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为纪念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诞生119周年(1906,3,13—2025,3,13),特将《毛泽东与名人》一书中的“毛泽东与吴伯箫”一文整理转发,供读者了解名人心中的伟人情结。
——吴熙禄
毛泽东与吴伯箫
孙琴安 李师贞
吴伯箫原名熙成,字伯箫,曾用过的笔名有山屋、天荪。生于1906年,山东省莱芜县吴家花园庄人。他是从192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读书时开始撰写文学作品的,以散文为主,曾有散文集《羽书》、《烟空集》等,并翻译过海涅的诗集《波罗的海》。建国以后他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务长,1954年春调北京,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文学讲习所所长等职。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促使了当时国统区的许多文学青年向往、奔赴延安。而大凡在延安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作家,几乎都程度不同地与毛泽东接触过;听毛泽东讲话或作报告,更非什么殊荣。由于吴伯箫三十三岁时曾奔赴延安,所以与毛泽东也有过接触。
1939年春,吴伯箫来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编在驻瓦窑堡的一大队三支队。他所在的三支队学员,都是当时从陕甘宁边区外面涌进延安的青年,他们大都向往革命,一心抗日,一个个朝气蓬勃,都想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
令吴伯箫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队伍刚编好,毛泽东就来了,在凤凰山下的窑洞门前给他们讲话,叫他们要好好学习。并说:“宝塔山上有两面旗帜:一面是民主,一面是自由。”
毛泽东讲话以后的第二天,吴伯箫他们的三支队就步行到瓦窑堡去了。
吴伯箫是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政治队学员,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了4个月便结业了。其中一部分人编入军事队继续学习,而吴伯箫则随另一部分人回延安,准备分配到前方去工作。当时带他们回延安的是一位区队长。这是一位纯朴憨厚的农民出身的干部,曾给毛泽东当过警卫员,吴伯箫对他印象很好,长期的工作,也使他们彼此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到了延安,当吴伯箫要与区队长分手的时候,感到很留恋,就拿出一本纪念册来对区队长说:“队长,随便写几句话,留个纪念吧。”
区队长憨厚地笑了,他想了想,说:“我请毛主席给你写吧。”
吴伯箫一下惊住了:“能行吗?”
他点点头,似乎很有把握。
“噢,”吴伯箫忽然想起来了:“你给毛主席当过警卫。”说罢,他就高兴而又激动地把纪念册交给了区队长。
当天晚上,区队长就笑咪咪地来到了吴伯箫的住处,把纪念册交给了他。
“写好了?”
“嗯,”区队长点点头:“你自己看看。”
吴伯箫打开纪念册,只见毛泽东在上面写着:
努力奋斗
毛泽东

“满意吗?”
“满意!”吴伯箫激动地说,然后合上纪念册,紧握着区队长的手:“谢谢队长!”
后来,吴伯箫在《“努力奋斗”》的一篇散文中深情地写道:毛主席的题词,我一直无比珍贵地保存着。接受毛主席的教诲,随时激励自己,跟着毛主席干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又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1939年5月4日的晚上,延安城北门外靠山傍河的平坝上热闹非常,煤气灯闪着亮光,足足有上万的人,围聚在灯光四周。其中大多数都是青年人,即使有少数中年人,也是朝气蓬勃,散发着青年人的神采,显示着青年人的襟怀。不论男女,都一律穿着八路军的灰布军装。朴素整洁,飒爽健康,又各有各的打扮,各有各的漂亮之处。人们熙熙攘攘,说说笑笑,每个人的脸上都放着青春的光彩和魅力。33岁的吴伯箫也挤在人群中,同样是满脸的笑容。他们都是来参加纪念“五·四”二十周年暨首届中国青年节庆祝大会的。延安的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工人学校、组训班,甚至延安市的少先队、儿童团都来参加了。
当大会主席团的李昌致了开幕词以后,毛泽东的高大身影在台上出现了。他用那夹着陕西口音的湖南话,向大家作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他说:“今天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是男是女,作工作农,大家都是一条心。……”
毛泽东讲话的时候,声音很宏亮,虽然没有麦克风扩音但大家都能听得清楚,一万多人的会场显得相当肃静。吴伯箫甚至能隐约地听到近边延河的流水声。他听到毛泽东明确地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这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全国的青年运动的方向。”
毛泽东的讲演刚刚结束,会场上便响起了一阵暴风雨般的热烈掌声,回响在春的夜空里,真可谓山呼河应,大家的情绪高涨到极点,吴伯箫的手掌都拍红了。
当时吴伯箫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参加编《文艺突击》,后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的秘书长,也兼在中国女子大学教书,经常有机会在会上听毛泽东讲话或作报告,时间一长,毛泽东对他也有点面熟了。能不能叫出他的名字,吴伯箫自己心里也没底。
1941年,吴伯箫应林伯渠的邀请,到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工作。次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
5月3日,毛泽东在座谈会上讲了“引言”。5月16日,座谈会开始,吴伯箫也列席了。毛泽东与每个到会的人都握了手,说了话。尽管参加座谈会的文艺工作者很多,但毛泽东居然都认识。随后,毛泽东便与大家一起进行座谈。
由于吴伯箫当时在边区教育厅任中等教育科科长,于是,他就从教育厅工作的实际出发,说:“我们正想为中学和师范请儿位语文、音乐和美术教师,我们欢迎文艺工作者到学校教学,这样做,一来可以深入实际,熟悉群众的生活,搜集陕北丰富的民歌,描绘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生动场面,二来可以接触学生和工农,做一些文艺普及工作。”
说完以后,他看看毛泽东,看他有些什么反应,只见他正在抽烟,有时,跟坐在旁边的朱德笑笑;有时,他在其他人讲话以后,也会插几句话,不时,幽默的话语常会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吴伯箫作了简短的发言以后,因为有要事,他就骑马从南门外教育厅到杨家岭接洽工作。当工作完了以后,时间已经很晚了,他连忙又骑了马从杨家岭出来。
刚走不远,他忽然在马背上远远地望见毛泽东从延河岸边散步回来,正走上渡口通大道的斜坡,慢慢地向他走来。
这时,吴伯箫心里很矛盾:他想立刻策马跑到毛泽东跟前,又怕他不一定认识他;他又想跳下马来,牵马在路旁等他过来,但又怕……
“吴伯箫同志!”正当他犹豫不决、踌躇不定的一刹那间,毛泽东似乎已经猜到他的心情,响亮地叫着他的名字,挥手向他打招呼了。
吴伯箫心头一热,立刻跳下马来,跑到毛泽东跟前,紧紧握着毛泽东又大又温暖的手。
“你是哪里人?”
“山东莱芜。”
“在哪个部门工作?”
“在边区教育厅。”吴伯箫回答,随后又补充道:“是林老叫我去的。”
毛泽东微笑地点点头,随后又关切地问:“平时工作忙吗?”
“忙还是比较忙的。”吴伯箫坦率地说。在他谈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后,接着又说:“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到我们学校里来教点书,我今天讲话就是这个意思,也许讲得不好。”“讲得很好。”毛泽东鼓励道,他的眼睛闪闪发光:“就应当那样讲。”
1945年5月,日本缴械投降,同年八月底,毛泽东为了中国的前途,赴重庆谈判,10月回到延安。他回来没几天,就来到延安大学,看看还有哪些人要到前方去。当他一到会议室,吴伯箫等一二十人便一起拥到毛泽东跟前,与他握手。而毛泽东一边握手,一边熟悉地叫着不少人的名字。
这时,坐在毛泽东旁边一位研究历史的老同志说:“主席这次去重庆,简直是刘备过江啊!”毛泽东笑了笑,他对《三国演义》当然是非常熟悉的,于是便象随便讲故事一样,给大家分析了西蜀与东吴既联合又斗争,刘备过江是不得已的形势。
不久,吴伯箫等不少延安大学的干部要奔赴前线,在出发前,毛泽东特意给大家作了讲话。那天晚上在交际处,一排长桌围坐着四五十个人,毛泽东在表扬了大家满腔热忱争着出去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可贵之后,接着便再三叮咛对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他说:“过封锁线可能跟敌人遭遇,要准备在敌强我弱、大家又只有几支随身带的短枪的情况下,保证战胜敌人。……”
吴伯箫一边注视着毛泽东的表情,一边极其认真地听着。
毛泽东喝了一口水,又接着说:“长途行军,天晚了,前不靠村,后不靠店,要准备露宿,饿了没有饭吃,渴了没有水喝。夜行军,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有的同志病了,有的连人带马滚下山沟了,要准备大队继续前进,又要有专人负责收容护理。特别是,原计划到大城市,结果因为种种原因连中等城市也没到,到的是小城镇,是偏僻闭塞的山沟、乡村,要准备坚持开辟工作,把革命进行下去。……”
说到这儿,毛泽东又喝了一口水,接着又提高嗓音说:“总之,什么困难都要想到,九十九种,什么困难都准备好克服的办法。结果到达目的地,没遇到什么了不起的困难,当然会高兴,感到是很大的胜利;就是遇到一种两种、三种五种困难,那也不在话下,克服一次困难就是一次胜利。”
吴伯箫托腮听着,脸上浮起了喜悦,心头涌起了豪情。几天之后,吴伯箫便随着大队,浩浩荡荡地翻山越岭,东渡波浪滔滔的黄河,几度出入蜿蜒千里的黄河,向张家口进发了。
1949年7月,吴伯箫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再次见到了毛泽东。在这次会上,他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在委员会上被定为秘书长。
吴伯箫对毛泽东怀有很深厚的感情。建国以后,他在《北极星》、《天下第一山》《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等多篇散文中抒发了他对毛泽东的崇敬和思念。
我是幸福的,有几次到纪念堂工地参加劳动。从铲土递砖到栽桃浇花,感触异常深切。时间短,情意长。伸一伸手,我想起在杨家岭,在延河边,在交际处,多少次跟毛主席握手的情况,那宽厚温暖的巨手一直推动我前进,前进。走一步路,我感觉仿佛是走向中央办公厅去参加文艺座谈会或者到参议会礼堂去听《组织起来》的报告,那亲切的教导永远鼓舞着自己为人民服务。我抬起头,仿佛看见毛主席就在眼前,高大的形象,光辉的音容笑貌默默中在问:工作得好吗?默默中我也想回答:毛主席,多么想念您老人家!……话没说出声,热泪已经把心声哽咽住了。
(出自《毛泽东与名人》)
2025年2月25日根据吴海滨提供的图片文字整理
(1)孙琴安(1949—),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同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古典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杜甫学会、徐志摩学会顾问、中国旅游学会会员等。李师贞,(不详)
(2)吴海滨 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陶家岭村人。鲁东大学毕业。现从事书法教育教学以及书法国画资料研究工作。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