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负责人):近些年来的主题性绘画研究领域非常重视的一个母题,是历史真实和现实真实的关系,或者说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这两点在冯远的诸多作品中都有很好的注解和实践。从他笔下的两版《世纪智者》到他表现的少数民族人物和近代历史人物的形象,都是润物无声地把中国画的笔墨、章法、造型与当代图式相结合,他最大程度地释放图式张力的作用,同时保留笔墨的质感和韵味。这种对更大的、跨文化的世界语境的召唤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现当代中国人物画对于意境的呈现方法,甚或也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话语体系。
此外,冯远在清华艺博展厅里展陈的这些作品,呈现出了人民和人性的关系,或者民众和人性的关系。人民、民众是集体性的、社群性的、国族性的,而人性是个体性的,同时又是普世性的。一位画家怎么把握一个集体性的题材、民族家国的题材,用一己视角把它呈现出来?我想《世纪智者》等作品中所呈现的和合之境,正是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结尾里面所讲的“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吾斯望之”的那种理想。
冯远 都市奏鸣曲之六 97cm×60cm 2020年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冯远是新浙派画的第二代代表者,看他的作品,我们自然会回想起近现代以来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首先从思想上,它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题材上是新社会、新风貌,即人民性的,技法上是结合了写实手法和写意精神,这样一种结合,催生了冯远艺术作品的独特风格。
冯远的创作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怎么来看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背景的文化语境下,我觉得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多元化是创作的需要。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需要多方面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写实水墨人物是其中之一,不可或缺。第二,表现题材的需要。表现重大题材、表现重要人物、表现普通生活,写实的价值仍然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才会有20世纪乃至新世纪以来,冯远最早开创的重大题材历史画,这些作品将成为未来美术发展的经典或者代表作品。第三,写实水墨人物画还需要新的发展。继承传统的同时,拓展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命题,我觉得拓展的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图像叙事的方式;第二是具体的实践语言。二者都可以从形式上拓展水墨写实人物画的空间。
冯远 都市奏鸣曲之七 97cm×60cm 2020年
范晓楠(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冯远在理论上和艺术创作上都极具敏感性,这是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非常宝贵的前提和条件。纵观其艺术创作的历程,对底层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怀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他后期画的历史伟人,都体现了对底层人民处境的关怀。他表现各个阶层的人,都体现了一种总体精神的提炼,正是这样的凝聚,构成了一种宏大叙事当中的不空洞。相比之下,现在的很多宏大叙事的创作,都是用图片构成的,如果没有对各阶层的真情实感,对整体精神的表现将是不够丰满的,在这种过程中,我们同时又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本人的存在,在这种宏大叙事的主题性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的态度和温度。我们可以在作品中通过主题图示来辨识艺术家所要表现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笔意和笔法语言来体会艺术家所抒发的情感,但笔意形式和作品内容相结合并达到一定高度的融汇是很难的,这彰显了艺术家所要展现的时代精神的感人力量。相信冯远之所以有这么多鸿篇巨制,他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是上述种种因素集合的结果。

冯远 世纪的智者 504cm×402cm 2015年
王平(《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写实水墨人物画这个概念的出现,其实是中国画追求现代性背景下的产物。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对写实是不以为然的。但是在20世纪初叶,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写实反而成为中国画追求现代性的一种途径而出现的特殊概念。如果说写实人物画只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背景出现,它可能不会成为被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正是现实主义照亮了写实水墨人物画发展的道路。
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中国近40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为当代的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可行性。具体到冯远的创作上,既有像《汉武帝经略边疆遣使丝路》的历史题材,也有《武昌起义》《星火》《黄河大合唱》等革命主题,还有现实主义以及民族风情等,他的创作题材很多样,尺幅也很巨大。从中可以看到他有坚实而强大的造型能力以及笔墨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将单一的、具体的人物与社会的真实而确切的关联关系表现出来,体现出深远的历史视野、悲悯的人文关怀、深切的家国情怀、超脱的人文意趣以及博大的理想主义胸襟,向观众传递的是一种向上、向善、向美、向前的正能量,这是他的作品令人震撼、令人回味乃至振奋人心的内在因素。
冯远 公民 250cm×300cm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