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川
《永乐大典泸字校补图注》序言
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泸州,是坐落在长、沱两江交汇处的川南古城。这座长江上游的重要口岸城市,古称“江阳”,因江而繁盛,与重庆同为“老四川”最重要的港埠。特殊的地理位置,人类的早期开发,农贸的发达,便利的交通,繁盛的人口,使泸州很早就成为西南地区的战略重镇,明代更成为与成都、重庆鼎立而三的全国性商业大都会,于今可谓川滇黔渝“四省(市)通衢”。泸州开发史起源甚早,江阳县的建置,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东汉升格为郡,南朝梁代改置为泸州,地名沿用至今。
自古以来,众多名家为泸州编纂过方志,其中南宋曹叔远就编有《江阳谱》。受朝代更迭影响,这些古老的方志,大多已经佚失于战火之中,幸而我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辑录了《江阳谱》《江阳续谱》等宋元地志遗文,以及汉晋以来《太康地志》《祥符州县图经》《皇朝郡国志》《元一统志》等散佚旧籍,以及《华阳国志》《水经注》《元和天下郡县图志》等多种珍稀典籍中有关泸州部分,编为《永乐大典》“模韵泸字” 十三卷,极具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永乐大典》历经时代风雨,尤其是遭遇八国联军侵华战乱影响,散佚甚多。其“模韵泸字”十三卷,仅存第二二一七、二二一八两卷。清代光绪末年,翰林院编修、文献学者缪荃荪,从内府将此二卷抄出,题作《泸州图经》。民国二十五年,成都美学林排印出版发行,改题《永乐泸州志》,成为民国时期刊印的四川最为重要的地方志之一,亦是目前可见的西南地区重要的方志文献。
二
《永乐大典》模韵泸字残卷,在几百年的传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篇章紊乱、错字漏字、史实误差。有鉴于此,知名文史学者、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赵永康先生,慨然发愿,进行艰难的文献整理工作。以 1960 年中华书局排印的《永乐大典》为底本,与 1936年美学林排印本《永乐泸州志》互校,而以 1986 年中华书局影印本为归依,对现存《永乐大典》模韵泸字两卷进行校正、勘误、补充。考献征文,日新其业,历时八年,撰成了《永乐大典泸字校补图注》之书。
这部学术著作,在将原文的繁体字改为简体字、按照国家标准科学标点断句的同时,结合当代学人研究最新成果,以“补注”形式,校正原书记载的失误,补充新的文献记载、考古学材料和金石文物,并对原书若干问题提出了商榷。全书分为图、建置沿革、郡名、分野、至到、城池、坊巷街道、乡都、桥、渡、园、风俗形胜、户口、田粮、土产、土贡、山川、宫室十八章,另附明成祖文皇帝御制永乐大典序、永乐大典凡例、永乐大典泸州遗文和历代泸州建置沿革大要四个附录。引录前代典籍一百八十二种,成文五十四万有余言,补入古今地图、图画、照片九十八幅,题作“校补图注”。
本书在历史文献整理领域的最大特色,在于“校补”及“图注”。所谓“校补”,就是历史文献学所谓的“校勘”和“补注”。前者系指凭借专业理论知识,运用相关文献排比校勘,综合考定,以科学的态度校正典籍在流传中产生的篇章紊乱、字句错讹、史实误差,恢复典籍文本的原貌。后者则是对原书内容进行注释、补充,发明和驳正。二者皆为文献学的传统方法。《永乐大典》模韵泸字作为记录泸州的重要典籍,由于历史条件制约,不无错漏,永康先生对于原书的脱漏和错字,有的根据历史典籍予以校正、补足,例原书记录泸州“命赵金还故治”一条,原文因“金”与“全”字形相近,误“金”为“全”。根据《元史·世祖纪二》予以订正;又如 “建置沿革”章记载“晋于此立江阳郡”,根据《宋书》补足遗漏的“东”字。除了这种基础的查勘补漏,永康先生还参考前贤郦道元注《水经》和裴松之注《三国志》的方法,扩大了“补”的范围,对原著未曾涉及但又值得补充的事物,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和地理测绘、考古等多种现代学科手段,进行了更深层次、更大幅度的补充和订正。例如在第四章“分野”中,批判“分野”方法不科学,改而采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实测古今泸州若干处所的地理坐标,经纬度精确到秒;在第六章“城池”中,则根据原书记载,结合当今地理实际,深入探求考证,进而运用现代绘图方法,绘出宋代泸州城池及其街坊里巷之图,直观再现了宋代泸州城市的原貌。这种“校补”方法的科学运用,是为本书的重大特色之一。
“图经”,又称图志、图记。指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以图为主或图文并重,记述地方情况,古有东汉《巴郡图经》,后有
任乃强《西康图经》诸名著。永康先生师其要旨,补入古今地图、图画、照片九十八幅,并且给予必要的阐释。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永乐大典泸字校补图注》的另一大特色是“考证”。永康教授以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与徐中舒先生“多重证据法”为圭臬,通过进行田野、社会、文物调查,结合历史文献,对于川南黔北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勉力考证。例如在“郡名”章中,综合历代包括常璩、辛怡显、李 、杨升庵以及任乃强等诸多学人的意见,考证诸葛亮南征并未经过泸州,从而得出其“五月渡泸”的渡口不可能在泸州的结论;在第十七章“山川”中,则对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开展考证,认定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不仅有任乃强教授生前所说“从蜀西南经滇缅去印度,有一条原始的商道。”还有自合江沿着汉代唐蒙通夜郎的足迹,溯赤水河进入贵州,最后从广州出海的另一条商路。这是因为从成都经岷江到宜宾入长江,过泸州到合江转赤水河进入贵州,转牂牁江(即北盘江),再转红水河、西江,可以直到广州。这条线路不仅有《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予以记载,还有赵永康教授本人在合江所发现的唐代“胡僧”造像以及其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考古证据予以佐证。进而提出了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是多线路、网络状,代有变化和发展的商路的新说。
除了考证历史地理研究中的问题,赵永康教授对于泸州的土产方物,也进行了翔实的考证。泸州自古盛产荔枝,宋代以来,就有唐代杨贵妃所食荔枝系泸州所出产的传说。本书从保鲜技术和运输条件科学的角度出发,对该说予以反驳,认为在没有真空密封冰冻技术的唐代,荔枝保鲜,最多也就只能是裁截竹筒,一端留节,把荔枝放在里面,口部塞上绿色植物,再蒙上油纸扎紧,糊上泥土进行密封,避免太阳的直接照射,让筒内温度稍低于筒外的气温而已。这种竹筒保鲜法,在荔枝成熟的夏季,即使静置在太阳光直接照射不到的阴凉处所,三四天过去,也会味变不堪食用。无法从泸州将荔枝七天七夜送到长安。提出杨贵妃所食泸戎荔枝,只能是《新唐书》和《元和郡县志》记载的通过渍制加工的“荔枝煎”。这一分析,令人信服。
三
历史文献的整理,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通过古代汉语、文字学、目录学、版本学、年代学、校勘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方能校正误、理顺序、定去留。《永乐大典泸字校补图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同时,不是单纯“以书考地”,袖手寂坐书斋。而是尽到著者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知古鉴今,经世致用。
例如在考述北宋时期修建泸州土城时,专门加写 “编者按”,总结泸州筑城成功的经验在于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中央与地方政府齐心协力,就可以将城防建设好;在记述“熙春园”时特别强调,在宋代即使是官家的花园,春暖花开时节,也要向民众免费开放。这与当前时代让全体国人享受祖国灿烂文化的文化“获得感”异曲同工。这样的论述,在全书还散见于多处。
通过校补图注《永乐大典泸字》,著者达到了通过参校诸多文献完成一部善本泸州方志文献的初心,增加了读者对于历史上泸州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便于了解川南尤其是泸州地区的历史变化,并且可以举一反三,科学认识整个川滇黔渝地区的历史地理和经济、人文地理发展状况,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决策,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学术理论支撑。
壬寅年七月二十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