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瓣心香
——-《点一盏心灯送给您》读后感
八师 杨庆华
https://m.booea.com/news/s_4043149.html
点击阅读《点一盏心灯送给您》原文

中元之日,读《点一盏心灯送给您》,未曾想一口气读了三遍 ,意犹未尽,手不释卷,似觉清淡质朴、情真味浓之中蕴藏着一段深情,且难以释怀,遂提笔记之。
记得在北师大上学时,《大学语文》老师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动情处,鼻子一酸,泪珠在眼眶里打转,然终究没有落下来……感叹大师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白描,朴实无华,感情蕴藉,平淡中涌动深情……今日也像几十年前坐在京城的课堂上,欣赏着平实简洁中的亲子之爱,美在朴素,情出自然,那扎小辫,买花裤,送手表的一幕幕就在眼前晃动,硬是让你酸楚楚的心像拉皮筋一样,一阵紧过一阵的,眼泪随之簌簌地流了下来……
入夜,遵从老汉口的习俗,在农历七月十五,购纸钱装入厚纸袋中,上书亡人姓名,然后焚烧,谓之”烧包袱”,故汉口竹枝词有“终岁何曾祭祀供,中元包袱万家同”。立在未燃尽的纸钱前,回想着佛道两家及民间的祭祀虽各不相同,但敬畏与缅怀之心却如出一辙,于是,思绪也随纸钱飞向了大巴山……
那是1972年冬,我们八师三十九团新兵训练来到四川万源官渡荆竹坝的大巴山深处,紧邻“大巴山隧道”的地方,离家前,受同学之托,捎封信给他叔叔三十六团周岷山政委,到了这里才知道,三十六团还在大巴山的北边陕西镇巴渔渡坝。
生在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的我们,不承想山势使人隔,大巴山横亘在面前。无奈之下,只有用信中之信寄到三十六团。
不久,收到一个署名邵俊华的回信,大意是岷山政委回杭州探亲,唯恐三十九团来信有要事,遵嘱拆开告诉了他。邵为了让我这个新兵同志不惦记,专此回复告知。既然信已收到,我对同学也有交代了。
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三个月之后下连队,听勤务连的老乡讲,邵俊华是三十六团副团长,顿时一股受宠若惊的感觉让人火烧火燎似的。老乡又讲,邵副团长是大学生加老革命,一介文人。于是,心中更增添了一份崇敬之情。我思索,这看似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回复,可它传递给我的却是善解人意之情,心有布衣之情。
1976年春,岷山政委来电话让我到河北围场庙宫三十六团团部去,帮他捎个包裹回武汉,当时正巧邵副团长也在座。岷山政委介绍完,邵副团长握住我的手。不知咋的,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我边抽泣边叙说着大巴山的往事,讲着邵副团长的知人之心细致入微,两位首长会心地笑了,并同时用普通话说,这小鬼好善良、好多情哪!
人生就是这样,不知在哪个节点会遇见,可遇而不可求,有的常常相遇,却如同陌路人,有的则是见一次而铭记终生。
“旧事如天远”,忆及入梦中。邵闽的怀念慈父之情感动着我,也让我忆起那些尘封多年不为人知的往事。思念故人,寄情以远。抬头望月,朦朦胧胧的,月晕必刮风,那就请风儿带去我的一份思念,一盏心灯,一片未了情……
二O一九年八月十五日于武汉
槛外人 2025-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