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和传承延安精神,培养师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理想信念,并从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025年4月2日,山阳县第三小学举办了“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邀请山阳县小河口镇袁家沟曾庆林校长,为学校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和所有代道法课的教师,作了题为“‘延安精神’进校园之‘袁家沟战役’”专题报告。活动由学校党支部书记何福泰主持。
曾庆林校长是土生土长的山阳小河口镇袁家沟人,1979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从教41年,从耕读教师、民办教师再到公办教师,一直致力于为山区教育事业做贡献。其父辈少年时亲身经历过袁家沟战役的光辉岁月,亲眼目睹了红二十五军在袁家沟战役中冲锋陷阵、英勇拼搏的壮烈场景。曾校长在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中,对袁家沟战役的经过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曾校长从袁家沟战役的历史背景、战争经过、红二十五军特点以及袁家沟战役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贡献四个方面,对与会老师作了生动鲜活的讲述。袁家沟战役发生在1935年7月2日,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与国民党军的一场重要战斗。1935年6月,唐嗣桐率领的国民党陕军警备一旅一路尾追红二十五军至小河口。红二十五军经实地勘察,发现小河口地形较开阔不便设伏,便退到袁家沟入口的地方。7月2日上午,敌军进入伏击圈,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吹响,红军各种武器一起朝敌人猛攻。面对突如其来的枪声、吼声,敌人开始四处逃窜……此次战役,红二十五军主力及鄂陕三路、四路游击师将国民党军陕西警备第一旅全部歼灭,毙、伤国民党官兵300余人,缴枪1600余支。红军打了一场极为出色的歼灭战,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袁家沟口战役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开创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它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后续的长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支持。同时,这次战役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灵活的战术指挥力。 红二十五军在山阳停留的短短一年时间,创建了革命根据地,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仅袁家沟口村就先后有300多人参加红军。红二十五军从开始长征时仅2800多人,在根据地补充和发展后,红军队伍已达4000余人。红二十五军战士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和冲锋在前、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他们就像一座座永远的丰碑,为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会场内灯光柔和,空气中弥漫着肃穆而庄重的氛围。当革命先辈舍生取义的事迹通过曾校长浓浓的袁家沟方言和略带沙哑的嗓音娓娓道来时,老师们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脊背。大家都聚精会神,屏息静气,专注地听着、记着,生怕一点点响动会惊扰了这段穿越时空的讲述。从窗帘缝隙透进来的光束里,细小的尘埃缓缓浮动,仿佛与所有人一起,凝固在这流淌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记忆之中。 德育办主任曹小丽组织学习了《山阳县第三小学“延安精神”进课堂思政课大练兵活动方案》,从活动目的、实施步骤、预期成果等方面,作了详细、具体的安排,责任到人,分工明确。 党支部书记何福泰作“延安精神”进课堂思政课大练兵活动专题培训。他讲到,“延安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推进延安精神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暨“五进”活动是全社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的重要平台和响亮品牌,是学校加强思政课建设和解决目前一部分学生缺乏吃苦精神,缺乏顽强意志,缺少奉献和服务意识等客观问题的现实需要。同时,他就如何上课、选材范围等事项做了细致安排,他要求参加本次思政课大练兵活动的教师广泛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做到有教案、有课件、有成果,按照学校的活动方案积极开展活动。 此次“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使学校党员同志和广大教师真切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艰辛的奋斗历程和巨大的流血牺牲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党性和党组织的凝聚力。丰富了校园文化,营造了红色育人氛围。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次红色教育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延安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立足本职,务实工作,努力为山阳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来源:山阳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