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古村之旅
作者:戴金文
在信江西岸,一处深山老林中,隐藏着一所美丽而又神奇的古村。它仿拂一块未雕刻的玉石,静卧在山峦重叠群山包围中,闪烁着远久的历史光芒,这便是我心中多次勾勒,心想数回,要探访的江西余干枚港乡老屋戴家村。
現名老屋戴家,古名祠源,曾又名原首,祖居。是唐代撫饶刺史戴叔伦后裔迁徙聚居之地。
走进古村,仿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那尘封的年代。当我走进一条原始村落,村民戴美太居住的那条古巷道时,首先映入眼帘,是那些露出地面古代斑驳青石板铺路碎石,在岁月风霜侵袭下雕琢得光滑如镜,从古村民居地的原始泛黄的照片也清晰地显示巷内原始两旁木质结构的老屋,全是马头墙,围合式院落,镂空花窗,朱红大门…徽派风格的建筑。在古巷探访时,我推开一位主人闲搁远久的一扇吱吱作响的木门,那些已过时的古家具,似呼还闻到淡淡的木香,仿拂还能看到古村的主人当时的生活情景。這些依稀可見的历史痕迹,历历在目。木窗虽以斑驳,但依旧坚固如初,房顶灰色厚厚瓦片历经风雨的洗礼仍然完好無损,並给人们一种古色古香十分雅至之感。
春节过后,春天已经到来,一缕温暖的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守儿童嬉戏地背上了书包上学去了,大人们也开始踏上南耒北往的飞列,走上新一年打工行列。只有古村的孤独老人围坐古樟树下讲述着本村代代相传的故事,眼晴里闪烁着对往事岁月的怀念与不舍。
青山环绕,巅峰四至的古祠源有一鸡公山,宛若一粿璀璨明珠高掛篮天白云之中,俗称余干之屋。登高仰望,翠竹漫山遍谷,民宅田垠熠熠生辉,村外让人陶醉的大片农田和青山绿水,春天,田野里油莱花金黄一片,与村内古樟松柏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園画卷。秋天,稻谷飘香,金黄色稻穗在微风中搖曳,仿拂是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這里不但自然风光十分美丽,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国稀有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就蕴藏在古村高岭山坳中。高岭土在陶瓷生产中应用广泛,可以提高陶瓷的烧结温度和隠定性,增加陶瓷的白度和光泽。自古以来深受全国特别瓷都景德镇的重用。由于瓷土质量尚佳,康熙二十年(1681)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期间,負责景德镇御窑菅理工作的藏应先,曾耒祠源鸡山矿址考察,由于藏量丰富,质量尚佳,便欣然令笔以瓷原料高岭土为名,改称鸡公岭为现祠源高岭。
东边的山岭,瀑布从天而降,长年流敞,酷似脱僵的烈马飞落千丈。古村人继承前人智慧,筑坝蓄水,自造水輪和木碓,把开采的高岭土舂碎,掏浆和沉淀,做成小型白土块。無不展示古人智慧的匠心。然后肩挑車推运到信江河岸,等待帆船运往景德镇各陶瓷厂,从此信江河岸便成古村人生产瓷土的集散地,据民间传说古时发往各地高岭土年产量数万担。高岭,不但有着丰富的矿藏,而且盛产青翠挺拨的毛竹。走进高岭竹海,仿拂置身于一片翠綠的仙境,這里的毛竹挺拨而蜜集,漫步在竹林小径上,处处感到大自然的对古村人的馈赠带来自然风景的美好。每年秋高气爽的季节,是古村人砍竹下山的日孑,来自沿江各地商贾早早耒到古村预约订购,這时古村村民会把根根翠竹扛到山下进行梱挷,运到信江岸边,扎梱一排排小竹排再由小竹排拼捆成38米宽的大竹排放在信江水中,放排运行时,整个信河江面一遍翠绿,好似天幕映佈,沿江而下或撑排沿江而上。古村人每年一次毛竹收入就占古时村民全部收入百分之30.。古村人就凭山上矿藏,山林毛竹和山下田野农业三项支柱产业使他们代代丰衣足食,腰缠万贯,成了古代江南的富倉。全村老幼和睦相处,呈现百犬共槽而食,夜不闭门,路不拾遗,良好的社会风气。
夕阳西下,古村晚炊袅袅升起,我站在古村尽头,回望那即将告辞的古巷老屋,高岭的矿藏,山间棵粿翠竹和那一片無垠的田野,心中涌現出不仅对往事岁月的怀念,更是对這块古老而又美丽古村深深的眷恋。
古村啊!你像一本厚重的古书,字里行里記載着老屋,矿藏,翠竹和無垠丰收的田野。向后人们诉说着该村的历史沦桑和輝煌。你打动了我的心灵,你不仅是一所地理坐标,更是我心灵深度一片净土。我会带着這份记忆,再会回到這里再次寻找那份最初的感动!
作者简介
戴金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人,余干文联兼职创作员,北方文学作家协会会员,原余干县委报道组成员,江西省方志敏历史研究会会员。酷爱文学,喜欢文学创作。作品曾在全国各类媒体中多次多篇发表並获稿奖多次。
(图文供稿:戴金文)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