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作品
蕃安巷里的萧培元、萧应椿父子(上篇)
侯林 侯环
街巷,乃城市的骨胳与血脉,而名士与建筑,则是骨胳与血脉的支撑,有了它们,城市文化才变得鲜活且流动起来。济南向有《济南地名漫谈》《济南老街史话》《历下老街巷》等书,对发掘济南老街文化甚有裨益,然其中名士贤达多有遗珠之憾。今据读书所得,予以补录,使夫读者看到,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不为人知的小街僻巷里,都会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因自即日起,特在风香历下开设《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栏目,以飨读者。
引言:萧培元、萧应椿父子之济南宅苑的寻找
一直想写写清代同治间济南知府萧培元,将他放在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之中,最为适合。因为他对于济南的贡献之大是第一流的,他早已作为名宦进入济南府学文庙的祠堂,尤其是他早已定居于自己深爱着的济南,且他的儿子萧应椿乃是赫赫有名的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前身)的监督(校长)。父子俩都长眠在华不注之阳的历城辛甸村。
然而,却苦于找不到萧氏父子在济南城的宅苑所在而不得不作罢。
想不到,这一困惑笔者多时的悬案终于有了答案。
答案在济南已故大藏书家张景栻(号亦轩)的文章里。
在亦轩先生为《山东藏书家史略》(王绍曾、沙嘉孙著,齐鲁书社2017年版)一书所作的《序》里,他说:
昆明人萧绍庭应椿,号大庸,清举人。父萧质斋培元,咸丰壬子进士,授编修,官山东按察使。因家济南,居蕃安巷(原幡竿巷)……

书影:张景栻《山东藏书家史略·序》
真相大白。
蕃安巷,属今历下区解放阁街道。北起泉城路,南止东小王府街,东临历山顶街,西邻舜井街北段。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本文作者之一的侯林先生便曾在东小王府北头路西的一个院落里东屋住过(是其好友张玉萧先生赠予的,侯林至今为玉萧兄之慷慨大度而感动),几乎天天路过蕃安巷,然而,当时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在这条不足百米却颇为宽敞的街上,当年竟有如此显赫的萧家父子居住过。因而这一发现尤其令笔者激动。
比较详细记载萧培元生平事迹的,是其弟子王其慎所编的《质斋先生年谱》。质斋,萧培元之号。王其慎(1827——?),字仲修,号敬斋,又号惺甫。直隶宝坻人。咸丰九年进士。尝官临清知州。

书影《质斋先生年谱》
以下数则,我们主要依据《年谱》,看看萧培元在济南知府任上的作为与功绩。
之一,抵制釐捐再加,养民气不失民心
萧培元(1816—1873)原名培英,字钟之,号质斋。祖籍江西抚州,元末移金陵,明初移家云南昆明,遂为昆明人。清道光十九年,24岁的萧培元得云南乡试第一。道光二十四年,他考取国子监学正。咸丰二年,殿试二甲第四名,改翰林院庶吉士,主讲问津书院,四年散馆授编修。同治元年,授济南知府。七年,升济东泰武临道。十二年六月署山东按察使司按察使。十月病逝。著有《思过斋诗钞》。
同治元年,年近五十的萧培元出任济南知府,以其卓远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到时任山东巡抚阎敬铭的重用。萧培元的执政大计便是,惓惓于民生休戚,不搞瞎折腾。正如其同僚、山东布政使李元华所言:“时巨逆初平,创夷未复,公则涵濡噢咻,休息乂安。”(李元华《思过斋诗钞·序》)

书影:萧培元《思过斋诗钞》
同治四年,由于省城军费开支浩繁,库款严重不足,有人建议增加市商釐捐。
釐捐,又称厘金、厘金税。晚清实行的一种行商税。即在水陆要隘设置关卡征收过往商品百分之一的捐税。百分之一为厘,故名。萧培元说:“济南百姓的最大收益,全赖地亩。除粮柴外,日用杂物多出自南方,商人们来到济南关津,处处被抽厘金,若再行增加,则商人只能提高物价,受害的还是济南百姓。”
怎么办呢?萧培元向上官建议道:如今运河之上的防守兵将,每月军饷便高达十二万金,我们区区这点捐金实在于事无补。纵年收万缗,不足运河防兵一餐。不如“将营中兵勇粮饷核实,给發虛冒者一律裁汰,則胜加捐萬萬矣。”
最后,萧培元向上官提出警戒说:省城济南为根本重地,万一有警情来到,必须依赖老百姓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培养民气,而不能失去民心呀。(“宜养民气,不宜失民心。”)

《质斋年谱》:同治四年议加市商釐捐事
自此,加征釐捐的建议在济南行不通了。
之二,修筑济南石圩第一功臣,石圩修筑的第一手详尽资料
关于济南圩子墙与圩子门的历史脉络,清代匡源《济南新筑石圩碑》有这样一段记载:
咸丰庚申,捻匪北窜,团练大臣杜塄因关厢无障蔽,督绅董筑土圩以环之,周四十里。同治乙丑,地方有司与诸绅董议改建石圩,丁卯夏甫经告成,捻匪再犯,乡民避居其中,全活无算。盖太守萧公培元偕邑侯陶公绍绪,请於中丞丁公宝桢,先借厘金,劝捐归款,而其事始定。
(见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建置考一·城池》)

济南杆石桥圩子门:永绥门旧照
由此可知,当年修筑济南石圩第一功臣,非萧培元莫属。此碑文是济南圩子墙、圩子门的难得历史资料,遗憾的是,其叙事较为简略;可喜的是,《质斋先生年谱》有济南石圩修筑过程及前因后果的记录,是济南石圩修筑的详尽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以下,我们据《质斋先生年谱》来还原这一过程。

同治五年丙寅,萧培元年五十一岁,当时,连年捻军前来进犯。培元抵任济南府后,年年办理防守事宜。在此之前的咸丰年间,山东巡抚谭廷襄曾经在城外修筑土圩以保卫济南,周长四十里,高一丈,因为是土圩而不坚实,经常倒塌,只能随圮随补,十分麻烦且不安全。于是,培元请示山东巡抚阎敬铭,将土圩改建为石圩。阎公十分赞同。却担心筹款艰难,培元说:“现在全省釐捐每年可得十万金,将其用来修筑石圩,这叫做以本省之财,办本省之事,有何不可?但厘金铢积寸累,收来缓慢不能办理急事,不如于布政司库房的办公项目之下,先借十数万金,每年以厘金五万补偿,此外,刊印功牌,通行十府二州,鼓励官员们捐补厘金,如此一转,马上就石圩可修,而库款可以补上。”当时,正值阎公因为防河外出,他说:“与布政使商量就可以了。”于是,培元对布政使丁宝桢说:“捻军万一至城下,土圩宽而且不坚固,准备改建石圩,规制比土圩为小十余里,如何?”丁公认为可以实行。

《质斋年谱》:萧培元修济南石圩事
当时捻军在西部,山东防守稍宽松。五月,先生与布政使丁宝桢、盐运使卢鼎勋、历城知县陶绍绪,以及济南乡绅金寿萱、吴梦龄等徒步踏勘,顶着烈日炎蒸,各戴竹笠,起自西北麟趾巷,迤南而东、而北,后来到北大槐树,只缺正北汇波门一面未到,因为北面可以借险于水。共建造石圩长度为十五里多,基宽一丈五尺,顶宽一丈,高一丈二尺,加女墙五尺,共一丈七尺。七个圩子门加上炮台十座,计费十五万九千二百金有余,九月兴工,工费全部不经过吏胥发放,因而丝毫无冒,涓滴归公。此举得到济南人的极大拥护。这年补行四年大计,推荐培元卓异考语为“质地朴实,办事认真”八字。
之三,神明授书,塑铁铉像:萧培元重修铁公祠的感人故事
晴雨皆宜,诗爱赓吟苏学士;湖山绝盛,天教供养铁尚书。
大明湖上铁公祠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由时任山东盐运使阿林保所建。
道光年间,山东布政使杨庆琛重修。
同治三年,济南知府萧培元重修。并且写有《重修铁公祠神像碑记》。
碑记中,萧培元讲述了重修过程中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原来,萧培元自幼仰慕铁铉。他用六个字来形容铁铉的壮举,谓之:“誓义师,勇也;拒燕兵,智也:被执不屈,忠也;鼎油殉难,烈也;鼎沸而反面不顾,英且神也。”

铁公祠照 王琴摄影
同治元年(1862),萧培元来济南当太守,他立即迫不及待地到铁公祠拜谒铁公,想不到,铁公的牌位还在,但塑像没有了,他十分伤感。他想:铁铉乃是书生,他必有遗书在,而书中必有他的刻像;另外,铁氏应有族谱,其中也会有铁铉像。谁知,两种书都未曾找到。然而,他依然决定重修铁公祠。同治三年四月,他请示山东巡抚阎敬铭,并约同官数人,集资一千五百金,招集工匠,备集材料,经过四个月完成重修。遗憾的是,重修之后,独缺遗像。
七月十五之夜,月明如昼,他就寝后,恍然见有一个人进来,手里拿一卷书,对他说:“你四处寻找铁公传,这就是铁铉的书。”他打开,书的后面果然有铁铉的小像,年约四十许,色红黄,眉宇英伟,气象愁惨。萧培元醒来,原来是一个梦。
但他记住了梦里铁铉的相貌,第二天,便找来画工绘像,然而,就是不似。于是,他亲自指挥搞雕塑的,依靠记忆塑出了铁铉的塑像。
此为萧培元亲口所言。热心读者可参见其《重修铁公祠神像碑记》。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建置考二·坛庙》有载。
(未完待续)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