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价值在岁月中绽放
作者:于海洋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小年。我坐在动车上,从北方一路驶向南方,去为公司的工程项目进行签约。窗外,田野上还残留着冬雪的痕迹,不过阳光温暖,给这清冷的冬日添了几分柔和。我百无聊赖地打开手机,浏览《今日头条》,寻找着感兴趣的内容。这时,一个标题跃入眼帘——《让每一个人每个单位都有新价值诞生,是社稷的根基和方向》。文章的主人公是辽宁省劳动模范,也是我熟知的铁岭外事学校校长李华。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学校30年校庆的主会场设在了深圳。
“以‘校友圈’为杠杆,撬动招商引资,助力铁岭市高质量发展,把校友及资源回报家乡引智引资恳谈会作为30年校庆的主题。”这不仅是一场校友们的盛大聚会,更是一场跨越南北的双向奔赴。通过这样的活动,旨在汇聚更多校友力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打造强大的校友经济“磁场”。家乡党报对这位年逾六旬的校长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她不断创造新价值的精神。
我与李华校长同龄,我们都已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这些年,她和众多民营企业家一样,历经无数艰辛,个中酸楚难以言表。她有一个优秀的女儿,在联合国工作数年后,被一家跨国公司聘用,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英国女婿和女儿多次诚恳地劝说她前往新加坡定居,安享晚年,却都被她毅然决然地拒绝。她坚定地说:“我不能走。只要学校还有学生,无论人数多少,我都要坚守在这里。我若一走了之,学校里那些五十多岁,最小也快五十岁的老师们怎么办?他们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我得为他们着想。我能多做一点,就能为社会多分担一点压力。”
她的这番话,如同一股暖流,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曾有一位学者与我探讨:“你都六十多岁了,担任过两家合资企业的董事长,吃过苦、受过累,也遭遇过不公。就算如今不比往昔辉煌,积累的财富也足够安享晚年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拼搏做事业呢?据我调查,从疫情开始到现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这些企业老板们在一个领域里倾注了全部心血,甚至搭上了身家性命,苦苦支撑着企业,用自己的资产养活了一群人,他们不仅追求利润,更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担当。即便艰难,也咬牙坚持,没有轻易放弃。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你能否坦诚地告诉我,你为什么还选择创业?”
我当时这样回答:“你看过当年重庆那场山火的报道吗?最令人动容的是重庆人民全民参与灭火的场景。漫山遍野都是老百姓组成的越野摩托车队,大家自发地送来救援物资。有个满身烟灰的小伙子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想起仍鼻子发酸。他说,‘这是我的家,我必须守住。’这句话,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你问我为什么还要创业,是因为我在矿山当董事长时,曾向工人们承诺,要让他们搬出住了30年的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住上崭新的楼房。后来我被迫离开时,看着眼含热泪送我的工人们,我告诉他们:‘别难过,我不会忘记你们。我会再次创办企业,用赚来的钱为你们盖起新楼。’到了我这个年纪,很多东西都看淡了,但我始终看重自己的承诺和尊严。我不是英雄,也不是富豪,这一生,我见过金钱,看过世界的风景,体验过荣耀,也经历过苦难,有过悲欢离合,真心待人却也遭遇过背叛。如今,父母已逝,家庭的温馨不再,我常常独自一人望着星空。我知道,手中的积蓄足够我体面地度过余生。但我唯一放不下的,是那些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为我四处奔走、全力相助的老工人们。他们与我非亲非故,却重情重义,情同手足。我对他们的承诺还未兑现,这是我心中的牵挂,也是我坚持创业,想要完成的最后使命。”
李华校长不愿去新加坡定居,是因为她心中放不下家乡的学校、学生和老师。她愿意用自己的力量,为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贡献一份光和热。她把责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种担当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就像那位在重庆山火中累得面色苍白、满身烟灰的小伙子,一句“这是我的家,我必须守住”,展现出的是对家园的热爱与坚守。在我眼中,他们都是真正的贵族,是生活中的骑士,值得我们满怀敬意地去敬佩与深切地共情。
这便是我阅读《让每一个人每个单位都有新价值诞生,是社稷的根基和方向》后的感悟。让自己不断创造新价值,我愿把这句话当作对自己的新年寄语,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前行,不负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