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有喜(一)
铁四师 朱德全
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朴素典雅的华夏民族风情。
去年底和今年初,我和老伴千里迢迢,从北京奔赴河南老家农村,参加了两场婚礼。

农村人家办喜事,与城里人有些不一样,都提前择日子,选择黄道吉日举办。特别是婚姻大事,事先要翻皇历,或者请风水先生按照男女双双的生辰八字选择大吉大利的日子。这种风俗习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龙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恰好是公历的十二月十九日,两个九重合,是个吉利的日子。今年是蛇年,农历的二月初十,也是个吉日良辰,我老家的两个晚辈在农村老家举行婚礼。
结婚是人生旅途中重要的里程碑。老家有一种说法,没有结婚之前是孩子,结婚以后就成大人了。结婚典礼是人生旅途中重要的转折,这一天是让大家见证“成人”的日子,是人生最庄重、最幸福的时刻。
晚辈的婚礼大事,长辈能参加的一定参加。我和老伴荣幸地提起吃到麻糖(一种邀请形式)。家族添人,后继有人,乃家族兴旺昌盛,可喜可贺。
农村办喜事很讲究。一讲排场,二讲热闹,越红火越好,越热闹越好。吾家有喜,不仅是家族的喜事,连整个村庄都笼罩在欢天喜地的热烈气氛当中。
参加两场婚礼,让我对中国传统的婚礼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同时看到了新农村正在发生的变化。
回想起我和老伴结婚时的情景,真有些不好意思。与今天的婚礼有天壤之别。
我和老伴举行婚礼的时间是1976年的春天,也是在农村老家举行的婚礼。那个年代,农村还没有摆脱贫困,加上国家提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我们的婚礼特别简单。我在两个亲人的陪同下,推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永久”包含“长长久久”的意思,自行车不能骑,说是不能随便“上马下马”,只能推着去。推着回来。好在路不远,我到她家把她接到我们家,算是礼到婚成。没有锣鼓响器、没有张灯结彩、没有婚纱西服,也没有请客喝酒,礼也很薄气,这个给送个搪瓷洗脸盆,那个给送两条枕巾,还有送暖水瓶的,送箩头筐的、送铁锨农具的,比较贵重的礼物是丝绸缎子被面。

现在,农民富裕了,农村大变样了,多数家庭都买了小汽车,住上了小楼房,儿女结婚是父母的心头大事,不惜花费钱财。有的拿出了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下的全部积蓄,为儿子买车买房找媳妇。举办婚礼时,还得要面子,讲排场,不能比别的人家差。据说在家乡农村娶个媳妇,不包括买房买车,把媳妇娶到家,起码得花好几十万。
一家有喜,百家来贺。婚礼那天,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们纷纷登门贺喜。门前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随着新农村的发展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礼钱也水涨船高,少则二百,多则上千。
农村有个好风气,人帮人,邻帮邻,一家有事,大家伙都过来帮忙。婚礼是一家之事,主家把村里德高望重的人都请来帮忙,谁也不会推辞。还专门成立了执事班子,有总负责人和具体负责人。负责人叫理事,下设男执事、女执事、男知客、女知客、引礼、礼桌、菜炉、车辆管理、帮厨、大棚、乐队、卫生、舞台、放炮等,分工细致明确。
婚礼前两天,大家就开始忙活开了,帮忙的人都来了,按照分工,有的负责买菜、买烟酒糖茶和婚礼用品:有的负责打扫卫生,美化布置环境:有的联系车辆,落实各项事项。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婚礼前,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里取嫁妆。嫁妆是女方家给女儿的陪嫁,主要有衣柜、洗衣机、电视机、电动车、新棉被等家具和家电。女方家随着派来七大姑八大姨到男方家来给装箱子,在衣箱里面放数量不等的现金(8800或10001等吉利数字,男方家要放同等数量或加倍的现金),还要放些红枣、桂圆、花生、红包等物,希冀新郎新娘结婚后始终有钱,“早生”贵子,儿女双全。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主家的庭院和街道布置一新,处处张灯结彩、院子和房间里贴满了大红的喜字,飘着带喜字的气球,悬挂着喜庆的大红灯笼,连吃的糖块也是“喜”字糖,门框上贴着大红纸写的喜联,有:“和美家庭风光好,恩爱夫妻幸福长”“百年佳偶共天长,一世良缘同地久”“天地春龙凤呈祥,人间喜花好月圆”。街道上搭设了一里多长的迎亲长廊,地面上铺着大红的地毯,迎亲长廊上悬挂着几百个大红灯笼,把整个街道映得红彤彤,喜盈盈。迎亲的车队由12辆黑色奥迪车组成,车上都挂着红绸缎子结成的大红花,婚车的前脸上摆着鲜花,前面挂着由镜子、柏枝、杨桃(夹竹桃)、花生组结成的民俗之花,柏枝代表百年好合,杨桃有吉利避邪之用,镜子寓意前途光明,一路顺风,没仿没克。
良辰吉时已到,迎亲的队伍出发了,潇洒英俊的新郎官,在伴郎、引亲和八个打扮靓丽女娶客的簇拥下,带着“四色礼”盒(烟酒糖茶)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威风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歌声唱起来,喜庆的秧歌舞起来。由12面武陟盘鼓组成的威风锣鼓,震天动地,大喇叭里播放着“抬花轿”欢快的曲子,“喜公公”“喜婆婆”的化妆表演让观众忍俊不禁。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街头再次响起鞭炮声,娶亲的队伍回来了,新娘子来了,“上马大吉、下马大吉”,现场气氛顿时达到了高潮。新娘的婚车刚刚停好,即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都想着第一眼看见美丽漂亮新娘的芳容。新娘下马,现场一片欢呼声,礼花飞舞,有人撒瓜子,喜糖,有人撒大米。说是撒喜糖瓜子,意在喜庆盼子,撒大米意在有米有粮,新婚夫妇今后的生活富足有余,日子红红火火,撒大米还有趋利避邪之意。一会儿,婚礼仪式正式开始。场面隆重、热烈,喜庆,而且按照农村的礼仪习俗进行,如同一道美丽壮观的婚俗文化礼仪大观的景象。拜天地、拜父母、拜祖宗,夫妻互拜,认大小、喝改口茶,高潮迭起,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婚不嫁人笑话”。在农村对婚姻大事很重视,哪有父母不操心儿女婚事的?如果家里有嫁不出去的闺女,有娶不上媳妇的光棍,做父母的会感到脸上无光,在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儿子找到了媳妇,闺女找到了婆家,乃家庭之福,府门之喜。结婚不仅是家庭的大事、个人情感的归宿,更是人类繁衍生息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石。
结婚如同激情浪漫的生命之火,由此开启了人生最美丽、最激情的生活篇章。于是,有人把结婚比作生命的小船驶入宁静的港湾,从此有了温暖的家;也有人把结婚比为人生旅途中扬帆起航的航船,夫妻俩既是舵手又是船员,驾驶着生命之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美丽的彼岸;也有人把结婚比作进入美丽和恐惧的“围城”,如梦幻一般,没有进去有的人盼着进去,已经进去的人想着出来……
人类最重要的使命是传宗接代,娶媳妇,闹洞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如同亚当、夏娃步入伊甸园,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完成繁衍生息的使命。父母盼儿女结婚,更盼着早点抱上孙子。
槛外人 20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