚好。每个周末回家,父母总会关切询问:“孩子们怎么样,都好吧?” 然而,就在我调至商丘工作五个月后的农历 8 月 26 日,母亲突然病故。办丧事的那几日,父亲满脸无奈,神情落寞,说话也有气无力。临行前,我叮嘱父亲:“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过几天来商丘住吧。” 此后父亲每次来我家,总会用编织袋带上些面粉、红薯、花生、玉米之类的农产品。看着父亲拎着沉重袋子,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模样,我满心辛酸。但父亲却显得很高兴,那笑容暂时掩盖了他脸上的沧桑与忧郁。瞧着父亲蹒跚的步伐,我深知他身体已大不如前,精神也愈发不振。吃饭时,妻子会拿出存放的好酒给父亲喝,此时的父亲既开心又知足,还会随意地说:“我就喝二两,你母亲在时,总不让我喝酒,说伤身体。”
母亲去世后,父亲的身体与精神状况每况愈下。终有一日,弟弟打来电话,告知父亲住进了医院。经检查,父亲身患脑血管病、糖尿病以及肺心病。身为医生的舅舅和老表无奈表示:“病太复杂,没什么好办法,尽量治疗吧!”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父亲的病情竟明显好转,加之弟弟与弟媳精心照料,恢复程度让舅舅和老表都颇感惊讶。然而,岁月无情,随着年龄增长,父亲的神志从 2012 年起渐渐混乱。为让父亲在有生之年多感受些我的孝心,我将他接到工作的城市。可短短 27 天里,父亲竟迷失方向四次。我和妻子四处寻找,其中两次还是在 110 的帮助下才找回父亲。乡下的弟弟与弟媳得知后,打来电话劝我:“让爸回来吧,家里照顾老人方便,也没什么风险。” 于是,我又将父亲送回乡下,由弟弟与弟媳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父亲的生命之路充满艰难。病重昏迷时,弟弟与弟媳曾用针管吸着沏好的奶粉,一点点注入父亲喉管……2015 年 4 月 3 日下午 15 点 44 分,我刚从一家设计公司回到办公室,便接到弟弟电话,说父亲病重,恐怕撑不过去了。我赶忙回到住处,喊上妻子,匆匆赶往连霍高速柳林站,搭乘郑州至夏邑的客车。途中,又接到做医生的老表从父亲床前打来的电话,称父亲或许只能撑半小时左右,估计半小时后就见不到了。那时,我还要赶四个多小时的路程,心想:若真见不到父亲最后一面,或许是我们父子缘分未够吧!
回到家时,已是夜里 9 点 10 分。我和妻子急忙赶到父亲床前,灯光下,父亲面色苍白,眼睛微眯,喘气急促。我轻抚父亲额头,大声呼喊:“爸爸。” 父亲微弱地应了一声,再喊时,却没了回应。次日早晨 6 点 5 分,父亲与世长辞。父亲离世时,双目紧闭,面容安详,如同熟睡一般,没有咽气前的挣扎,没有临终前的犹豫,亦没有满脸的痛苦。听弟弟说,一个月前,自他翻建房屋起,四十多天里,父亲总是拖着蹒跚的双腿,看着房屋建造,累了便坐在藤椅上。4 月 2 日房屋竣工后,父亲开心地说了句莫名的话:“小鸟都会笑!” 这句话,成了我和弟弟心中的不解之谜。
父亲辞世后,天空阴沉沉的。河南记者站的老领导胡春帆女士打来电话说:“老人在清明辞世,这是很好的修行。” 商丘的老领导赵总也打来电话安慰我:“老父辞世的日子与时辰都很好,说明你们兄弟与老人为人处世都很不错,才会有此迹象。”2015 年 4 月 6 日(农历二月十九),父亲殡葬当天,天气晴朗,雨后空气格外清新,四处弥漫着梨花的芬芳。在本族人和左邻右舍的帮助下,父亲的棺椁平安入土。我们全家跪在父亲坟茔前,失声痛哭,一沓沓焚烧后的冥币化作缕缕青烟,在空中缓缓升腾。
今年清明节,我怀着满心思念,回归故乡。为祭奠父母,我精心购置了冥币、元宝、黄标纸和花圈。在父母的坟前,我虔诚地燃起 12 柱香,袅袅香烟仿佛承载着我对父母无尽的怀念与追思。那一刻,往昔与父母共度的点点滴滴,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浮现,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父母虽已离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刻在我的心间,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王一川: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编辑、记者、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等。八十年代为人民日报通讯员、河南日报专职通讯员。多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党的生活、中华儿女、河南日报、鸭绿江、参花、百花园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及新闻作品2000多篇,出版综合系列文集《风筝》二部。诗歌《落叶》被收录《中国当代新诗人作品精选》一书。人物通讯《满腔热情写春秋》被中国文化档案馆收藏。散文《爸爸,用电磁炉要小心》荣获共青团河南省委举办的“我心中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活动”二等奖。新闻《郑州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受欢迎患重大疾病最高报销35万元》获中国人寿集团2013年度优秀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摄影作品《保险●大爱》获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平安杯摄影大赛一等奖。从事文学创作与新闻写作以来,共获国家、省、市各类证书、奖杯、奖章与奖牌共计174枚(个)。








(认证编辑:褚化冰-阳光柔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