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清明观察:
从逝者音容复活看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
评论员:胡春雨
又是一年晴明之季,一花一叶,吐露着天地之生机,绽放着生命之光彩,然而中国人总是把最深切的缅怀、最珍重的追忆,融入到春光之中。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是为薪尽火传,启示世人形骸有限而生命永存。生物之道,春生秋收,在这万物生发与圆满的季节,中华节俗以春秋两祭连接起逝者、生者与来者,让生命之光照耀万古。清明节,把深沉的哲思融入诗意的春光,以人文精神淳化国风民俗,来自中华文化的固有思路。
祭祖,寄托着人类天然的情感,荀子所谓“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乃节日的主题。“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哪怕灵魂无影无踪,以人性化的方式连接起情感纽带。人工智能重塑着人类生存的物理空间,如今通过简便的技术应用,让逝者的音容笑貌重现世间,不再是“状乎无形影”。人们总是以音声和容貌彼此感通,新技术的应用触碰着人们的心扉,勾起灵魂深处的感动,看得见科技文明带来的进步。
然而新事物总是带来新问题,譬如人工智能既然可以让音容重现,也可以让逝者不得安宁,甚至让生者真假难辨——如何维护逝者的尊严?如何避免世人被熟悉的音容欺骗?问题不期而至,科技伦理问题随之凸显,需要纳入法治框架。从《民法典》人格权编的规定看,逝者的肖像权以及姓名和声音同样受法律保护,只不过由逝者的近亲属行使。在法律的世界里,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边界,人工智能领域同样如此。成文法有着天然的滞后性,应当跟得上经济技术的突飞猛进,“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用法律智慧将人工智能纳入掌握之中,成为迫切的法治命题。
总之,科技理性探知着无穷,开辟着无限,可以让人类更强大,物质更丰富,也可以让文明更脆弱,世界更复杂。在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发展要符合人文理性,促进人类福祉而非解构人类价值。无论物质文明走得再远,要记得人本身才是目的。
黄帝四七廿二年季春思农于海右鹊华堂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