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好友吴熙禄
穆宝忠
1984年,为了提高企业部分青年干部思想政治、文化水平,山东莱芜钢铁厂经山东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批准,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企业中专党校。经组织推荐、严格的文化考试,山东小三线军工系统的九名同学被录取,与莱芜钢铁厂被录取的同学组成一个班,我与吴熙禄同学被编入第三学习小组,两年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熙禄同学为人敦厚诚实、勤奋好学、乐于助人,每当同学们学习中有什么疑问向他请教时,他都能热情帮助。我想党校毕业后领导不让他回原单位,将其留在莱芜钢铁厂职教中心任教,和他的这些平时表现有很大关系。

毕业后,同学们各回原单位忙于工作所以相聚较少。我与熙禄同学三观一致、情趣相投,因而联系就多一些。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多本诗集、散文等文学作品。期间,他曾乘公交车从百公里之外专程来济南让我帮其指正,同学的信任使我由衷地感动!
后来在交流中我逐渐得知,他们吴家在明朝后期是莱芜县的名门望族。其代表人物吴来朝万历十六年就任山西省荣河县(新中国成立后,荣河县与万泉县合并为万荣县)知县。任职期间,他高度关注民生,以老家莱芜的农田管理经验为蓝本,改革当地农俗,以经济手段消除草荒;并深入田间亲自教农民间谷苗,从而使荣河县农业收入大幅度提高。任职两年就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
同时,他倡导改革政务,实行司法新政,淳厚了官风民俗,其德政誉满当地。任职满三年到京“朝觐”时,得到考评官的高度赞誉,因此受到万历皇帝的召见,赐号“奉君”。
由于吴来朝上任以来,德政卓著,朝廷数次提升他的官职,均因百姓苦留不能成行,致使朝廷不得不收回成命。吴来朝连任四届,在荣河任职达12年。最后因身体患病不得已辞官告老还乡。
荣河百姓得知吴知县退休的消息后,纷纷以万民伞相送,借以表达对这位父母官的颂扬。启程这天,县城大街,城外官道上人满为患,哭声震天,竟三日不能成行!
为了表达对吴知县的爱戴,同时也为了把父母官的德政弘扬到恩公的故里,万历四十三年,山西省荣河县的官民千里迢迢,运料到山东莱芜县城东关,建起“吴公生祠”(荣河遗爱祠),表达了荣河县官民对前父母官的厚爱。遗憾的是该祠在上世纪“破四旧”的特殊年代毁于一旦。当其后人——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向毛主席说起此事时,毛主席很感动,称赞吴来朝是“古代的劳动模范”,对祠堂的拆毁也表示惋惜。
吴来朝不仅为政得道,而且治家有方,在他言传身教下子孙出类拔萃,祖孙三代十二人,有两位贡生、三位进士、三位举人,“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的荣耀享誉齐鲁。
如此造福一方、名扬后世的清官,由于明末莱芜城兵灾,相关记载断档,幸存的文字很少,其德政仅靠祠堂壁画片段流传,未免令人遗憾。作为吴来朝后人的吴熙禄更是觉得不应该,于是乎,他萌生了写写祖上的故事,为先贤树碑立传,教育后人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查阅《古赢吴氏族谱》文卷,从传记、墓志铭,寻找素材和线索,并深入民间收集查阅有关吴来朝的轶事与传说,同时,他还到当地史志办查找资料。在此基础上只身亲赴山西省荣河县(今万荣县)实地考察走访。历时六年创作出历史人物小说《荣河遗爱》,被莱芜市史志办命名为“莱芜市地方志研究丛书”,后被推荐到“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更名《大明清官吴来朝》(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版)该书在全国各地发行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主人公所在地济南市钢城区文化部门以此立项,拍摄了歌颂知县吴来朝的电影——《劳模县令》,公开上映后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吴熙禄同学自退休以来,勤耕不辍,先后出版过《汶水流情》《雁过留声》《玉壶冰心》《荣河纪行》《门槛记》《古槐幽梦》等著作。其创作之勤奋、作品质量之高,令人叹服。他无愧是莱钢党校毕业生中老有所为的优秀代表!
2025、3、12
作者简介:
穆宝忠、男、1951年12月生、原籍山东省青岛平度市,中共党员。
1972年1月在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军工代号5805)参加工作,1991年调至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2011年退休。
著有三线纪实文学《红光记事》《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十辑)山东小三线建设专辑》,副主编《毛泽东书信赏析》。
《中国企业档案》老专家库专家;山东福寿园三线精神文化顾问、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山东三线军工联谊会副会长、山东红色三线文化宣讲团成员、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校外指导专家、山东崮元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文化顾问、济南市中区“五老”志愿者。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