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山河
周峰,原名周海强,1956年2月出生于南周村第三居民组。1962年,他在本村七制校开启求学生涯,1969年,因父亲担任襄汾县工业局局长,他随父母移居襄汾县城,入城关初中继续学业。1971年3月,周峰踏上工作岗位,先是在国营县线材厂当学徒工,后调入县物资公司担任仓库保管员,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逐步晋升为业务员,最终被提拔为公司经理。
一、勇立潮头,商海弄潮
上图 周峰工作照
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周峰独具慧眼,毅然辞去令人羡慕的公职,投身商海。这一决定,遭到父母的严厉斥责与阻拦,也让单位同事大为惊叹与惋惜。但周峰决心已定,他深入市场调研,敏锐察觉到国家基建热潮下建筑材料的巨大需求,认定经销钢材是一条充满潜力的发展之路。
起初,周峰与妻子在当地经营钢材,因资金短缺、贷款困难,只能小本经营。但他们怀揣着“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信念,稳步前行。1991年,他们转战运城禹都,购置10余亩场地,全身心投入钢材生意。进货、送货、跑客户、收货款,每日奔波忙碌,常常吃不上热饭,睡不好安稳觉,深刻体会到挣钱的艰辛。
然而,“苍天不负有心人”。凭借诚信待人的经营理念和热忱周到的服务态度,他们的钢材生意蒸蒸日上,如滚滚春潮,订单不断,财源广进,在运城成功掘得第一桶金。
上图 被誉为 《钢材大王》的周锋同志2002年,周峰凭借过人的眼光与胆识,挥师进军大西北,在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一带开拓市场。他大展宏图,迅速站稳脚跟,凭借出色的业绩,在当地赢得“钢材大王”的美誉。
二、情系桑梓,助民致富
范仲淹曾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峰便是这样一位心怀桑梓的人。经商致富、事业有成后,他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决心回报父老乡亲。
2008年,为解决家乡人民吃水难、浇地难的问题,周峰慷慨解囊,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25万元,用于打深井、建水塔、完善配套设施、修建水渠。这一举措,让南周村村民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不仅拥有了旱涝保收的农田,还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比周边邻村提前步入小康社会。
村民们满怀感激,编出顺口溜称赞他:“周峰是个热心肠,一颗赤心胸中藏。致富不忘家乡事,助民致富太善良。靠天吃饭成历史,丰收喜悦脸上扬。人人喜饮自来水,幸福生活万年长。”
工程竣工后,周峰邀请运城地区的蒲剧团在村中舞台连演三天大戏,为乡亲们送上一场文化盛宴。村支部书记周自立在舞台上召开庆功表彰大会,亲自为周峰披红戴花,并号召全体村民向他学习。村民们自发组织,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为周峰家送去两块《功勋匾》,铭记他的功德,祈愿他的名望永存。
三、以身作则,弘扬孝道
2016年8月,《临猗通讯》第四版刊登了一篇名为《孝子赞》的文章,赞扬的正是周峰的孝道:
周峰待娘情感深,
孝顺慈母最纯真。
对娘不说犟嘴话,
母亲面前总慈悲。
孝心孝道常坚守,
羔羊跪乳报春晖。
老娘爱看蒲剧戏,
就请剧团进到村。
经年累月总尽孝,
人生路上心不亏。
人间孝道处处有,
周峰待娘最最亲。
颠扑不破一条理,
儿女不能丧良心。
母亲床前一杯水,
胜过坟头万堆灰。
人人都要尊长辈,
莫叫他人戳脊背。
生活中,周峰对父母百依百顺,从未高声顶撞。母亲爱唠叨,他总是耐心倾听,毫无厌烦之色。父母想吃什么,他总是第一时间买回家。
由于工作繁忙,周峰担心照顾不周,特意聘请一位细心的年轻保姆,悉心照料父母的生活起居。母亲喜爱蒲剧,他先后四次邀请专业剧团到村里演出,既满足了母亲的爱好,又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每次演出,舞台下总是人山人海,不仅本村村民,就连陕西合阳的戏迷也慕名而来,大家对周峰的善举赞不绝口。
诗人柳青曾说:“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这几步走对了可以影响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整个一生。”周峰正是这样一位走在正道上、心怀大爱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厚重、稳实、精彩的人生篇章。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