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源魂”特指为河南曲剧的“根源与灵魂”,它体现了河南曲剧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其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力。“曲源魂”解析:
艺术根源:河南曲剧起源于“最早的中国”洛阳,旧时称“洛阳高台曲”或“洛阳曲子戏”,前身是流传于古伊阳(今汝阳县)板棚冲三台文化圈(古霍阳河流域的榜台、石台、圣王台自然村落)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经历了从高跷曲子到高台曲子,再到舞台曲子的演变过程,最终成为一种成熟的戏曲剧种。这种从民间生活小戏中诞生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是其“曲源魂”的重要体现。

2.唱腔与音乐:河南曲剧的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拥有150多种唱腔曲牌。唱词来源于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民间顺口溜路戏,其唱腔风格质朴自然、婉转柔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曲剧的音乐主要来源于明、清民歌小曲和鼓子曲,伴奏乐器以笙、坠胡、梆笛、三弦、筝、琵琶等为主。这种音乐风格和伴奏形式,既保留了民间音乐的精髓,又融入了戏曲的表演艺术,是河南曲剧“曲源魂”的核心。这种音乐来自于1800年至1936年间流行的杂牌小调曲,后经由“河南府(今洛阳)”王屯村私塾先生王凤桐根据艺人演唱编排曲谱形成曲牌,板棚村艺人李需、圣王台村李久长等同乐社成员相继到汝州、登封、开封、南阳、黄河北等地演出,把曲艺鼓子曲搬上戏剧舞台,曲子戏的广泛流行同时也刺激并促进了圣王台村百年古笙乐器作坊的发展,从此,笙响生曲、曲笙不离,促成"圣王台笙"响彻中原、享誉全国。后来曲子戏逐渐演变,正式发展为戏曲曲剧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了“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3.表演风格:河南曲剧的表演风格贴近生活,演员大多采用本嗓演唱,表演形式生动自然。其表演内容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这种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使得河南曲剧在民间广受欢迎,传播迅速。

4.文化内涵:河南曲剧的剧目多以民间生活场景为主,如《卷席筒》《三女拜寿》《风雪配》《李豁子离婚》《小姑贤》等。这些剧目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同时,曲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5.传承与发展:河南曲剧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剧种之一,虽然只有300年历史,但已经成为河南第二大地方剧种。它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派生出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等大鼓书,还有西洋乐器的引入和现代表演形式的融合。这种创新与传承的结合,使得河南曲剧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总结:“曲源魂”是河南曲剧的根源与灵魂,它体现了曲剧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民间影响力。河南曲剧以其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丰富的唱腔音乐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屑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