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安梁卫国报道 编辑:南海先行)
近日,我们在网上看“粤剧学者沙龙”,有学者说粤剧《搜书院》不是由马师曾、红线女等首演的。因此,我们去采访了粤剧《搜书院》主要编剧者杨子静的学生一一89岁的资深粤剧编剧李悦强,探讨马师曾、红线女等演绎《搜书院》艺术的来龙去脉。
勤学好思 佳作频出
李悦强,祖籍广东高要人,生于1936年,出生粤剧世家,受家庭的艺术薰陶,从小随其父粤剧名丑李坤(艺名蛇王坤、马派丑生)学戏。他4岁饰女童登台表演粤剧《六国大封相》。
长大了,演文戏、武戏都能担任。从1950年起,他分别在广东省华南文联胜利粤剧团、新中国粤剧团、地方国营湛江地区粤剧团等担任主要演员工作。他曾参演的粤剧《寸金桥》和《李双双》,两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摄影留念。
李悦强从1957年开始从事业余戏剧创作,对粤剧流派、粤剧历史发展了解甚详,研究颇深。他和静公的关系密切。1988年李悦强调到佛山青年粤剧团任编剧,1989年创作粤剧《顺治与董鄂妃》时,静公抱病(被单车撞伤)在病床上给李悦强审定每一场戏。1995年,为庆祝抗日胜利50周年,静公提出名旦嫦娥英之死的故事,向红线女推荐由李悦强创作,后来李悦强写成了优秀独幕粤剧《红伶劫》,在红线女主办的庆祝抗日胜利50周年粤剧晚会演出,由名旦林锦屏主演,获评“感人至深”。随即由由广东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南粤剧作》发表了《红伶劫》剧本。李悦强成为静公的入室学生。
李悦强对粤剧改编、创作的粤剧精品粤剧《悦城龙母》《顺治与董鄂妃》《钟馗》和《史可法沉江》等分别荣获国家文化部金奖、广东省“五个一”奖等奖励,被誉为“平民戏剧的典范”,2017年获得广东省粵剧老艺术家荣誉奖。
海南采风 初试熄演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杨子静随华南文联所领导的粤剧编剧组到海南岛采风,杨子静看到了琼剧《搜书院》的提纲,提纲里有一个丫鬟为抗封建压迫,争取自由,追求爱的“真、善、美,”,琼台书院掌教谢宝老师挺身而出解救丫鬟的故事。
杨子静回到广州后,与林仙根、莫汝成写了粤剧《搜书院》。该剧最初由黎国荣、刘美卿、李飞龙等主演,演出之后,虽然受到观众的好评,但是主演者有点不足。例如,扮演谢宝老师的黎国荣是以须生演绎,缺少了戏剧的幽默感;刘美卿演翠莲丫鬟算是上乘,但声线未够火候,该剧演出不久就不那么受落。
志同道合 树立丰碑
1955年马师曾、红线女从香港回广州工作,当年广州戏曲改革的成果,激励了马师曾的创作热情。 1956年全国戏曲汇演,选什么剧目参加汇演呢?当时马师曾找遍了当时很多剧本,如罗品超的《黄飞虎反五关》、郎筠玉的《花木兰》、靓少佳的《西河会》等都是好戏,但这几部戏都不适合马师曾与红线女在艺术上的发挥。某日,马师曾在当时广东省粤剧团看到《搜书院》剧本,马师曾认为这个剧本通过再加工可以上京公演,找谁改剧本呢?马师曾马上找到还在参加戏曲“三改”(改戏、改人、改制)学习班学习的杨子静,建议杨子静将作品再加工处理。
话说,马师曾与杨子静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杨子静结识了马师曾,马赏识杨子静有文才,邀请他协助编写了一部古装长剧《还我汉江山》,借古代衣冠影射日冦侵华是大不义终将失败。这个戏于1945年底由马师曾和红线女主演,顿时红遍两广。自《还我汉江山》后,杨子静在马师曾的剧团连续工作了5年专为马红写剧本,如《桃花依旧笑将军》,《狸猫换太子》及参与撰写《我为卿狂》等名剧。(期间杨子静还在马家作家庭教师,为马的妻儿教授中文课)。
马师曾可是颇深造诣的艺术家。他告诉杨子静,应在原《搜书院》的基础上加两场戏,一场是“柴房自叹”,让红线女有得唱,表现红线女的唱腔艺术。二是,谢宝老师原来是第六场出场,改为第四场出场,增加了“步月抒怀”,杨子静接受了马师曾的建议。果然,红线女的“柴房自叹”中唱段(乙反南音)“……情惨惨,泪涓涓……”。这唱段瞬间家喻户晓,“柴房自叹”融入了对社会压迫的控诉,把红线女的唱功,从香港时期的绮词丽语,提高到演唱人物的内心的丫鬟哭诉,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开始了情文并茂的新曲风,观众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人们反抗命运的勇气。红线女当年演过的《搜书院》,引起观众的共呜。现在依然脍炙人口,是无可争议的艺术精品。
当年梅兰芳的评价:《搜书院》是别开新面的好戏,红线女的“柴房自叹”表面看来没有身段,其实处处有身段,结合了电影的表演由内而外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粤剧《搜书院》之后,红线女的唱腔达到了粤剧旦角声腔的新境界,被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凌(广东台山人)评为“横断粤剧旦角30年的唱功水平”。自此之后,原来享誉省的“女腔”,蝶变为传颂至的“红腔”艺术。"红腔”具有甜、脆、圆、润、娇、沉、烈等特色,成为广东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周恩来总理在接见粤剧《搜书院》剧组人员时称赞说道,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
事后,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戏曲十大正剧选》,粤剧《搜书院》排在第二位,在京剧巜智取威虎山》之后。粤剧剧本因九声之难填,屡屡被人看低。甚至改编移植兄弟剧种的成功剧作,也有“过手低三分〝之讥。《搜书院》可以说为粤剧剧本文学冲开了“低”,“难”,“僻”的屏障,树立了一座丰碑。
而“步月抒怀”一段,马师曾刻画了谢宝老师的“三不”的光明磊落形象,一不懂阿谀谄媚,二不懂颠倒是非,三不懂伤天害理,使谢宝老师的人物站起来了,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崇敬。马师曾自《搜书院》后,由过去的文武丑生见长,如《苦凤莺怜》、《佳偶兵戎》、《审死官》、《贼王子》等,到饰演《授书院》的谢宝老生获成功,为马师曾开辟了新行当(老生)的标志,为若干年后,马师曾、红线女演出《关汉卿》取得巨大成功埋下了参考。
粤剧要与时代同步
马师曾,红线女,杨子静等都是从旧戏班过来的人,同样是经历过“绮词丽语满江湖”的旧戏班生活,他们都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戏改”而在艺术上脱胎换骨。
李悦强尤其讲到他的老师杨子静更是感慨万千。杨子静老师是地道的广州人,1913年出生,其祖、父均是知书识字的人,但仕途不通,又不会经商,生活常常受到贫穷的威胁。因此,杨子静老师只可勉强念完中学,便投入社会谋生,除做过编剧外,还当过小学老师,校长。他在青少年时,都是在贫穷线上早踯躅,生活坎坷,养成了他那种安分守己,刻苦耐劳,不慕虚荣的性格,《搜书院》中谢宝老师的“三不”光明磊落品格,亦是杨子静老师的生活写照之一,所以说,好的作品是有生活源泉的。
李悦强强调:通过《搜书院》编演的故事,说明了几项道理:一是马红是大师级艺术家,回国后获得了人莫能及的发展,说明了土壤的威力。二是知人善任。马红和扬子静终世相交,相辅相成,为粤剧事业披肝沥胆,是编演共生的典范。三是《搜书院》是粤剧改革不断前进,走向成熟的标志。四是好的编剧者要有立身立笔的一致性。五是要敢于发展,发展艺术,发展自已。六是传统是发展的,昨日的发展,便是今日的传统,今日的发展,便是明日的传统。但要记住:发展是有根的,不是胡来。
李悦强回忆杨子静老师曾经述说《搜书院》的故事后,还拿出来杨子静老师三十多年前的亲笔题词:“粤剧沦低谷,厮拼不自卑。褒弹能入耳,兴革总随时。荣悴关人事,胆气化熊罴。孰为起疲癃,努力共撑持。”与吾辈共勉,算是李悦强对杨子静老师的深切缅怀。
(撰写 李耀安 梁卫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