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线上一名火车司机经历的一级战备
王兆衡

陆战之王,虎贲之师,千里机动,驰防新疆。经陇海,穿兰新,一路狂行,风驰电掣。在大漠戈壁的吐鲁番站,出人意料地突然驶向正在修建中的南疆铁路。越过火洲直抵天山脚下,开进矗立有1300多年历史的烽火台~鱼尔沟站。
此时的南疆铁路正处在与时间赛跑,抢抓进度的决战中,铺轨列车距一期工程终点库尔勒站,仅剩百公里。西北指挥部命令:力争1979年10月全线建成通车。前方铺轨架桥昼夜兼程、如火如荼向前推进;后方满载坦克装甲的军列,接二连三不断驶来……
这是1979年1月中旬的情景。
20世纪70年代中叶,越南赢得了抗美战争的胜利,迅速实现了南北统一。缴获了美军数十万先进装备。以黎笋为首的领导集团,利令智昏,自诩越南“天下无敌”,军事实力除美苏之外,世界排名“第三”。梦想建立印支联邦、称霸中南半岛。
黎笋认为可以利用中苏矛盾,将越南与苏联绑在一条战线上,以得到苏联的全面支持。继而向苏联递交“投名状”,开始在国内掀起排华反华浪潮。
1978年12月,越南和苏联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正式建立军事同盟关系。有了苏联做靠山,黎笋集团肆无忌惮,变本加厉,不断向我进行武装挑衅,骚扰边境军民,占我领土侵我国境。中国政府多次通过外交交涉,反复耐心地劝阻,但被置若罔闻。同时越南还派出20万大军进攻并占领了柬埔寨。至1978年12月底,共有20余万华侨被驱逐出境,华侨资产惨遭侵呑。越方制造的边境流血事件也上升至1108起,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为维护边境安全和国家利益,1978年12月,中央作出决定:要教训惩罚越南,打破苏联对我国的战略包围,为改革开放扫清外部障碍。部署全军迅速做好反击作战的各项准备。
苏联亡我之心不死,早在我东北,华北(内蒙古),西北地区陈兵百万,以坦克装甲组成的钢铁洪流,虎视眈眈,时刻妄想以闪电手段对我突袭。
新疆地处防御作战前沿,战备形势极为严峻。为避免和减少战争爆发后的平民伤亡,在人员集中稠密的地区城市,开展了疏散动员。那段时间里,新疆开往内地城市的旅客列车,趟趟爆棚,人满为患。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车站人流如潮,较改革开放后的春运,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的新疆军区下辖南疆、北疆两个军区,为进一步增强作战能力,在中央军委批准下,又突击组建成立了东疆军区,兵员不足,向驻疆的各兵种部队求援。南疆线上的铁道兵五师、六师、四师、独立机械团、汽车营等部队,在自身施工人员紧张的情况下,积极抽调具有两年以上现役,军政素质好,身体强壮且自愿报名的骨干,共二千六百余人输送至东疆军区。
各部队纷纷开展形势教育,备战动员:要求每人写出决心书(遗书),上交连部统一保管。当年我在南疆新管处。作为一名火车司机(军工),对于可能来临的战争,血脉贲张,心情激奋。很快就将决心书写好。四十多年过去了,决心书里内容早已忘记,但借用古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千秋壮士山河在,长存浩气贯苍穹”四句,至今言犹在耳。
为备战和加强南疆铁路的运输能力,包括我在内的4个机班共12人,于1979年1月中旬突然接到命令:即刻赶赴山西大同厂接回4台新造前进型蒸汽机车。(这段经历我曾在《严寒与温暖交织的机车往事》有过祥细叙述)。经过10多天的检车,试运,验收等程序,终于完成新车交付。沿大集,包兰,兰新3000来公里铁路干线返回新疆,途中克服了极端天气、特大寒流的侵袭,于2月15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前回到了南彊线。
南疆线吐鲁番~鱼尔沟段,线路平缓,个别地段最大坡道仅6‰,列车牵引总重为3500吨,牵引车数多为60辆左右。到达鱼尔沟后,前行库尔勒方向是连续22‰的大长上下坡道240公里,其中22‰连续上坡有120多公里。受坡道限制,一列满载坦克的60节军列,到鱼尔沟由解放、建设型牵引,一次不超过500吨,最多牵引7节车(装载平板车的自重十坦克重量合计按70吨计算)。要重新编组8列才能完成。新接的前进型机车功率虽大于解放、建设型,但也只能一次牵引700吨10节车。
铺架所需的轨排桥梁必须保证及时供应,驶来的大批量坦克装甲军列,军情紧急,刻不容缓!必须尽快输送到天山腹地深处的巴仑台。(军列运输还包括阿拉沟里6家大型军工企业生产急需的战备原料)。此时的南疆线新管处承受着巨大压力。
面对大长坡道、运力低下运能不足情况,新管处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周密计划,合理安排,科学调度机车,优化区段配置,增强行车密度等各项措施,确保了铺架进度和军列抢运“两线作战两不误”。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在疆的各军兵种,全部进入一级战备。南疆铁路更是开启了密集的军列抢运。运输一线官兵,上下同欲,全力以赴。所有火车司机(军工),副司机、司炉(军人),人人以临战的精神状态,投身抢运,拼命苦干。机车除入库加煤上水作业外,连轴在线路上奔驰。司机们常常休息时间不足6小时,又被叫班值乘,顾不上疲惫困乏劳累,二话不说提上行包就出发。
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司乘人员月工时高达近300小时,那可是蒸汽机车啊,又是在22‰大长坡道的天山,海拔3000多米的冰达坂上,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快,持续时间长,现在想来都难以置信。英雄铁道兵,战斗力之强悍令人敬佩!
以往军列运输,所运物资装备,都被裹得严严实实,另有防护伪装网罩着。而此次大批量的坦克装甲军列,全部退去罩衣,不加任何掩饰,钢铁之躯,风尘仆仆;坦克机组乘员,就坐在驾驶室内,随车千里行进,一派肃杀之气,极具震撼!
兵者诡道也!虚虚实实,虚实相间,出其不意,兵不厌诈。以森严壁垒之势,警示苏军不要轻举妄动。以达不战而屈人之兵!
数百辆坦克军列,运往天山腹地的巴仑台。那里群山环绕,中间一条名曰干沟的峡谷,是当年汽车进出南北疆的交通要道。巴仑台隘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据说峡谷两侧的群山,早已被挖空,修有永久牢固的国防工程,洞洞相通,纵横交错。可屯兵藏物,蓄水储粮,大型装备,汽车坦克均可直接进入。暗堡密布,火力交叉。洞口之外的伪装防护,精妙绝伦。军事禁地,诡异神秘。
军列到达巴仑台后,立即调车作业,推进专用线,精确对位平台,坦克驾乘人员,迅速拆除固定装置,在一阵马达轰鸣声中,绝尘而去,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可以想象:这一地带将是日后设伏决战拼杀的铁血战场!
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以雷霆万钧之势,仅17天时间,东西两路就先后攻克越南精锐把守的高平、老街、谅山等要塞,形成大军压境威逼河内态势,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3月5日我国政府宣告撤军,3月16日,完成撤军行动,对越自卫反击战由此结束。(狭义上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这次的一级战备中,我因成绩突出,表现优异,受到嘉奖并光荣入党。实现了“三无三好”目标。安全行车无事故,完成任务好;行车作业无“两违”,遵章守纪好;包保机车无临修,质量保养好。经历了一级战备的临战洗礼,检验了特殊时期的道德品性,我们以意志坚强和精神风貌:交了一份掷地有声无愧人生的合格答卷!还有一个小确幸,就是在一级战备期间,连队组织战士实弹训练,作为军工的我,主动申请参加得到批准。打了人生中唯一的一次真枪实弹。弹无虚发,枪枪中靶,被告知成绩良好。这对从未摸过枪,也未训练过的我,实属不易,自吹一下:“好样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
一段难以忘怀的军旅生涯
2025年3月13日写于上海浦东

王兆衡:1956年2月出生,1971年3月参加工作,在铁道兵第一新管处。1977年7月调南疆线新管处,火车司机,中共党员。1982年5月调回内地铁路系统。喜欢读书写作。曾在十余家报刋杂志上发表过新闻,散文,评论,自由诗等作品。2016年退休。闲下来回忆往事,写点小文。益智修心,聊以为乐。
槛外人 202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