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光中追思触摸永恒
作者:冉光彩
清明节到来,雨丝总在万物萌发时悄悄然飘落。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节日,既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重要的节气,又是饱含人之情怀的祭祖之日。当柳色染上新绿,人们穿行在烟雨朦胧的田野,古老的习俗在代代传承中沉淀出独特的文化韵味。
清明节的由来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寒食节里介子推抱树焚身的悲壮传说,上至节曲水流觞的雅致风韵,在时光长河里交汇融合。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绘的“棠梨花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道出了寒食祭扫的哀思;而王羲之兰亭“的雅集”,则延续着踏青赏春的欢愉。这种生死交织的节日特质,恰是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在悲喜之间创造出生生不息的意境。
清明节习俗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生动注觉。江南的艾草青团蒸腾着春日的清香,北方的枣糕,在土灶中溢出麦芽的甜香,这些时令美食承载着土地的馈赠。孩童奔跑着放飞纸鸢,细绳牵引着的不仅是彩绘的竹架,更是挣脱寒冬的欢愉。山西人簪柳的习俗里,柔嫩枝条化着发间流淌的春意;岭南客家人“挂纸”祭扫时,压着黄纸的鹅卵石仿佛在与先人细语。这些仪式如同古老的诗行,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中焕发新生。
这个节日藏着深邃的东方智慧。扫墓时除去杂草添培新士的动作,暗合《礼记》“修其坟墓的孝道传承;踏着赏花则践行着庄子”天地与我并坐的哲学。宋代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市井繁华,提示着清明不仅是追思的日子,更是生命勃发的庆典。当现代人在网络的空间点燃电子香烛,在土葬区种下纪念花木,传统以创新的方式延续着对生命的敬畏。
今年清明节前一天,我漫步山野,松涛阵阵如先人絮语,山花烂漫似后代的笑颜,这个节日让我懂得,真正的告别是遗忘,而是将记忆化作滋养生命的土壤。当春风吹过湿润的眼角,古老的土地正在孕育新的轮回,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思念与希望将在年年的清明雨中,生长成跨越时空的永恒!
作者简历
冉光彩,重庆酉阳人,丛事机电管理工作。爱好文学,诗歌有时兴诗一首高歌一曲,表达自己的内心愉快!
多年已来,在打工生活中写写画画,接触众多文朋诗友,在学习写作中受益匪浅。目前,在重庆酉州油茶有限公司从事机电工作!
(图文供稿:冉光彩)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