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新红嫂张爱英:红色精神的践行者
刘唐山
在沂蒙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红嫂”是一个熠熠生辉的符号。她们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用柔弱的身躯扛起家国大义,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甚至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壮丽赞歌。半个多世纪过去,岁月流转,但“红嫂精神”却如同一颗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在广袤的沂蒙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传承不息。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沂蒙妇女积极传承和弘扬红嫂精神,争做新时代的沂蒙新红嫂。她们拥军优属、尊老敬老、扶危济困,用爱心温暖社会,以真情传递力量,涌现出一大批令人敬仰的“红嫂”式人物。山东省沂南县沂蒙兵妈妈拥军协会副会长张爱英,便是其中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她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红嫂精神,成为人们心中的楷模。


传承红色基因
1959年7月6日,张爱英出生在孟良崮下的孙祖镇代庄村。孙祖镇是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军政委员会成立、《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的地方,也是抗大一分校办学的地方:是当年重要的抗日指挥中心。闻名天下的孟良崮战役、孙祖战斗就发生在这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革命的记忆,每一阵山风都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壮烈故事。张爱英的父亲张义亭,是一位抗战老兵。15岁就投身八路军。在那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张义亭从通信员到抗战英雄,历经无数次残酷战斗,他作战勇敢,无畏生死,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为国家和人民赢得和平。

在枪林弹雨中,张义亭立下赫赫战功,他的英勇事迹在家乡广为传颂。战争结束后,他转业到青岛铁路局,成为一名铁路工人,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直至退休。父亲的经历,在张爱英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爱国拥军的种子,那些关于战争、奉献与牺牲的故事,成为她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6年,张爱英经人介绍和书堂子村的现役军人高士宝结了婚。丈夫高士宝,是一位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责任感的人。在部队里,他刻苦训练,严守纪律,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用青春和汗水践行着军人的使命。多次荣获营团嘉奖。退役后,他回到家乡,担任兵支书,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奔波忙碌,是优秀兵支书、模范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丈夫在部队的经历和为家乡的付出,让张爱英对军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也更加坚定了她拥军的决心。

在父亲和丈夫的影响下,张爱英的心中燃烧着一团炽热的拥军之火。她将拥军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官兵当作自己的亲人,默默为国防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新时代续写着爱国拥军的动人篇章。 拥军路上的坚守 多年来,张爱英一直默默慰问抗美援朝老兵和建国前的老党员。她常常带着生活用品和真挚的关怀,走进这些老人的家中。在书堂村高会成老人家里,她挽起袖子,熟练地包饺子,那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包进的是她对老人的关爱。饺子下锅煮熟,热气腾腾,她端到老人面前,看着老人吃得满足,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饭后,她又拿起扫帚,仔细打扫院内卫生,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将院子收拾得干净整洁。


除了高会成老人,后沟村的刘志远、杏峪村的高兆祥、朱家店村的庄元太等老人,也都感受到了张爱英如亲人般的关怀。她定期去看望他们,陪老人们聊天,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那些峥嵘岁月的回忆,在老人的讲述中鲜活起来,张爱英听得专注而认真,不时还会提问,老人脸上的皱纹里满是被尊重的欣慰。她还会为老人们检查身体状况,提醒他们按时吃药,有任何困难都第一时间联系她。连续多年,张爱英都会为获得功勋的军人送喜报。每一次送喜报,她都觉得无比光荣。她手捧着喜报,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和送喜报队伍一起,热热闹闹地来到军人家里。那鲜艳的喜报,承载着军人的荣誉,也承载着张爱英对他们的敬重。当看到军人家属脸上洋溢的自豪与喜悦时,她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感动。她深知,这些军人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拼搏奉献,他们的家人也在背后默默付出,这份荣誉属于他们每一个人。 2020年,张爱英慰问了沂南县有着30多年军龄的老兵谢世强同志。她与谢世强促膝长谈,听他讲述部队里的点点滴滴,那些艰苦的训练、难忘的任务,都让张爱英对军人的付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为谢世强送上慰问品,表达对他多年坚守的敬意,也关心他退役后的生活状况,询问他是否有需要解决的困难。 2019年,张爱英专程前往马牧池乡大崔家庄,看望103岁的老人。她轻轻握住老人的手,那双手布满老茧和皱纹,却依然有力。她耐心地听老人回忆过去的岁月,为老人带去生活必需品,还细心地为老人整理房间,让老人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张爱英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老人的心。 连续几年,张爱英都会前往沂南县武警部队,开展慰问活动。她和大家一起包水饺,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气氛温馨融洽。一个个饺子在她手中成型,就像她对官兵们满满的关爱。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官兵们吃得开心,她的心里也满是幸福。她还会和官兵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训练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安心服役,保家卫国。她的话语如同春风,温暖着每一位官兵的心,让他们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感受到家的温暖。 2021年,张爱英前往功勋所慰问老干部。她认真倾听老干部们讲述过去的奋斗历程,那些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岁月,让她深受触动。她为老干部们送去慰问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求,对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她表示,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 连续几年,张爱英都前往天河医院慰问抗战老兵和老党员。在医院里,她轻轻走到病床前,握住老兵和老党员的手,轻声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她为他们送去鲜花和慰问品,祝愿他们早日康复。她还会为他们讲述外面的新鲜事,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时代的发展。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她会细心地为他们整理床铺、擦拭身体,让他们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2019年正月十六日,一场大雪过后,孟良崮道路被积雪覆盖,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张爱英得知青岛海军部队要来孟良崮拉练学习,她心急如焚,担心道路状况会影响部队行程。于是,她带领孟良崮林场职工和消防员,拿着工具,来到通往孟良崮的道路上,开始清扫积雪。寒风凛冽,雪花飞舞,他们的脸被冻得通红,双手也被冻得麻木,但大家没有丝毫退缩,齐心协力,一铲一铲地将积雪清理到路边。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道路终于被清理干净。不仅如此,张爱英还和大家一起包好饺子,送到值班人员手中。热气腾腾的饺子,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也温暖了值班人员的心,更体现了张爱英对军人的深厚情谊。
爱心汇聚的暖流
疫情三年,张爱英时刻关注着抗疫一线的情况。她深知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也明白抗疫工作人员的艰辛和不易。2019年正月十五日,正是阖家团圆的元宵佳节,张爱英却心系在书堂和蒙阴交界处值班的工作人员。她和女儿带着600元钱和四样礼品,来到值班点,将这份温暖送到值班人员手中。看到值班人员在寒风中坚守岗位,她心中满是敬佩。下午,她又和女儿一起,为值班人员送去亲手包的饺子。饺子的香气弥漫在寒冷的空气中,让值班人员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和来自社会的关爱。 2022年11月,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张爱英再次捐款500元,希望能为抗疫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奋战在抗疫一线,但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抗疫工作的支持和对一线人员的敬意。

2022年9月,张爱英向红十字会捐款110元,用于支持公益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的捐款虽然数额不大,但每一分每一毫都饱含着她的爱心和善意。

在水滴筹等公益平台上,也常常能看到张爱英的身影。2010年,连顶村白血病患者宋顺来的遭遇让她揪心不已,她毫不犹豫地捐款200元,希望能为他的治疗提供一点帮助;2017年,孙祖镇敬老院的老人们生活困难,她捐款200元,为改善老人们的生活尽一份力;2020年,她为孙祖镇敬老院捐赠20箱豆本豆奶,让老人们能喝上营养的饮品;2021年,她为孙祖镇孤贫儿童捐款500元,给孩子们送去温暖和希望;2021年,孙祖镇孤贫儿童团和张庄孤贫儿童团志愿者60多名来到张爱英家,她热情地为大家包水饺,还带领孩子们走进书堂村的村史馆,让孩子们从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欢乐而有意义的元宵节。 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惊全国,无数生命在灾难中消逝,家园瞬间化为废墟。张爱英看到电视里的报道,泪水模糊了双眼,她心急如焚,立刻向灾区人民捐款1000元。她希望自己的这份心意,能为灾区人民带去一丝希望,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走出困境。 2016年和2019年,书堂村尿毒症患者王洪余被病魔缠身,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张爱英得知后,先后捐款1600元,鼓励他勇敢与病魔抗争。她还经常去看望王洪余,关心他的治疗情况,为他加油打气,让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2021年,书堂村病患胡光兰、车祸患者高兆军遭遇不幸,张爱英分别捐款500元,希望能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度过难关;2021年,南瓦庄村李先强在水滴筹发起求助,张爱英捐款200元;2022年,书堂村水滴筹患者小高照新和女儿共捐400元;2022年,水滴筹患者大三女孩刘佳丽面临困境,张爱英捐款50元……这样的爱心捐赠,张爱英做了太多太多,每一次捐款,都代表着她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人间的温暖与真情。
乡村建设的奉献
几十年来,张爱英始终将乡村发展放在心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一心为集体着想,为乡村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1999年,大队没有办公室,工作开展面临诸多不便。张爱英得知后,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把自己的三间瓦房拿出来,给大队当作办公室。这一用,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那三间瓦房见证了大队的发展和变化,也见证了张爱英对乡村的无私奉献。

2013年,为了改善书堂村的交通条件,方便村民出行和劳作,张爱英出资50多万元,用于修路架桥、硬化路面。她亲自参与工程规划和监督,每天早早来到施工现场,和工人们一起忙碌。烈日炎炎下,她的汗水湿透了衣衫,但她毫不在意,一心只想着尽快把路修好。经过几个月的努力,3.5公里的硬化路面顺利完工。看着平坦宽阔的道路,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道路泥泞难行了。大家对张爱英的善举赞不绝口,纷纷竖起大拇指,她成为了村民心中的大功臣。 2021年,为了方便书堂村村民上山,保障村民的安全,张爱英又出资八万多元,在书堂村广场对过架桥修路垒墙。她亲自考察地形,和施工人员一起商讨方案,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材料运输不便、资金紧张等,但张爱英没有被困难吓倒,她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工程顺利完成,一座坚固的桥横跨在山间,一条平坦的路蜿蜒而上,为村民的出行和劳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村民们感激不已,每次走过这座桥、这条道路,都会想起张爱英的好。2022年,孙祖镇李家亮主任带领孙祖镇老年体协所有人员,多次前往书堂村水库、形家庄子水库开展防溺水活动。张爱英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她和大家一起在水库周边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村民注意安全;她还走村入户,向村民宣传防溺水知识,特别是对家中有孩子的家长,她反复叮嘱,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防止溺水事故发生。在她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书堂村的溺水事故发生率显著降低,为村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2018年,张爱英自己投资三万多元,创办了书堂村村史馆。她四处收集资料,走访村里的老人,了解村庄的历史和文化。她精心挑选展品,将那些承载着村庄记忆的老物件、老照片一一陈列在村史馆里。村史馆建成后,成为了村民了解家乡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每逢节假日,许多村民都会带着孩子来到村史馆,听张爱英讲述村庄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张爱英也会经常组织青少年来到村史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荣誉背后的担当 张爱英不仅在拥军和公益事业上表现出色,她还是个热爱生活、多才多艺的人。退休后,她积极参加县镇舞蹈团和老年太极拳活动,她的热情和活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舞蹈排练中,她认真学习每一个动作,力求做到完美。她的舞姿优美,充满自信,成为舞蹈团的骨干成员。在老年太极拳活动中,她一招一式都打得有板有眼,向大家传授太极拳的技巧和要领,带动了本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在生活中,张爱英是孝敬老人的带头人,她对长辈关怀备至,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孝道,成为邻里乡亲学习的榜样。她还是妇女代表的知心大姐,妇女们遇到生活中的困难、工作上的烦恼,都会找她倾诉。她总是耐心倾听,给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她们解决问题。她用真诚和善良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张爱英对社会的付出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高度赞扬,她收到了县妇联的多次表彰。2019年,她参加了县幸福护航志愿者活动,每次值班她都从未间断,始终听从县妇联的工作安排,用心当好一位热心暖心的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她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成功调解了许多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让一个个家庭重归和睦,让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2019年,她荣获“美丽庭院示范户”荣誉证书;2020年1月,被授予沂南县优秀“五老志愿者”;2019年,被兵妈妈协会授予“拥军模范个人奖”;2020年,荣获沂南县“幸福护航优秀志愿者”;2022年3月,荣获沂南县“三八红旗手优秀个人奖”;2015年,荣获沂南县“老年体协健身气功太极拳”比赛全县双项第一;2013年起,连续六年获得老年体协健身气功优秀教练员资格证书;2014年8月起,连续几年在孙祖镇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优秀奖;2022年3月,被临沂市关工委评为“先进工作者”。面对这些荣誉,张爱英没有骄傲自满,她深知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鞭策。她表示,会继续努力,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在拥军优属、公益事业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发光发热,让红色沂蒙精神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张爱英,这位新时代的沂蒙新红嫂,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红嫂精神的深刻内涵。她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赞歌,在沂蒙大地传唱;她的精神,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红嫂精神的队伍中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刘唐山,网络作家、摄影家、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沂南县乡土文化协会会长、沂蒙兵妈妈拥军协会副会长。1966年出生于沂南县青驼镇,创办有青驼唐山影音传媒,《山路》文学…致力宣传沂蒙、传播沂蒙文化工作。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