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浩民
谢国玺(1911——1939).原名谢贵喜,出生于临猗县程樊村一个下中农家庭。
谢国玺高小毕业后,正是国家政治腐败世道混乱之际。目睹现状,使国玺同志在心灵上播下了反抗的种子。“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对待日军侵华的态度和主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从中国共产党主张积极抗日救亡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便自觉地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1934年,他在荣河竹家庄教书期间就开始了革命活动,经运师学生余丕铎介绍,参加了运城进步组织“丽丽派书报社”并投资三元入股,积极参加了运城学联,并把革命思想带到家乡,带到学校,积极组织抗日宣传活动。
1936年,经康杰介绍,参加了牺盟会组织,1937年初,他怀着“革命不成功,何以为家”的决心,离别妻子,丢下了五岁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投笔从戎,开始了艰苦的军旅生涯。在运城牺盟会组织的举荐下,他投入了山西国民军官教导团,编入十团三营十二连。后随军到寿阳县大本营盘进行军事训练。同年七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九月他随军经太原转战曲沃、新绛、翼城一带。成为了一名英勇的决死战士。此年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強部队的政活工作,他被调往决死三纵队八总队直属机枪连,担住政治工作员。
1938年2月以后,晋南各县城相继沦陷。面对严峻形势,繁重的工作,使他的政治工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年,被提升为机枪连政治指导员。决死三纵队的各种政治势力错综复杂,队长孙瑞昆,副队长袁士链,表面拥护我党领导,骨子里却打着反共算盘。机枪连长都之澄则是一个旧军官。在这种环境下,国玺根据既团结又斗争的原则,为争取党对抗日军队的领导权,与都之澄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1939年,阎锡山置民族生死存亡于不顾,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十二月事变”。在孙楚的主谋下,由孙瑞昆、袁士链等人密定反叛计划,12月23日,孙瑞昆、袁士链在沁水县苗沟村驻地,以召开军政干部会议为名,诱捕了全体共产党员和军政干部64人。并逐个进行提审,谢国玺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始终不肯屈膝变节。
12月25日傍晚,穷凶极恶的敌人下了毒手,谢国玺等七位同志在敌人的枪声中从容就义,时年28岁。
上图:1979年12月21日,阳城县太岳烈士陵园举行“十二月政变”死难烈士四十周年遗骨安葬会,原孙吉中学教师谢文佑与他的姐姐,身处庄严肃穆的现场,正沉浸在对父亲谢国玺烈士的沉痛缅怀之中,画面无声记录下这一特殊时刻,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冯进成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