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陷苦难深渊。在此境况下,孙中山时常深思国家之命运,他日夜慨叹,奔波各地,探寻救国救民之真谛。
经一番探索,他领悟到唤起民众、推翻统治、变革社会之理,遂全身心投入革命活动,动员民众觉醒,反抗统治者。1894 年,他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之主张,旨在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并发动武装起义。虽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但他仍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1905 年,同盟会得以成立,三民主义的纲领被提出,同时建国方略也应运而生。其规划于全国建设商埠、修筑铁路,旨在强国。此后,国民党成立,开展武装斗争,发起起义。尽管多次遭遇失败,然而他毫不气馁,愈挫愈勇,持续总结经验教训,不懈奋斗。终于,在1911年,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成功推翻清王朝,废止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实现了国体。
其后,他再度组织起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斗争,并组建北伐军,以对抗北洋军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对三民主义予以重新阐释,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口号,与共产党携手合作,共同抵御共同的敌人。
此外,他还创办军校,培育军事人才。因长期操劳,他积劳成疾,罹患肝病,然而他仍抱病坚持工作,从未有一日停歇,直至1925年3月12日与世长辞。
他为民主主义革命倾尽一生,不懈奋斗,我们应学习他这种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品质,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奉献力量。
作者:谢建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