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权 郁
3月4日是老父亲的祭日,含泪撰写以下文字,寄托对老父亲深切的怀念!

父亲是一位凡人,更是一名智者。他的一生,没有传奇故事,却有精彩之笔。父亲的智慧,源自他对读书矢志不渝的热爱,并贯穿了他的一生。
曾祖父是十里八乡唯一的秀才,他对家族子弟的学业极为看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父亲自幼便与书结缘,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品学兼优,从小学到高中,每一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年年都能获得免费奖学金。那时,家境清贫,为了节省伙食费,他每周都要徒步几十公里,从学校回家背足一周的干粮。一路上,风雨无阻,他的身影在蜿蜒的路上显得那么坚定。尽管没有显赫的家世,但他凭借着颀长潇洒的身姿、英俊儒雅的外表和幽默风趣的谈吐,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由衷地赞叹。
父亲在择业时,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毅然放弃了人人争抢、薪水高待遇好的邮电局工作,转而选择了门可罗雀的中华书局。同学们都觉得他傻得不可思议,纷纷询问原因,而他的回答却单纯得让人动容:在书店工作可以免费看书。对他来说,书籍的魅力远远超过了物质的诱惑。
父亲一生,于国于家,皆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睿智豁达,博学多才,一辈子任劳任怨,对待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单位,都留下了令人称赞的口碑。
在担任外文书店经理期间,他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争取外汇,只为了给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申购急需的学术书籍。那些书籍,承载着知识的火种,为无数求知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认真工作的父亲
60年代,父亲业余创作的快板剧《黑虎崖》风靡西安,一时间,街头巷尾,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念上一段。这部剧久演不衰,甚至连陕南陕北的文艺团体都争相排演,演出场次多达数千场。陕西省出版社打算出版这个剧本,却要求增加一些革命的豪言壮语,父亲坚决回绝。他深知,正是剧作中接地气的平民风格语言,才使得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此后,父亲又创作了几部秦腔剧,并因此调入西安市文化局工作,直至退休。
在现代秦腔剧创作领域,父亲的成就有目共睹。他担任西安市振兴秦腔办公室副主任,不仅创作了众多优秀剧本,还发表了五十多篇理论研究和评论文章,字数多达八十多万。同时,他多次举办创作培训班和文艺训练班,致力于提高艺术创作质量,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演员,为西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因此被评为西安市市级劳动模范。
父亲博览群书,尤其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他曾被文化部借调去审查全国汇演剧目,在这个过程中,他坚持真理,多次向权威挑战,据理力争,纠正了一些剧作中的不当之处,他的专业和执着赢得了文化部领导及专家们的一致赞赏。
他还曾被中央电视台摄制组聘为顾问,跟随摄制组走过八百里秦川。一路上,他如数家珍般地给记者们讲述陕西各地的人文地理、风俗人情。拍摄结束时,摄制组人员满是不舍,紧紧拉住父亲的手,满怀感激地说:“权老对我们帮助太大了,您讲活了中国历史!一路上听您的讲述,真是极大的享受!”
父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各剧团的演职人员尊重有加、关怀备至。西安市文化艺术界的演职人员,谁也不会忘记父亲为他们职称评定所做出的努力。十年浩劫之后的第一次职称评定,在各单位引发了轩然大波。僧多粥少,职称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资深老演员和年轻新骨干互不相让,矛盾一触即发,各单位领导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万般无奈。为解燃眉之急,父亲亲自进京,四处奔走,调动一切人脉资源,数次找有关领导申述情况。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国家人社局一次性戴帽拨给西安市文化艺术界200个职称指标,其中高职50名,中职150名。这些指标,如一场及时雨,一举解决了各单位争执不休的矛盾,为演艺人员的发展铺设了道路。有位青年演员激动地说:“凭这一点,就该为权老师塑个铜像!”
父亲老骥伏枥,退而不休。退休后,他亲自参与筹办了六届“西安市古文化艺术节”,担任副总指挥。从总体策划、节目编排到歌词撰写,他都亲力亲为。他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文字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展示了十三朝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穷魅力,为西安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父亲一生清廉,未曾为儿女们积攒丰厚的物质财富。然而,他以言传身教,馈赠给我们的精神宝藏,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孩童时代,我最乐此不疲的事情,便是帮父亲晾书。那时家境并不富裕,父亲经常买书,却没钱购书架,他视若珍宝的书籍,都被整整齐齐地装在纸箱里,静静安放在床下。
每年春天,当温暖的阳光洒进小院,父亲总会带着几分郑重与期待,小心翼翼地把书箱搬到院子里。他弯着腰,神情专注而虔诚,轻轻掸去每一本书上的尘埃,将书籍一本本晾在石桌上。
父亲拿起一本书,缓缓翻开,一页页仔细观看,他的眼神中满是陶醉与幸福,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普通书籍,而是世间最珍贵的奇珍异宝。那一幕,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间,成为我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画面。
父亲的藏书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浩瀚世界的大门。我看到了《史记》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列传;看到了《水浒传》里的英雄豪情,《红楼梦》中的儿女情长;领略了唐诗宋词的优美韵律,感受着古人的智慧与才情;还知晓了普希金、雨果和泰戈尔等外国文学巨匠的名字,这些丰富的藏书,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启迪了我尚显懵懂的心智,为我展开了一个广阔无垠、精彩纷呈的世界。也就是从那时起,一颗热爱读书的种子,在我心底悄然种下 。这份由父亲传递而来的热爱,将伴随我的一生,成为我灵魂深处最温暖的慰藉。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父亲从未打骂过我们。当我们和小朋友为争夺玩具吵闹时,父亲给我们讲安徽铜陵“六尺巷”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谦让与宽容;当他捡起我们洒在饭桌上的米粒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节约勤俭;当看到父亲节衣缩食资助老家的穷乡亲时,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纯朴善良。
父亲的朋友很多,有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有京城的专家与高官,更多的是平民布衣和儿时的同窗玩伴。他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从不嫌贫爱富、捧高踩低,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和真诚。
父亲也曾有过不“谦让”的时候。我12岁那年,他去北京开会,顺便带我去开眼界见世面。在故宫御花园,我站在铜麒麟雕像旁准备拍照,却被一位蛮横的翻译推到一边,他正奴颜媚笑着请一位日本人先拍。父亲顿时怒了,他让我站回原位,义正言辞地对翻译说:“国际友人也应遵守规矩,先来后到你懂不懂?”翻译愣在原地,极不情愿地站到一旁,眼巴巴地等着我们拍完。事后父亲说:“他们错在傲慢无礼,人人生而平等,不该有高低贵贱之分,最可恨的是那些欺下媚上之人。人不可以有傲气,但决不可无傲骨!”父亲的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受益匪浅。
父亲对儿女总是和颜悦色,慈爱却从不娇惯。记忆最深刻的是父亲与我的一次深谈:从三线建设退场,我被分配到麟游山区工作。彼时的我,满心茫然,情绪也低落到了极点。在那灰暗的时刻,父亲找我长谈,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待事情得辩证些,学会把不利转化为有利。你看,作家柳青为了写《创业史》,专门在农村生活了好几年,深入体验生活。你如今在农村工作,这难道不是接触社会最底层的绝佳机会吗?多去了解农村的人和事,积累素材,以后说不定能在写作这条路上闯出一片天……”
父亲的话,如同一束光,穿透了我心中的阴霾,为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让我明白,困境往往也是成长的契机 。父亲一语中的,经过六年农村生活的锻炼和辛勤笔耕,我终于迈进了新闻记者的行列。

退休闲逸的父亲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父亲常以此教导我们,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年轻时,他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年过九旬,体弱多病,仍孜孜不倦地学习,稍有精神,就读书看报,手边总是放着厚厚的书籍。
2023年3月4日,在万物复苏的春天,父亲静静地走了,抖落疫冬的寒霜,为无病无灾的天堂带去了一缕明媚的春光。世间少了一位凡人,天堂多了一名智者!
父亲用善良、真诚、勤勉、奉献,描绘出了九十二年的人生画卷,清雅淡泊中亦有浓墨重彩。
他的离去,在文化局、文训班的群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局长到各位处长、同事、学生,怀念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有诗有文,还有学生连夜编曲写词,在群里吟唱,更有人专门撰写文章发表在《陕西戏剧》,字里行间,满是对权老师的崇敬与怀念。拜读这些文字,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老父亲的高风亮节,以及他在领导、朋友心中的良好口碑,大家对老爷子的深厚情谊,让我们感慨万千。
大家对老父亲的高度评价,让我们家人在欣慰之余,也十分感慨:“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一个退休30多年、无权无势的老人离世,能在几个群里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当今社会实在是始料未及!老父亲这一生,也算是值了!
父亲走了,但他高洁的品德永存,精神永存,音容宛在,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父亲辞世二周年之际,写下这篇文章,以表对父亲最深切的怀念!
槛外人 20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