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的定性问题
——再考绍兴大禹陵
王德埙
摘要
一、两次考察的由来。第一次是2019年6月份,当时是为了研究浙江省安吉县真实的大禹陵出土的一米八大玉琮文献,已经确知大禹王真陵在安吉县,那么,名头响亮的绍兴大禹陵是咋回事呢?考察的结果,一是判断绍兴大禹陵为夏朝中兴之主少康所建的疑冢,遗憾的是对绍兴大禹陵没有进行科技测年,算一个遗憾。没有测年数据则所有的判断都不一定靠得住。特别是对窆石亭的圆柱巨石的功能存疑,觉得它似乎跟墓葬没有关系,应该再去看一下。二是判断大禹陵当为大禹王会天下诸侯之地。于是决定再访大禹陵,这就是第二次。我在2025年2月21日去的,还带上了检测仪器,同行的有天使力量年代检测仪使用者李兴友,还有老兵孙如林。大禹陵是考察重点。位于禹庙东侧的石亭内,有一块略呈圆椎状的石块,传为禹下葬时所用。陵内就叫窆石亭。三、对窆石亭及其下面石头建筑结构的认识。所谓大禹陵的三类原石均已测年,从早到晚罗列如下:石头建筑结构距今7100年。窆石距今6856年。右边的石头墙距今6800年。石头建筑结构并非墓穴,而是石墙。应该是大禹王登基之前在绍兴建筑的古城。大禹在安吉县登基以后,这里就成为禹王会天下诸侯的地方。由于禹王葬于安吉县,因此,窆石跟墓葬无关。右边的石头墙说明禹王故城延续的时间。大禹继承了炎黄的两京制,今安吉县为大室所在的首都,今绍兴古城为辅都。结论:绍兴大禹陵是大禹王第二次会天下诸侯的场所,为夏王朝辅都的都城。跟墓葬无关。也不是少康所建疑冢。今禹陵之七千年前石头墙为夏朝辅都存在的证据。
关键词
大禹陵;安吉县;科技测年;窆石亭;石头建筑结构;辅都:会盟
一、两次考察的由来
2025年2月21日,考察绍兴大禹陵,我这是第二次去大禹陵了,第一次是2019年6月份,当时是为了研究浙江省安吉县真实的大禹陵出土的一米八大玉琮文献,已经确知大禹王真陵在安吉县,那么,名头响亮的绍兴大禹陵是咋回事呢?考察的结果,一是判断绍兴大禹陵为夏朝中兴之主少康所建的疑冢,二是判断大禹陵当为大禹王会天下诸侯之地①。
考察后写了《禹典考释》,觉得仍然意犹未尽,那就是对绍兴大禹陵没有进行科技测年,算一个遗憾。没有测年数据则所有的判断都不一定靠得住。特别是对窆石亭的圆柱巨石的功能存疑,觉得它似乎跟墓葬没有关系,应该再去看一下。窆石亭下面就是我重点怀疑的禹陵墓穴所在。即窆石亭山下的一堆黑乎乎的石头建筑结构。当年在那里看了很久,不得要领,成了一个解不开的心结。
于是决定再访大禹陵,并带上了检测仪器。
二.再访大禹陵
2025年2月21日,考察绍兴大禹陵,同行的有天使力量年代检测仪使用者李兴友,还有老兵孙如林。
禹铸九鼎:
祭禹广场
大禹铜像在山上,步道有957级。非考察重点,没有上去。上次考察还没有这个景点。



大禹庙香火甚旺。
大禹治水璧画
大禹简介
大禹庙对称结构,

这里是考察重点。
位于禹庙东侧的石亭内,有一块略呈圆椎状的石块,传为禹下葬时所用。
大禹陵内就叫窆石亭。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6856年,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检测手段核实以后才能最终认定。

“窆石” 共丧之窆器。窆 biǎn 【动】 将棺木葬入墓穴〖bury〗 窆,葬下棺也。——《说文》 乃窆。——《仪礼·乡师》 绍兴大禹陵的“窆石” 又共丧之窆器。

从窆石亭下山,就看见潮湿的石头建筑结构。正上方就是窆石亭。这里就是我上次考察的关注点。




以上石头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现场检测,均为距今7100年,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检测手段核实以后才能最终认定。
王德埙《禹典考释》用两种科技测年手段确证了大禹王7000年前在今安吉登基。这个靠得住的7000年数据就是我们研究上古尧舜禹启问题的定盘星。
石墙重叠严丝合缝,无法采样石送寒江雪检测年代,遗憾。有网友也指出实测年代重要。今后只能由浙江省考古所联系厦门寒江雪艺术博览馆量子文物检测仪现场实测了。

以上右边的石头墙,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现场检测仪检测,距今6800年,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检测手段核实以后才能最终认定。
三、对窆石亭及其下面石头建筑结构的认识
据《今本竹书纪年》说:“(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夏六月,雨金于夏邑。秋八月,帝陟于会稽。”禹会天下诸侯共有两次。一次是禹五年,一次是禹八年。综合余《禹典考释》和本次考察检测年的数据来看,会稽山下的禹会盟天下应该是第二次,即禹八年。
春秋左丘明所撰《国语·鲁语下》: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这一次还发生了禹杀迟到的防风氏事件。大禹为统一中国,杀人立威,显示夏王朝的规制不可违。
史记记载:“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
既然禹陵在安吉县,则这则史料就靠不住了。
最可能的情况就是误传,以至于秦始皇也要千里迢迢来绍兴祭祀禹陵。
尽管误传两千多年,但是,作为辅都所在地,有两千多年来历届政府和地方民俗祭祀不断,当然可以继续下去。将错就错也可以成为一本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六次文保单位。
所谓大禹陵的三类原石均已测年,从早到晚罗列如下:石头建筑结构距今7100年。窆石距今6856年。
右边的石头墙距今6800年。石头建筑结构并非墓穴,而是石墙。应该是大禹王登基之前在绍兴建筑的古城。大禹在安吉县登基以后,这里就成为禹王会天下诸侯的地方。大禹王继承了炎黄的两京制。今安吉县为大室所在的首都,今绍兴故城石头墙的地方为辅都所在地。
王德埙《禹典考释》上,第二条:禹王册封。册吴人门。大禹王即位后就册封了夏朝同姓的贵族管理今浙江省的吴人地区。设官留守的制度有这玉琮文献证据,此所谓留京,也就是辅京,即今绍兴故城。兼绍兴在尧舜时代就有尧都,即今尧郭一地。向来为夏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禹王两次会盟天下诸侯,就是为了统一全国。以安吉为首都,力控鲁、苏、皖、贛、鄂及西南诸省。册封自已的叔父吴纣管理吴地,是考虑到今绍兴靠近杭州湾,可控海运经济,为夏朝经济中心。故设为辅都。
以绍兴为海运基地远洋航海联系夏朝的海外殖民地古埃及。见王德埙:《古埃及(夏朝)问题初探》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论文集《人文学术.思辩与实证》2017年11月版(M)。
由于禹王葬于安吉县,因此,窆石跟墓葬无关。右边的石头墙说明禹王故城延续的时间。
夏王朝的两京制又直接影响了西周的两京制,即镐京和洛阳两京。
结论:绍兴大禹陵是大禹王第二次会天下诸侯的场所,跟墓葬无关。也不是少康所建疑冢。今安吉县为夏朝的首都,今绍兴大禹陵发现的石墙为辅都存在的证据。
说明:寒江雪艺术馆董事长邱季端先生一直关注指导本课题,谨致谢忱!
注:
①王德埙《禹典考释》上、下,之下。宣读于2019年7月8日中华首届伏羲论坛峰会,载会议论文集页159.可手机搜索阅读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