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阳青铜宝鉴中将军谱:王凌云
梦在远方
1948年11月5日
身居西柏坡的毛泽东
香烟在手,凭栏眺望
仿佛透过山雾
看见了远在河南的南阳
南阳做为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
蒋介石专门
设立所谓“绥靖区”,层层布防
以河南汝阳人王凌云
为“中将司令官”
统率第2军、第64军,第15军
新编第4军,以及一些地方民团
企图将人民解放军
东西南北发展的通道阻挡
但随着解放军由“战略防御”
到“战略进攻”号角的全局吹响
临近1948年11月
中原野战军
在“刘邓”指挥下
先后取得了席卷
豫东战役、宛东战役、宛西战役
的“外围清场”
南阳守敌王凌云部困守南阳孤城
内无粮草、外援无望
1948年11月3日
中原野战军六纵39团
有效控制了
南阳城郊区周边高地,山岗
当王凌云得知
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
是王xx这个出了名的“疯子战将”
头脑发蒙,瘫坐在南阳战事地图旁
王xx就是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
艺术参照的人物形象
智勇双全,善打恶仗。
王凌云逢此强手
干脆准备逃跑,放弃抵抗
1948年11月4日,
以加强“城防”为借口
对南阳城
进行了一番搜罗,洗劫和哄抢
最后,胁xⅰe掠了南阳城内
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师生
和各企业10000多名
技术骨干力量
王凌云率部向南撤退,北顾苍惶
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等部队
随即占领南阳。
一代抗日名将王凌云
从此失去了“精,气,神”
再也不能气宇轩昂

毛泽东一向重视
南阳城的战略地位,
得知消息后
他的眉宇间神采飞扬
毛泽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从南阳城延展到了整个中原战局。
在一片片纷乱复杂的局部战争中
毛泽东仿佛“窥探”到了
渡江南下,解放全国的大势所向
戎马倥偬间
毛泽东大笔如椽
写了一篇千字“新闻经典文章”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在于:
它绝妙地运用历史背景
说明南阳战略地位,
势关全国解放
在概述了解放军1948年
一年来的战绩之后
表明我军“稳固长江北方”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战略构想
南阳解放使“桐柏、豫西和陕南”解放区连成一片
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历史大势
连蒋介石都知道:谁也无法阻挡

1948年12月5日
身为南阳驻军的
国民党“中将司令”王凌云,
兵溃南阳后
最早率部逃奔襄阳。
当时“淮海战役”已经开战
国共双方都在调兵谴将
蒋介石先是命令
王凌云部,驰援“淮海战事紧张”
不久又决定让他
坚守襄阳,负隅顽抗
企图以襄阳为“救命稻草″
扭转中原战场
后来兵败如山倒
王凌云又接到蒋介石
对部队“整合调度”的重新布防
王凌云部
归属于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团”
于1949年7月
向“川鄂边境”山区
边撤退,边布防,边寻机,边抵抗
王凌云的军事主力:笫64军和笫2军
很快被白崇禧和宋希廉
吸纳,肢解,吞并,调防
王凌云才明白“杂牌军”
在蒋介石心中的份量
他所带的15军,新编第4军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
秋风扫落叶的“凌厉追击”中
一步一步陷入被动,绝望

1949年11月19日
王凌云从南阳带出的“豫西子弟兵”
第15军在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下属的“咸丰县东北地区”
几乎败了个精光
15军副军长,廖剑文
和第64师师长,邱健
率所属“第191、192团”
退至“黔滇边界”,如丧家之犬
随时都准备着,向解放军投降
1949年12月24日,
15军军长刘平
率第243师等,
在成都“郫县起义”,倒戈反蒋
王凌云和他的副手:
“川鄂豫陕绥靖公署”副主任
兼新编第四军,军长李学正
辗转逃到了四川巴中市“通江”
王凌云唆使李学正带兵
向“通江县东北方向”的云雾山转移
自己做为总指挥“金蟾脱壳”
换上便衣,脱下戎装
在后面“见机瞭望”
云雾山离通江县城60余公里
最高海拔约2000多米,不算太高
因长年云雾缭绕,多有“雾霾烟瘴”
1950年1月10日
李学正率兵窜至云雾山以东的
“长坪岭地区”
被解放军163,164团
在“鸡公背”附近咬住不放
1月10日,上午十点左右
王凌云听到“鸡公背”附近枪声大作,继而看到红旗飘扬
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后背发凉”
新编第4军,
如江河决堤般,再也无法凝聚力量
李学正、杨克俭
(陕西第十专署专员)
史侠夫(陕西游击总司令)
率军部和下辖的
第十师,第十二师共2100人
只有向人民解放军投降
中将司令王凌云
原本想派李学正
去云雾山活动,转移目标
给自己设一道“安全防火墙”
没想到解放军来了个风卷残云般的大扫荡
1950年1月6日
王凌云身着粗布黑色长袍
腰缠一条蓝色腰带,
头裹一块白土布
脚蹬一双黑布破鞋
打扮成“普通老百姓”的摸样
52岁的王凌云在巴中市
通江县,诺江镇,青峪口附近
庆幸着“自己的漏网”
他化名为张克明,独立群峰之巅
将河南“汝阳蔡店蟒庄”观望
江山苍苍,云水泱泱
英雄未路实堪伤
出汝阳,走四方
征战缅甸靖国疆
虚名浮利都做了土
兴,想汝阳,亡,想汝阳

河南汝阳
是王凌云的祖籍故乡
1899年的汝阳
还不叫汝阳,而称伊阳
伊阳蔡店乡东北
有一个村落叫“蟒庄”
村民王好礼,喜得贵子
取名凌云,不同寻常
世界上笫一架飞机
出现在1903年
王好礼没有未卜先知的本事
给儿子取名王凌云
并不是让他,去当飞行员
开着飞机在天上翱翔
而是因为王好礼
有个侄子名叫王凌霄
是蟒庄村的首富,趾高气昂
家里有100多亩良田
还娶了4个婆娘。
王凌霄看不上
他这个“落魄的叔叔”
王好礼心里气不过
只好“另辟蹊径”
给儿子取名王凌云
想在气势上
至少不输于自己的侄儿
让王凌云“光耀门庭”
将来不能次于
他这个叫“王凌霄的堂兄长”
5年后,1904年
王好礼的二儿子出生,取名王凌汉
反映了父亲“望子成龙”
的骨气和倔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王好礼的两个儿子
没有辜负父亲对他们的期望
在那个清末民初的乱世
河南豫西,民风彪悍
许多男孩长大后
找不到“糊口的营生″
就不约而同的
去干那“打家劫舍”的勾当。
“强盗或土匪”的名号太难听
于是这些人便
自称“刀客”“打孽手”“趟将”

随着王凌云,王凌汉
生命的成长
亲眼看到“自家堂兄”王凌霄家
高朋满座,人来人往
这个时候的王凌霄己经摇身一变
成了“神道会”的头目和“精神偶像”
“神道会”供奉的祖师爷是姜子牙,
仅在豫西一带信徒就超过50万
遍布各个“乡里村庄”
那时候的王凌霄在村里可以说
一手遮天,称霸一方
在王凌云“17岁的1916年”
王凌霄收了一个徒弟
来自河南永城的孙殿英
一看就是个“混世大魔王”
孙殿英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大言不惭的说
他的人生目标就是
“劫皇杠,驲(ri)娘娘
捅破老天敢称王”
一年后
王凌霄感觉这个徒弟的本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超过自己的“能力和想象”
值得自己
“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
不惜代价,重点培养
于是开始变卖家产
所得的钱财,都交给孙殿英
用来招兵买马,扩大武装
再后来
王凌霄把自己的三个儿子
都交给孙殿英指挥
骑大马,跨洋枪,
满面红光,神气爽
孙殿英“武装贩运鸦片”大发横财
对师傅王凌霄“感恩戴德”
将师傅的三个儿子引为“左臂右膀”
看着王凌霄的儿子们平步青云
1917年,18岁的王凌云
在父亲的支持下,来到汝阳县城
就读于伊阳县开办的新式
“高等小学学堂”
思考确定着自己的人生方向

1920年前后的河南
战乱不断
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
其中直系军阀吴佩孚
“牧野鹰扬走中原
八方风雨聚洛阳”
正在大肆征兵,壮大自己的武装
身为一介书生的王凌云
决心加入吴佩孚的麾下
青春无悔,发奋图强
他进入洛阳吴佩孚的“西工区兵营”
好风凭借力,企图“青云直上”
然而现实并没有,如愿所想
辛苦操练三个月有余
本就有文人傲气的王凌云
不想在混战之中
仅为“一囗军粮”充当炮灰
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私人武装
只有“想当将军的士兵才是好士兵
想当将军的王凌云
无法一直在吴佩孚兵营
安于“当大兵”的现状
他选择了离开吴佩孚的部队
转而去投奔了
自己在伊阳新式学堂
认识的老师:郑国翰
郑国翰,字干臣,号虚斋
南阳邓州人
清末毕业于河南高等学堂。
郑国翰是邓州的藏书家
有“安邦定国之才,济世救民之想”
曾任伊阳县县长
与时俱进,追随孙中山冯玉祥
“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时任伊阳“民兵团团长”
当时的伊阳县城还没有警察
“民兵团”就是当时的地方武装

晚清时期的“吏治”颓败腐朽
上行下效,官场肮脏
郑国翰却是这座危楼大厦中
一根不可多得的良木柱梁
身为河南伊阳县知县
他体恤民情,为官清廉
两袖清风,负责担当
郑国翰因为
对地方种植鸦片零容忍的态度
严禁种植鸦片
无法同流合污于“地方豪强”
受人诬陷,
被判监禁10年,关进牢房
百姓纷纷请命要求当局释放
郑国翰这样的“官场贤良”
在舆论的压力下
被释放出来的郑国翰。
从此厌倦官场
不想再当官
而是自己出面,组建了“民团”
在政治腐败的清未民初
郑国翰认为没有“民众的武装”
就根本无法实现
“兼善天下的”士大夫信仰
在郑国翰的操持下
他的民团迅速发展
在洛阳五县拥有很大的影响
王凌云崇拜自己的启蒙老师
从吴佩孚的军队离开后
决定就投入到郑国翰的麾下
期待“师生共济”
不负自己的人生理想
和那些大字不识一个
的“普通民兵”不一样
文人出身的王凌云见多识广
善于排兵布阵,谋略妥当
再加上在“洛阳西工兵营”
的短期训练
使他变得能文能武
冲阵杀敌,剑露峰芒
然而这“师生共济”的好景
并没有持续太久
1925年“王凌云的恩师”郑国翰
在灵宝管道口
被土匪,宝丰人李万林杀害
26岁的王凌云受老师郑国翰
临终嘱咐
协助王建昭一定要
将伊阳民兵团,带出个名堂
1929年,
49岁的伊阳县民兵团长王建昭
在柏树乡杏树嘴
又被嵩县土匪叶老六击毙
一时间“民兵团”群龙无首
王凌云当仁不让
将“龙头大任”一人独担
自从当上了伊阳民兵团的
“龙头老大”之后
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正在经历
“人生十字路口”选择的迷惘
这场迷惘还得从
汝阳蔡店常渠村一场“打孽”说起
正是通过这场“打孽”
王凌云进一步弄明白了
以德治天下,则天下皆君子
天下则同心同德,众志成城
以利治天下,则天下皆小人
天下则离心离德,一盘散沙
“有国才有家,家国一体”
大道直行的古圣贤思想
“覆巢之下无完卵”
“乱世之中理难讲”
“兵者,不祥之器
圣人不得己而用之”
正是这种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才坚定了王凌云
“远走高飞闯天下”
“兔子不吃窝边草”的朴素信仰
家乡虽好,决非久留之地
雄鹰凌云,必须走出汝阳
鱼跃龙门,对结中华舞台
承前启后,家国信仰起航

由于王凌云在伊阳团练当连长
其亲戚朋友中
有很多人都会耍枪
如胞弟王凌汉、内弟赵祥
都是当地著名“打孽手”。
有一年
伊阳常渠寨寨长张梦华
与同村的张韬、张炳(叔侄俩)
为了争夺寨主名分,剑拔弩张
张氏叔侄俩从伊川县
雇请“打孽手”,杀了张梦华
张梦华的妻子决心报仇
便找到王凌云的内弟赵祥
出重金要买张韬、张炳的人头
赵祥接了钱,二话不说
就开枪让张韬、张炳叔侄俩
见了阎王
而且还将有科举功名的
张韬的老父亲张丰年“一同稍带上”
张家全家缟素,哭声震天,
报仇心切,个个磨拳擦掌
张炳的妻子阎葛娃
她煞费苦心
让儿子拜到王凌汉膝下做干儿子
自己凭着年青貌美的色相
与王凌汉暗通款曲
美貌勾引,银元叮当
拿下王凌汉,顺理成章
做为王凌云的“亲”胞弟
王凌汉真的就趁着赵祥春节
来王家看望姐姐之际
用醉酒的方式将他绳索捆绑
杀死了王凌云的“亲”内弟赵祥
这让夹在双重亲情之间的王凌云
心中乱了方寸,尴尬难当
王凌云的正牌妻子赵春香
在王家“孝顺公婆”,忠贞好强
看着王凌汉“为情人痛下杀手”
想着王凌云“为妻子义绝冰凉”
对于亲弟弟的横死,伤心断肠
从此与王凌汉,王凌云结下梁子
到死都没让王凌云,再上她的床
王凌云在军旅生涯中
多讨“偏房姨太太”受人诟病
无疑受“原生态家庭不和”的影响

原本是“同根共生”的兄弟姐妹
处于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之中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政府力量
老百姓的利益
就无法得到根本性保障
无法无天,天灾紧随人祸而来
弄刀舞枪,人性常因极端疯狂
《刀客家族的女人》
就是河南豫西地区
民风彪悍的真实反映
看不见生活下去希望的穷苦百姓纷纷落草为寇
一时间,遍地流匪
乡绅“为富不仁”,巧取豪抢
百姓“替天行道,啸聚山冈
受过教育的王凌云
改变了对豫西土匪的看法
“剿匪务尽”的观念
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
必须“更弦改张”
深知“堵不如疏”,“剿不如抚”
王凌云灵魂深处萌芽着
“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思想
王凌云对弟弟约法三章
金盆洗手,再不做“打孽”恶事
和睦乡邻,少欺弱,多行善,莫逞强
大力招抚,收编流匪
在伊阳,伊川,嵩县,宜阳
替天行道,除暴安良
号称四县剿匪总司令
部队扩充到6000余人。
草寇出身的王凌云
一步一步
壮大到今日的兵强马壮
必须为家乡子弟,寻找出路
必须走出小天地
去看中国大舞台的无限宽广
1930年9月
在中原大战的末期
王凌云主动选择与
国民革命军第20路总指挥
张钫接洽协商
王凌云也被委任为第20路
第3师少将师长
同年12月9日,王凌云
接受蒋介石国民政府整编
被任命为225旅少将旅长
开赴江西苏区进行“剿匪”。
才知道在中国“有一种土匪”
被国民政府,称之为中国共产党

而在与共产党的部队
数次交手之后
王凌云总是惊叹于
这支队伍的团结和力量
他们的军费物质极其匮乏
他们的武器装备稀缺
斩木为兵,长矛当枪
却是出奇制胜,少有败仗。
1932年3月中旬,
王凌云所率的特务旅
在潢光战役
被这群“泥腿子”
趁着夜色打得晕头转向
截止1934年
王凌云奉命率部
参与了对“鄂豫皖苏区”的
第三、四次、五次“围剿”。
不仅毫无建树,而且筋疲神伤
让35岁的王凌云变得
消沉,憔悴,沮丧
直到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的一声枪响
日军凶残的战争行径
重新让这位将军的“血性贲张″
“军人之魂”升华成了一种
“爱我中华”的生命能量
他一扫之前的委靡消沉
多次向上级上书
请求奔赴抗日沙场
这时的王凌云
刚刚在南京接受了
高等军事教育的战略战术培养
多年所学,终有用武之地
他发誓要将日本侵略者
扫出国门,赶回东洋

1937年8月13日
淞沪会战打响
王凌云统率227旅
第一次踏上抗日战场
由于准备时间过于仓促
修筑出来的工事仅限于沟壕矮墙
而这样一位草莽出身的将军
不怕日军的装备精良
战斗持续了整整四昼夜
日军四个大队,轮流冲锋
却丝毫无法撼动
这用竹片石灰构筑起来
的“阵地布防”
227旅全旅官兵浴血奋战
而王凌云更是身先士卒,敞开衣裳
赤膊上阵,跃马横枪
上海福山一役
王凌云所率的227旅
全旅战至最后,英雄悲壮
生还者仅有几十余人
连蒋介石都为之动容,
嘉奖 擢升王凌云为76军第76师师长
并亲自下令
为76师改代号为“福山铁军”
优先为76师补充兵源粮响

王凌云的抗战步履
沉重而又冗长
每一次出征
是以“血和火”写就的英雄华章
他曾先后转战于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 湖广
先后参加了
武汉会战,长沙会战
南昌会战、随枣会战
岳阳会战,宜昌会战
桂南会战
国民党每一场重要的正面战役
都有着他的身影
他的抗战历程,贯穿始终
始终是“打不败的小强”
在经历过无数次
九死一生的战役后
王凌云终于以“草莽之身”
获得了蒋介石的认可和欣赏
1940年1月
王凌云的76师被划归
陈诚麾下笫2军
变成了蒋介石“非黄埔的直系部队”
这在国军队伍编制体系
“实属罕常”
1942年1月,
王凌云任第2军副军长兼76师师长
1942年6月任第2军军长。
1943年,名震中外的滇缅抗战
调兵遣将,军号嘹亮
王凌云率部经
湖北、四川、贵州、西康
进入云南
在“滇缅抗战的松山战役”中
他率部强渡天险“怒江”
成功与“新一军”胜利会师
在“世界抗日战争史”上
写下了浓墨重彩,创造了军事辉煌
在整个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中
解放大小城镇50余个
收复失地逾8万平方公里
击毙日军4万余人。
被英美国家,编入军事教科书中
王凌云因此获得
“美国银质自由勋章”
蒋介石为其亲笔提字:“常胜将军”
至此,王凌云迎来了
他一生军事生涯的“巅峰与高光”
1944年5月汝阳沦陷后
王凌云的母亲辗转来到重庆
受到了隆重接待,无上荣光
蒋介石亲自为这位英雄的母亲
题写“广慈博爱”
王凌云故居的门楼两侧
曾保留有
蒋介石为王凌云母亲“寿诞题词” 的“广慈博爱”匾额牌坊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
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
违备了王凌云心中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信仰
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作为国民党高级军官,
王凌云身陷其中,痛苦异常
这位在抗日中的“常胜将军”
偏偏让蒋介石多次失望
早在豫西军阀混战
湖北大别山围剿战争中
同宗同室操戈,兄弟姐妹相残
王凌云酸甜苦辣,滋味尽尝
军人打仗必须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恤民厚生”,除暴安良
才能打得光明垒落,正正堂堂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
王凌云率美式机械化部队
支援74师的张灵甫部
张灵甫曾经是王耀武
手下的一个小营长
做为“后起之秀的少壮派”
跋扈嚣张
因为顾祝同指挥不力
导致张灵甫整编七十四师
被全歼,激怒了“老蒋”
蒋介石认为顾祝同
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其进行了严厉斥责
在青岛召开的军事会议上
王凌云因“连带责任”
被蒋介石弃置冷落一旁
1947年12月下旬
实在是无将可用的蒋介石
只能重新重用王凌云这员悍将
调任为第“13绥靖区”中将司令
下辖国民党第二军
第十五军,第六十四军
以及一些地方民团
命令驻守南阳
没想到不足三年
就走到了
今天孤将一人,山穷水尽的地方

1950年2月
52岁的王凌云
自以为大巴山偏僻荒凉
自己装扮成一个
平常的乡野汉子没人提防
决定在四川巴中市
通江县诺江镇青峪口杨家坪
过老百姓的日子
老婆,孩子,热炕头
平平淡淡打发晚年时光
他用48两黄金为骋礼
与一个小他35岁的杨云雯
四川妹子求婚,基本谈说妥当
没想到在结婚当天
被当地的保长刘九皋
识破了这个张克明就是
落网的国民党司令中将
及时向当地军管部门告发
惊动了“新中国党中央”
很快王凌云就被带到了
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一呆就是11年的监狱时光
其间只有原配妻子赵春香
携子王国伟去监狱探望一次
其他所有姨太太都不知去向
有人劝他们复婚
但赵春香仍记着弟弟的残死
不肯将王凌云原凉
真爱的缺失,夫妻的温情
是王凌云一生
无法对人言说的“心头之殇
王凌云在劳动改造期间
主动配合,
多次被树为学习榜样
1961年12月25日特赦获释后
被安排在北京郊区大兴县
红星公社苹果园农场
学习栽培水果技术,准备推广
1963年移居河南郑州后
出任河南政协秘书处专员
期间曾回汝阳蔡店蟒庄
侍候生病的老娘
王凌云感恩共产党的胸襟气量
他没有其他所求
只要安稳度过下半生就好
也写一些有益人民的回忆文章
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
王凌云之前的身份
被林彪四人帮
指示的造反派红卫兵揪住不放
1968年9月
在一个很普通的下午
王凌云让儿子王国伟
为他准备一套干净衣裳
说是去洗个澡
随后便离开了家中
在这之后,王凌云就像是
从人间蒸发了一样
彻底没了踪影
至今没有下落
给后人留下了各种各样
“将军之迷”的人间猜想

歌曰:
自你离开以后
河南汝阳,一直在等候
等待,这回乡之路
漫长悠悠
看四季变幻依旧
一眼望不到天边
黄尘古道己起了农舍新楼
等不到那片白云
消失于天际
无言这汝阳故土,缕缕乡愁
还记得你曾说
珍惜感恩,别无他求
没想到一场风波
让70岁古稀之年的你
离家出走
家乡人知道你抗日战场的勇敢
家乡人理解你人性弱点的负疚
你说去洗个澡
是你在功德林监狱里的灵魂自救
你凌云袅袅
是你对汝阳故土的眷恋缠绕厮守
归去来兮,白云悠悠
归去来兮,青史去留
2025年3月25日草书于印心书屋

作者简介

梦在远方: 中学教师,崇尚简约,追慕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念,高山仰之(止),景行行之(止),虽不能至,心向往至。
主播简介

伊兰吐芳:一个喜欢用文字音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者。“伊阙之滨鸣琴筝,兰之依依沐古风。吐哺握发勤耕耘,芳草青青桃李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