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通过课中学习生成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课堂展示展出成果,不仅帮助孩子们更好掌握技能方法,还培养了他们思维能力。通过在学习中生成的问题,促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小组合作本质是通过不同学生的视角,来多方向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课堂展示,是智力劳动、群策群力成果的集中展示。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了动脑的乐趣与人合作的威力。极大提升了课堂效率。学生不仅掌握了运动方法,还使学生感受到体育也是需要动脑想办法、与人合作才能取得成果,而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七一路小学 高磊)
体育课教学中小组展示:
1. 分任务:3-4人一组,每组练一个技能(如传球接力),5分钟内准备
2. 比创意:加入小比赛(如“哪组动作最整齐”),学生互评打分
个人展示:
1. 抽签秀:随机抽人展示(如跳绳30秒),完成后说1个技巧
2. 分级练:分简单/难任务(如基础投篮/三步上篮),自由选
小技巧:
✔️ 用手机放音乐活跃气氛
✔️ 每次只说1条改进建议(如“手臂伸直”)
✔️ 结束时集体鼓掌喊口号(如“我们最棒!”)
一句话:任务明确+限时挑战+即时鼓励 就能让课堂动起来!
(七一路小学 贺承军)
今天的语文课,我带领着孩子们一同走进了艾青笔下《绿》的美妙世界。这首现代诗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一句都勾勒出鲜活的绿意,意境唯美至极。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课堂上,我组织大家分小组有感情朗读。孩子们迅速行动起来,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每一句诗的情感基调。在正式朗读时,他们个个全神贯注,从他们投入的神情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对诗歌的热爱正悄然在他们心间生根发芽。
读完之后,我引导他们闭上眼睛,通过朗诵去想象画面。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只有轻柔的朗诵声在空气中流淌。孩子们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有的孩子缓缓睁开眼睛后,兴奋地分享着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我知道,他们已经真正体会到了这首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到了大自然那蓬勃的生命力。
(七一路小学 刘馨)
《变化的量》一课时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第一节内容。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正比例与反比例是刻画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模型,是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材安排了“变化的量”,通过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从而拓宽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结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教学的关键无非是以下两点: 1.体会变量的关联性——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2.感受变量的表示法——列表、图象、解析式。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列表、图象、解析式三种,这三种方法各有千秋,适合不同的情境。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这三种方法的特点,在本课教学时,尝试把情境一分两次呈现,把练一练第3题前移,按照列表、图象、解析式三种不同的方法为线索重新组织教材与课堂,以实现让学生关注变量的不同表达方式及优势的目的。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设计问题时,开放性不够,应该让学生面对表格、图象,自主观察、获取信息,自由表达,集体交流,在分享过程中实现对变量知识的社会化建构。
(七一路小学 盛雯雯)
在《中国美食》的教学活动中,我紧密围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美食探索之旅。活动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他们按照地域、口味、食材等多种方式对美食进行了细致分类,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丰富多样美食文化的认识,也悄然契合了语文课标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这一目标。在深入了解美食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实用的烹饪技巧,更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了许多与美食相关的生字词,如“炖”、“煲”、“焗”等。这些生字词的学习,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词汇量,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语文课标中“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理念相契合。此次活动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他们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学会了倾听、表达和分享,这正是语文课标中强调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的体现。总之,这次《中国美食》的教学活动,既是一次美食文化的探索,也是一次语文学习的实践,让学生们在享受美食之乐的同时,也收获了语文知识的成长。
(七一路小学 吕倩)
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学习了《白桦》这首现代诗,开启了一场文学之旅。
上课先进行预习检测,我通过提问、小测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多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生字词预习不错,但“绽”等字词仍有出错。我针对问题详细讲解,完成基础教学。
字词教完,进入小组合作环节。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还准备四首风格不同的轻音乐,让他们依对诗歌的理解自行选择。小组讨论热烈,成员们积极分析诗歌节奏、语调,探讨如何传情。
小组展示时课堂气氛高涨。第一组配《故乡的原风景》,朗诵轻柔,带大家走进静谧白桦林;第二组用《风居住的街道》,深情诠释对白桦的赞美。每组展示都各具特色,有的还加入动作、表情。
展示结束,我们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情感与白桦树的形象,学生踊跃发言,理解了文字背后的情感,把握了白桦树高洁、挺拔的形象,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回顾整堂课,各环节衔接紧密,学生参与度高,但小组展示因时间有限,没能让每个小组充分分享。以后我会合理安排时间,给学生更多展示交流机会。
(七一路小学 刘馨)
教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一课之后,教材的拓展部分有两个问题:一是磁铁总是能够指南北方向吗?二是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磁铁的指向呢?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两个问题都有难度,课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问题一:
磁铁为什么能够指示南北?是不是有个隐形的磁铁在影响着它的指向呢?我引出地球这个大磁体,将地球这个大磁体简化成一块条形磁铁,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然后简单说明因为地球磁极的影响让磁铁指示南北方向。但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简化太难理解了,他们也无法想象我们是生活在地球表面,这个环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没有大的促进作用,就当是给学生科普了。
问题二:
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磁铁的指向呢?教材要求做演示实验:利用悬挂法磁铁可以指示南北,在磁铁附近的桌面上再放置一块磁铁,悬挂着的磁铁的指向发生改变,再次让学生感受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由于教室条件所限,没办法悬挂磁铁。我就改变实验思路,用铁靠近磁铁来改变磁铁的指向。竟然有了以外的收获,我发现学生们的新校服的上衣扣子都是铁质的,还有现在每位学生佩戴的个人胸牌,里面有金属铁,也在影响磁铁的方向。所以继续让学生用支架法来实验探究。当条形磁铁在支架上停止旋转后,学生发现条形磁铁的两极一端指南一端指北,这时就让小组六位同学一起靠近放在桌子中间的条形磁铁,瞬间发现条形磁铁指示的方向南北改变。进一步说明铁质物品可以改变磁铁的指向。
(七一路小学 张乃玲)
上周聆听了王娟宁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语文《纸的发明》感触颇深,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各个教学环节精准对标课程标准,教学效果显著。
课程起始,王老师运用课前识记大比拼的方式轻松导入。这种趣味盎然的形式,完全符合课程标准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课堂氛围迅速活跃起来,使他们能够迅速融入学习状态,为后续教学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娟宁老师整堂课巧妙地以“为纸博物馆挑选优秀讲解员”这一情境作为线索,极具创新性与任务驱动性,高度契合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倡导。在这一真实且富有吸引力的任务情境驱动下,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纸的历史我来讲”环节,学生们主动查阅资料、整合信息,不仅高效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很好地达成了课程标准在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的目标。
在“造纸工艺我”抓关键词的教学部分,重点聚焦于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恰恰是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培养的核心所在。学生们通过精准抓取关键词,清晰地理清了造纸工艺的步骤,深入理解了复杂的流程,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得到了有效锻炼,阅读思维能力也随之显著提升。
课堂末尾的“纸文化解说员”环节,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全方位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完美贴合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们在解说时,不仅要将知识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还得兼顾表达的流畅性与感染力,从而实现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七一路小学 张冬萌)
在《赵州桥》的教学实践中,我运用思维导图作为核心教学工具,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他们迅速梳理出课文脉络,从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年代等基本信息,到其设计上的独特性如大拱加小拱的巧妙构造,再到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各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上有序呈现。这种可视化方式,让学生突破了传统逐句阅读的局限,对课文形成系统认知,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大幅提升,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总结与逻辑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小对子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为课堂注入活力。小对子间的互动,促使学生即时交流想法,互相答疑解惑,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讨论,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在同伴帮助下跟上进度。小组集体整合思维导图时,成员各抒己见,不同观点碰撞交融,完善思维导图的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学生在思维的交锋中深化对课文理解。
本次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小组讨论环节,由于部分小组分工不明确,导致讨论效率低下。同时,这堂课我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总结环节仓促,未能充分点评学生成果。
针对这些问题,后续教学中,我会加强小组长的培训,让每个小组长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科学分工,制定详细讨论规则与任务清单,引导小组围绕主题有序讨论。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精细规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各环节时长,预留足够时间总结反馈。
(七一路小学 董雅雯)
上周听了盛雯雯老师执教的《密铺》一课,盛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密铺的概念和特征,还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同时也提升了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在《密铺》一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这种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交流中获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和广泛的参与性。
总的来说,《密铺》一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密铺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核心素养。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但盛老师都能够妥善应对,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七一路小学 解荣)
今天听了王校长执教的《队列表演二》一课,学生在新知预学交流环节,展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学生在点子图中圈出与竖式计算步骤相对应的圈法时,王老师适时引导补充学生,结合点子图圈的内容,让学生讲解竖式的计算步骤,学生讲解的清晰,简洁。
王老师接着让学生在活动一,根据刚才同学展示的内容,自行列出竖式并结合点子图圈一圈,说一说,在观察中发现学生都能够说清楚计算的步骤及算理。再将后面的活动二调整为当堂练习,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巩固了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我心目中的课改课堂,学生将课堂内容通过不同层次的理解串联,衔接,用他们自己的知识完成课堂探究,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适时引导点拨。不完全拘泥于助学单的活动一活动二,而是通过课堂生成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值得我在未来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七一路小学 张欣萌)
今天我执教《买文具》小数乘整数一课,
从教学目标达成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也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如计算买文具的花费。课堂练习中,多数学生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并算出结果,但在解决稍复杂问题,如根据预算选择不同文具组合时,部分学生出现困难,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增加此类拓展练习。
教学方法上,情境导入法激发了学生兴趣,通过模拟文具店购物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小组合作学习也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在讨论如何计算总价时,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不过,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后续需加强组织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算法。比如在探究小数乘法计算时,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我在班里巡视指导,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我加以指点,引导他们结合元角分的换算理解算理。在对子汇报时,方法展示完整,我引导学生们观察几种方法,选择出最简单的一种,并总结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首先通过了独立的思考,再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下对本节课的知识都基本掌握了。
今后教学中,我将优化教学设计,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课堂组织管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七一路小学 冯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