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勒石 以心铸魂
——长篇报告文学《大河涅槃》读后
张玉华

诗人桑恒昌面对涛涛母亲河写下了“黄河,一笔狂草写到大海”,与千年前谪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作家李恒昌、孙建民、陈晋夏、张海梅的新作《大河涅槃》,作为“大河三部曲”之一,躬身为隧,俯身为路,必将以勒石之作、铸魂之笔,成为书写黄河的新的丰碑。
1.设计之奇。爱迪生曾经说过:“所谓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血汗,而那1%的灵感比那99%的血汗更重要。”我认为,这本书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整体设计的完美,她作为“大河三部曲”的有机组成部分,像门捷列夫的神奇之梦一样富有创世的价值。该书上承“政统”,秉承“道统”,化境“文统”,是“苗红根正”的时代之果。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并先后在郑州、济南、西安、兰州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推进,为黄河流域九省的未来发展描绘蓝图,引领方向,支持政策,提供基本遵循与行动指南。该书基于此国家战略,以书写黄河为主题,提出了“大河三部曲”的构想,并于2024年先后出版面世,让梦想照进现实,使得“1%的灵感与99%的血汗”实现完美“会师”,正如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
2.淬炼之善。同样一块石头,在普通人眼里只能修房盖屋造桥,在小说家眼里就是打造金玉良缘的《红楼梦》、就是修炼成千年石猴的《西游记》,就是女娲用来补天的神器;同样一堆普普通通的乐器,在指挥家的指挥下,就可能成为撼动人心的命运交响曲。在这本书里面,其淬炼之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四个人的书写习惯与书写风格不同,共同完成一个写作任务不容易;另一个是目录所涉及的十三章内容规模宏大,内容繁杂,跨越时光数千年,纵横时空千万里,涉及各类人等,没有统一的风格要求,很容易造成资料堆砌,致使整本书的风格臃肿,失去文学的飘逸之美。读完这整本书,我突然感觉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从目录设计到体例要求,甚至到文笔描述,再到整本书的风格,都呈现出上下贯通、左右统一的整体流畅感觉。能做到将四个人的写作风格、十三章的写作风格如此流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3.文学之美。报告文学,其首要之特征在于文学,文学是其形,更是其神。这本书带给我四个感觉:一是精神之美;二是科学之美;三是气质之美;四是诗意之美。其三者共同统一为“文学之美”。精神之美主要塑造了一系列令人过目不忘的“黄河人物群雕”,如新时代“大禹”王化云、“黄继光”式的堵决口的英雄戴令德、抗洪“九烈士”、工作狂“山东大汉”赵长河、“黄四代”陈涛、黄河文化博物馆群的缔造者李海峰等。科学之美主要用文学的笔触,将深奥的科学治河道理文学化,如“化云建功勋”“调沙治悬河”“殿魁稳河口”等章节,以及“掉河”等现象,都在书中立体起来,令人倍感真实之余,又有求真之美。气质之美主要体现在本部书的叙述方式是基本统一的,虽然出自四人之手,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意之美主要体现在每一章节前的诗歌部分,既开启了本章节之阅读之门,又起到了文学解说的诗意之美,有着古中国园林垂花门之妙。
在我的发言即将结束之际,我愿意用该书里面的几句诗歌来表达我对该书及四位作者的敬意:一是“雪落着/看!/它在使劲儿开”,表达我对高歌新时代者的崇敬之情;二是“大地,依然负重纵横/光,冲出云层,成为彼岸”,表达我对四位作者的祝福之情;三是“深夜,好像能听见世界屋脊的檐水/滴落千古寂静”,表达我对该书影响久远的期待之情。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祝贺大作问世!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