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无限好,难忘师生情!
作者:刘弼德
时光如潺潺流水,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那些与老师相伴的日子,宛如璀璨星辰,镶嵌在记忆的天空。每当回首,师生间的温暖情谊便如春风拂面,轻柔而又温馨,将心湖的涟漪层层荡开。2025年3月9日,阳光温暖而明媚,花儿绽放得如此灿烂,仿佛在比谁笑得更甜。这天,七九届洒源中学毕业的老同学们迎着春天的阳光,相聚在桃江中源“稻田里”。
此次聚会是一次最难忘的聚会,因为这次聚会约上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刘国生,刘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他珍藏了46年之久的宝贵礼物,老照片、成绩单,同学们看到这些物品,说说笑笑,忆往事,想未来……
忆往昔洒源中学
说起洒源中学,还得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1975年桃江洒源中学是由原来的企厂下(现岗鼓山)农业中学搬至现清源村与中源村交界处,小地名叫矮寨的地方设立的一所初级中学。当时,桃江公社洒源片区有三个大队,即清源大队,中源大队和樟树大队,当时到初中念书的学生都是在此就读。那年代,初中只读两年就毕业。
我们是1977年下半年开始在洒源中学读书。这届学生来自于中源小学、清源小学、樟树小学毕业的学生,初一开始分为三个班。
当我们第一天走进洒源中学,就像走进了人生的新世界、新生活。有了新老师、新同学、新学校,就像出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
洒源中学是洒源片区三个大队集资投工投劳建成的一所口字形的土坯房学校,这种结构使得教室围绕一个中心区域排列,形成封闭的空间。土坯房是由泥土和草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而成,这种材料在当时非常普遍且经济实惠。
教室内部设施简陋,桌椅为木质品,质量参差不齐。教室前后都是黑板,前面黑板是老师讲课用的,后面黑板是用来出黑板报。
当时,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与现代有很大不同,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现代差别非常之大。那年代,我们都是自带米菜,步行到学校。学校经常组织学农、学工和学军等活动,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仅是课堂学习,还包括各种实践活动。
男女同桌是惯例,纯真友谊都是在朦胧之中,男女同桌从陌生到熟悉,从桌子上用小刀划界,到互相帮助和学习,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曾记得,自习课,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煤油灯不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学生时代不可或缺的伴侣。
曾记得,劳动课扛粪淋菜、割鱼草,把一身衣服弄得又脏又嗅。
曾记得,每学期要交500斤柴火给学校煮饭,与同学们上山砍柴的场景。
曾记得,每年开展“小秋收”活动上山捡茶梓,榨出茶油后学生与老师一起炸米果的快乐时光。
曾记得,晚自习后跑到生产队里看露天电影,回来后挨老师批评的滋味。
在洒源初中学习生活的两年中,我记忆最深的是学校评“学习标兵”。刘家芳、刘斌、刘日浩、郭帮银等同学被评为学习标兵。全校师生敲锣打鼓特把喜报送到他们家里,当时场面非常的壮观。那次活动见证了优秀学子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表彰他们在学业上的卓越表现和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成功经验将激励更多的同学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追求更高的目标,同学们都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
在那个流金似火的岁月,在那个闭塞的山村乡下,同学们虽然是青春朦胧萌动,但个个纯情,如亲兄弟姐妹一般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我们一起度过了700多个个美好的日日夜夜,在您那一本本厚厚的日记里,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在您那一册册影集中,摄下了我们幼稚无知的形象。我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您一直形影不离地跟着我们,像母亲一样抚摸着我们,呵护着我们……
每当路过洒源中学,仿佛听到校园的钟声,悠悠回荡在时光的回廊,尤如岁月的琴弦,弹奏着一曲曲师生间的动人乐曲。
老照片里的昔日时光
“旧老照片看不清,放大题字表深情,同颂改革开放好,师生情谊万年青。”这是我们的老师刘国生为同学们作的一首诗。刘老师,生于1941年,八十四岁高龄的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仿佛有着无尽的活力。他在老师、学生、社会上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他的记忆力也非常强,同学们的名字他能一字不差叫出来。
同学们到齐后,他笑着对同学们说:“当我接到参加同学们聚会活动通知时,我一直在想,要带什么礼物给同学们呢?”接着,刘老师从袋子里拿出一个象信封一样折的非常整齐物件,拆开拿给同学们看。原来是初中毕业时的各种照片,有全班的合影,班干部的合影,同学之间三五个人的合照,照片背后还留有赠言。最有趣的就是保存得完好无损的成绩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汇总单,还有一张初中升高中的成绩单。
这些老照片记录了过去的时光,满载着学生的回忆与梦想,每一张都是回忆的香气。那些青涩岁月,如今只能在老照片中寻觅,心中满是感慨与怀念。翻开尘封的成绩单,仿佛又回到了那学生时代瞬间,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幼稚的笑容和旧时的风景,一切都历历在目。
同学们传递着照片,指认着这个谁谁谁,那个是那位老师。中间这个就是王伟祥校长,一直是他上我们的政治课。他对待学生非常严格。记得有一个夏天,我们十几个男生,午饭后到一个水库去玩水,被王校长发现后,将这些男生在戏台上罚站晒了两个多小时。
化学老师刘永生,他上课声音洪亮。他编的化合价口诀朗朗上口,现在还有好几个同学能背出来:一价钾钠氢和银,氟氯溴碘二钙锌,钡锍碳氮铜氧镁,三铝铁来单质零……
也片前排的还有,数学老师曾美嫒,英语老师袁志军,历史老师吴洪元,物理老师朱统文,地理老师王光宣,生物老师郭文宣……当场,同学们把照片上所有老师的名字都说出来了。
当说到音乐老师曾赣英时,大伙对她评价特高,说她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歌声优美动听,大家都记得她教唱的一首歌《社员都是向阳花》,接着,有好几位同学齐唱了此歌:公社是颗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
畅谈美好生活
午饭间, 刘老师站起来说道:“同学们,我还是与上课时一样,站着给你们讲几句。你们都是快60岁的人了,男同学都当了爷爷、外公,女同学当了奶奶、外婆。你们大家要放宽心,给子女们当好表率……”
俗话说:“人生苦不苦,要看五十五。”是的,人生的下半场就是从五十五岁开始。刘老师的一番话点醒着老同学们。随后,老同学们一边相互敬酒,一边闲聊,有位女同学说:“我不会喝酒,以茶代酒,我们喝的是缘分,喝的是快乐”。有位男同学马上接着说:“十年才能修得同船渡河的缘分,那么同窗几载应该有一万年的亲近吧。”是的,老同学聚会,成为亲如兄弟姐妹般同学情的碰撞、同乡谊的升华。在这重逢的短暂时间里,坦诚相待,真心面对,不问收入多少,不问学历高低,不比男生英俊,不比女生漂亮,更多地说说心里话,说的是到那个城市去旅游,谈的是到那个景区找快乐。同学之间抛开种种的顾虑,放下所有的恩恩怨怨,倾情交谈,共诉衷肠,传递真诚,让同学聚会成为一道让人羡慕的风景线。
有开始就有结束,有相聚就有分离。同学们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话题,聊不完的家常,不要紧,我们还有明天,咱们来日方长。今天,我们留下的是笑语,倾诉的是衷肠;珍藏的是友谊,淡忘的是忧伤,收获的是梦想,放飞的是期望!
这场春天的同学聚会,在温馨与不舍中划上圆满句号,但它总是给每个人留下期待,期待着下一个春天,续写春天的故事。
作者简介
刘弼德,中共党员,龙南市桃江乡中源村人。江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龙南市作家协会理事。纪录电影《加油吧!乡亲们》主人公。历任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乡蔬菜办主任,乡司法所专职调解员。江西省十佳“法律明白人”,赣州市金牌调解员,赣州市优秀网格员,龙南市最美调解员。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及众媒体平台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数百篇(首),曾获全国、省、市文学赛多个奖项。
(图文供稿:刘弼德)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