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沂水进士张时俊生平考
笔者是学历史专业的,毕业后从教、从政三十余年,而今知命之年又回到老家的张庄村任第一书记。听说该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明代曾出了一名进士叫张时俊,官至开封知府,名声显赫,关于他的传说却是众说纷纭。深入挖掘任职村历史文化也是第一书记的职责,于是笔者便重操旧业,试图解开历史的重重迷雾。
张庄村一角
经走访得知,在张庄村一带的民间,流传着关于张时俊的一些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听起来较为详细,但主要情节是否属实,还有待于考证。
张时俊画像(AI生成)
传说张时俊在河南做官时,不仅担任开封知府,还掌管着国家金宝玉库,手持两封宝印。他的妻子姓江,娘家是东里店(今沂源县东里镇)。他有一个小舅子叫江三(化名),平时不务正业,经常依仗姐夫张时俊的权势到处胡作非为。张时俊是个为人正直的人,知道了小舅子的劣迹后十分生气,多次不留情面地当面怒斥他,因此江三就对姐夫怀恨在心。可姐夫毕竟是权衡一时的大官,江三也不敢造次。
江三得到了张时俊的允许,自是欢喜得不行。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张时俊就带着江三私开了南衙相府的宝库。这次,江三不仅看到了包公的三口铜铡,而且看到了众多的古董字画和金银财宝。此时江三又起了歹心,想顺手牵羊带走一些宝贝,张时俊发现后对江三大声怒喝,让他立刻滚出去。张三顿时懊恼至极,气狠狠地离开了宝库。
回家后,张时俊后悔不已,悔恨自己不该软了耳根,让江三去了宝库又起歹心,便埋怨起了妻子江氏。可事已至此,妻子也是懊悔不迭。更没让张时俊夫妻想到的是,江三回家后不仅没有知足,而且对姐夫更加愤恨。他决心用告发姐夫让他偷看宝库的事对张时俊进行报复。
一不做二不休,第二天江三便写了状纸去了京城告御状。皇上看了状纸后便派人来调查,查明情况属实后皇上大怒,便下旨罢了张时俊的官,并按律斩了他的头,斩时天鼓连响了三声(意思是有冤情)。
张家当时是名门望族,有很多子弟在外做官,知道此事后非常气愤,纷纷上奏为张时俊鸣不平,说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百姓为其喊冤,即使有过错也罪不至死。
张时俊被斩首后,族人们将其尸体运回张庄老家,皇上下旨不能立即下葬,而是在其家中囚尸三年,对事情再次深入调查。经过详细调查,发现张时俊确是个好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百姓十分爱戴他,虽有过错但不致死。皇上十分后悔,为了安抚张时俊的家族和百姓,便为其平反,赐其“金头”,并赐十二幢雕龙碑和夸官碑两座。三年后张时俊被安葬在附近石牛坡村的张家大林。安葬完后,张家堂楼却轰然倒塌。
张时俊的妻子江氏懊恼不已,说是自己害了丈夫,便从此立下规矩:张家和江家今后不再做亲。
张家有兄弟二人,名叫张七、张八。他们对江三的行为痛恨不已,便在一个风高夜黑的晚上来到东里店,杀了江三以及江氏一百多口人。
皇上知道后,便派御林军来缉拿张七、张八兄弟。可张七、张八武功高强,不仅没有拿住他们,反而被兄弟二人打败。皇上的军师掐指一算,才知道那张七、张八是南天门上的黄顶狞蜂转世,十分厉害。只因为当时是六月,蜂子最为强势,才没能打败它,要是在数九寒冬,定能赢他。于是到了寒冬再来缉拿,此时张七、张八战不过御林军,兵败逃跑,张七去了南京,张八去了北京。据说今天两地的张家胡同的张氏族人就是张七、张八的后代,香火至今很兴旺。
后来被张时俊得罪的人为了破张家的脉气,便在张庄村内挖了一条大沟,欺骗张家族人说是为了给张家续脉、通脉。为了方便众人出行,族人便在沟上修了几座桥。后来有风水先生给看破了,说等这条沟自然淤平的时候,张家还会出大人物。
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源于何时何人也不可考。传说中张时俊的死是被皇上砍头,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没有相关记载?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访一部分族人,也查阅了有关张时俊的史料,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
张家大林陵墓残存
张氏族谱记录了张氏家族的基本情况,也记载了张时俊出生时间是明朝乙亥年(万历三年即公元1575年)九月三十日,但是没有说明张时俊死亡时间和情形,也没有说明传说中关于张时俊故事情节的真伪。
堂楼画像(AI生成)
笔者查阅了有关史料,关于张时俊的史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据河南《内乡县志》记载:张时俊,山东沂水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四十二年(1614)知内乡县。其“性极仁孝,推诚至爱,士民咸宜,擢工部都水司主事,历任开封府知府。”论曰:“张时俊推诚于民,而民皆宜之,诚能动物,亶其然乎。”这段史料说明张时俊在河南内乡任知县时施行仁政,口碑很好。
在康熙《沂水县志卷四》“乡贤”部分记载:“张时俊,万历癸丑进士,原任河南开封府知府,居官则法,示蒲鞭敷政,而民歌五祷,良由内纯孝友,是以外秉公忠。于崇祯九年,阖学公举入乡贤祠。崇祯十三年,开封府入名宦祠。”
“蒲鞭”,以蒲草为鞭,表示刑罚宽仁。“敷政”,布政,施行教化。“五祷”同“五绔”,典出《后汉书·廉范传》:廉范任蜀郡太守。成都城内房屋逼近,旧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然民相互隐蔽。烧者日多。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令储水,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襦,短衣;绔,衣裤。意思是百姓以前连短衣都没有,现在由于不禁火,民安作,人们都有了很多衣裤。后把“五绔”或“五祷”作为称颂官吏爱民政绩的典故。
道光《沂水县志》卷之七“人物”篇记载:张时俊,由进士仕至开封府知府,有惠政。祟祯九年入乡贤祠,十三年祀开封名宦。卷之七“事例”篇记载:张时俊(仕至知府,授奉直大夫、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妻江氏封宜人。天启四年)
张时俊八任是开封知府,应官至正四品,是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他在开封做知府是从天启七年(或崇祯元年)至崇祯三年,在崇祯九年入乡贤祠,崇祯十三年入开封府名宦祠,说明张时俊的离世时间是在崇祯三年和崇祯九年之间。古代象这样的官员被斩首,朝廷和有关史料应该是有记载的。笔者还查阅了《明史》《河南通志》《山东通志》《本朝分省人物考》以及《崇祯实录》等文献史料,均无查到有关张时俊离世时间和情形的记载,所以说张时俊被斩一事没有史料依据。
关于传说故事中的情节也又恨多地方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史实和逻辑推理的佐证。
传说中关于包拯的三口铜铡,史学家查阅明代史料证明,三口铜铡根本不存在。中国古代律法中从来没有以铡刀作为刑具,在包公所处的北宋,是没有铡刀这种刑具的。三口铜铡也是沿用了历史小说《三侠五义》和其他剧本的演绎而已。
传说中的张七、张八也许是杜撰。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时俊有六个儿子,分别是长子际明、次子翊明、三子瑞明、四子应明、五子础明、六子翰明,在明崇祯年间有际明、翊明、瑞明、应明四位考取功名做了官,也没有张七、张八的名字或记录。传说中杜撰出张七、张八的名字,或是怕张家后代对号入座罢了。如果真有此二人,也算是张家的重要人物,家谱怎可忽略?至于说张七、张八是蜂子精转世,更是无稽之谈了。
至于张七、张八杀江氏一百多口人一说,据考证也不存在。根据热心地方史料征集的刘庆德先生(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村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说,他多次去沂源县东里镇走访调查,那里根本没有被杀一百多口人的传说或史料。
江孔燧画像(AI生成)
笔者在网络上还查到一篇关于张时俊的传说,大体意思是说,在万历年间张时俊和几个同学到沂水马站的簸箕山喝酒,路遇一个曾在穆陵关征战并沿齐长城走来的无脑袋将军,他要去东莞城(今高桥镇张家荣仁村)当城隍姥爷,和张时俊聊了很多诗词,讲他在穆棱关战场上的厮杀,最后还说张时俊学业定有大成。后来张时俊中了进士当了官,还经常去城隍庙烧香磕头,并迁去子弟看护城隍庙,繁衍至今,也就是今天的张家荣仁村。此地张姓由来或许真是从张庄村迁去的,但这无脑袋的将军定是杜撰无疑,说明关于张时俊的故事大都是后人杜撰的。
经查阅有关资料,在明清时期,不是每个名宦都能进名宦祠,能入名宦祠的官员,不是死后便能入名宦祠,而是大部分人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官员的政绩、人品要经得起时间和后人的考验。经查阅史料,入祠的审核十分繁琐,从呈请到正式入祀,前后历经至少半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一严格的审查程序。整个过程可谓步骤有序、公开公正、严格审查。其程序为:官员进入仕途→政绩卓著→死去→民思之→乡绅推荐、生员举荐、乡民联名,由一生员总结,教谕、知县审查→布政使、巡抚检阅→学政批准→牌位到县→撰写祭文→入祀名宦。整个过程由国家来操作,得到官方允许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如果当时张时俊有历史污点,是不可能进入名宦祠的。
名宦祠(图片为AI生成)
据史料记载,张时俊还是一位书法家。据《临朐县旧志续编》记述:临朐县九凤山“有一谷,更窈更深廓,五涧纡络之,如莲之蕊,是为云黄墅。昌黎之《盘谷序》良似之。开封守张时俊题之曰:‘五龙口’。”另据道光《沂水县志》“碑碣”篇记载,“万历三十二年,重修学宫记县丞胡来朝修,训导(王腾蛟、吕应周)协修,进士、詹事 、前国子监司业、即墨周如砥撰文,署沂水县教谕王政举篆额,贡生、邑人张时俊书丹。”。只因为张时俊字写得好,人们才会让他题字、“书丹”,只可惜他的墨宝没能流传下来。
综上所述,笔者断定传说中关于张时俊被斩的故事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张时俊的真实形象,应该是一名爱民如子、多有惠政、富有才华的好官。他的真实历史应该得到世人的尊重,他勤政爱民的美名,应该得到后人的赞颂并得以流芳千古。
口碑相传,有时却是以讹传讹。正如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演绎成阴险狡诈的乱臣贼子,其险恶形象为世人所不齿,且广为流传,而真正的历史《三国志》中那个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真实形象却鲜为人知、少有问津,这岂不也是一种历史的悲哀?
作者:张希波,系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