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诤臣吟(古风之二)
■ 吟范仲淹
王炳强

醴泉寺内声琅琅,朱氏范子读书忙
断齑画粥成佳话,学成文武成栋梁
宁鸣而死秉直节,不默而生开士风
嫉恶如仇斗奸佞,三次贬黜成光荣
镇守延州信一封,西夏称臣愿和平
庆历新政图国富,保守势力反对激
昙花一现功未成,常使后人泪沾衣
清廉节俭以治家,慷慨解囊以济难
心系国运念苍生,先忧后乐耀史篇




附相关故事:
1. 断齑画粥(成语):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山东省长山县朱文翰家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位于笔者故乡)。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齑:碎屑,这里指切碎的腌菜。


2. 三光贬黜:
第一次, 仁宗皇帝打算率群臣公开为皇太后刘氏祝寿,满朝文武哑口无言,唯不沾边的小臣范仲淹站出来反对,被贬为河中府通判,出京时亲友为其送行,席间称赞:“范公此行,极为荣耀!”太后去世后,范仲淹又回京任右司谏。
第二次,仁宗皇后郭氏,声誉颇佳。一次,仁宗帝宠爱姓尚的美人,当着仁宗帝的面讥讽郭皇后,气得郭皇后跳起来去追打,结果一巴掌错打在在中间拦阻的皇帝的脖子上,气得仁宗决定废掉郭氏。范仲淹向皇上上书,极言皇后不可废,又去质问支持废后的宰相吕夷简,结果第二天范仲淹被贬到睦州。送行的亲友赞扬道:”范公此贬,可是更加荣耀啊!”一年有余,范因治理地方有功,又被召回京城,任国子监。
第三次,范仲淹绘制了一幅《百官图》献皇上,图中标明哪些是奸相吕夷简因私人关系提拔任用的。吕气得暴跳如雷,向皇上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范与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吕说动皇上,给范仲淹按上“朋党”的罪名,再次将其贬出京城。这次怕粘上“朋党”罪名,送行的亲友只有两人,席间赞其:“范公此行,那可是尤为荣耀啊!”
欧阳修等四位朝官为范仲淹鸣不平,或赞扬范仲淹;或批评吕夷简。欧阳修等三位被贬出京城。
3.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又回到朝廷,宋仁宗支持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主导一场政治改革。它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整顿吏治、解决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为中心,涉及到多方面。官府行政效能提高,财政状况有所改善。 但被强大的保守势力强烈攻击,最终新政以失败结束。庆历五年正月,朝廷罢免了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贬到陕西做地方官。
附:
和王炳强老师《吟范仲淹》
赵继营
忠臣理政已艰难,诤臣直谏更履险
本想献策除弊政,不被斩首太罕见
贬出京城是轻罚,一生难见皇帝面
教儿莫读圣贤书, 平生务农保平安
【赵继营简介】男,现年96岁,曾任济南市教育局干部、局教育史志办公室编写者和济南71中教师。
后 记
古代官场中,有忠臣(诸葛亮等)、能臣(张良、萧何等)、诤臣(又称直臣)、权臣(霍光、严嵩等)、奸臣(又称佞臣,秦桧等)、弄臣(和珅等)、庸臣(平庸之臣)。诤臣:是直言谏诤之臣,像魏征、包拯、海瑞、袁可立、范仲淹、苏东坡等,他们不惜丢掉乌纱帽和性命而坚持真理,抨击邪恶,在皇帝和上级官员面前敢于直陈他们的过失,其精神、忠勇令人肃然起敬。
【王炳强简介】
又名王秉强,1956年7月生。退休前为济南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退休前后有两百余篇诗歌、散文、历史故事、新闻报道、教学论文刊发在《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山东教育》、《齐鲁晚报》、省政协《联合周报》、省教育出版社《读写一体》、《山东民进》、《济南民进》、《济南教育》等各级纸质报刊及全国性微刊“都市头条ㆍ济南头条”上。诗文结集为《两耕文集》。多次获诗歌奖。现为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