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金屏叔
宋云亮

金屏叔驾鹤西去,享年90岁,乙巳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从千里之外的沈阳魂归故里,入土为安。
金屏叔,大名王金屏,是我老家宋楼镇苑庄村文友王长岭大哥的父亲。当代著名作家,生前曾就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曾任辽宁作协《鸭绿江》编辑,《当代诗歌》副主任,辽宁文学院副院长、处长等职。出版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精神贵族和编辑夫人》,散文集《迟到的秋梦》《美文大观王金屏卷》,长篇小说《北大1957》,诗词集《西苑草》,长篇报告文学《站起来的黄土地》等。
正月十五傍晚六时许,我和文友刘光欣、于佃俊、高立先、迟磊等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去县殡仪馆迎接金屏叔的灵柩。六点十九分,灵柩在夕阳余辉映照下缓缓进入殡仪馆,安放在东大厅。
我们三鞠躬后,心情难以平静,往事历历在目,金屏叔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面容浮现在眼前,谆谆教诲响在耳边。
金屏叔生前回来探家的时候,我经常到家里拜访,在一块饮酒吃饭,他虽然是大家但从来没有大架子,常是语重心长的鼓励我多读好书多练笔,早日实现自己当作家的梦想。
我业余写些诗歌、散文、小说寄过去,他总是在百忙之中点评回复,更刻骨铭心而且鼓励最大的就是金屏叔的三封长信,我已珍藏四十多年。
第一封信是一九八0年十月二十九日写的。金屏叔当时在《辽宁文艺》任编辑,他看了我的诗歌作品后,在回信中鼓励我:“希望你能下些苦硬功夫,有志者是可以成功的(“苦硬”二字下面加了着重号)”。那一夜,我彻夜未眠,把金屏叔的亲笔来信反复地读一遍,又一遍。真是如获至宝,热血沸腾,激奋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心里默默立下誓言:我要坚持多读书,多思考,持之以恒地写下来,尽早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第二封信是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写的。《辽宁文艺》改为《鸭绿江文学》,金屏叔在回信中激励我:“你很年轻,基础不错,要认真下几年苦功夫,勤读、勤写、勤思考,定能有所成就。”我牢记金屏叔的教诲,挤时间认真阅读中外名著,读古今经典文章,从中汲取营养,读书已成痴迷状态。那时没有电灯,晚上只能靠煤油灯读书,鼻子眼常常被熏黑,近视的眼睛越来越严重。实践使我认识到:书中自有成功路,书中自有成才桥。
第三封信是一九八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写的,金屏叔在给我的回信中写道:“希望在练意、练字上多下些功夫,会成功的。”金屏叔的话使我打消了急于求成的念头。写了作品不再急于投出来,而是反复修改“千锤百炼”,有的作品放一段时间再修改,再锤炼,直至满意为止。
我还在金屏叔的鼓励下,有幸参加了《鸭绿江》1982年、1983年举办的函授创作班两期,编辑老师的改稿信一直珍藏着。通过学习和编辑的精心指导,使我脑洞大开,创作激情倍增,写作水平逐步提升。
几十年如一日,我苦苦地读,苦苦地写,从来不间断。那些年代,每每看到退稿信,我的内心就感到失败的阵痛,每每看到采用通知书时,我便欣喜若狂,彻夜难眠,享受着收获的幸福。几十年来,我尝到了爬格子的酸甜苦辣,也懂得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含义。
功夫不负苦心人。我的大量作品变成铅字,发表在报刊上。还有好多获国家和省市级奖项,出版了诗歌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集一部。2010年,我顺利地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还光荣地当选为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面对这些收获,我常常想起金屏叔的这三封信。
金屏叔的三封信将永远激励着我,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写到老,为真善美而讴歌,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讴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讴歌。
宋云亮,系山东省作协会员。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