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年初,我购买的商品房终于竣工交房了。站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我感慨万千,思绪如潮。回想起我家三代人的住房变迁,从低矮的窑洞到茅草屋、砖瓦房、楼房,每一步都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国运昌盛,则百姓安居乐业。

一、爷爷与窑洞的岁月
我的爷爷杨永灵,生于清末,是洛宁县孙洪峪沟口村(现洛宁县兴华镇沟口村)的一名农民。洛宁地处豫西山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民生活困苦,匪患频发。

为了安全起见,爷爷在半坡山沟旁建造了一排五拱的窑洞,这里地势隐蔽,前有陡坡,后有河沟,窑洞上方是立陡的土崖,五拱窑洞的后面有互连的通道可用于紧急逃生,门前仅有一条狭窄的小路与外界相连。这样的布局使得窑洞成为了爷爷一家躲避匪患的避风港。然而,尽管窑洞提供了安全的庇护,但生活依然艰辛。

爷爷在窑洞中养育了父亲和七个兄妹,直到1964年因伤寒和饥饿去世,终年68岁。爷爷生前有怨言,也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生活艰难,爷爷生前将我五大(五大:洛宁方言,五叔)“砍”(砍:洛宁方言,过继)给柏坡白家了,爷爷临死前在窑洞里喊着我五大的小名说:金中,我是看不见你长大了。
如今,那孔见证了家族历史的窑洞早已废弃,只有依稀可见的烟灰痕迹和互连通道,以及窑洞前那两棵枯死的皂荚树,仍在诉说着往昔的苦难。

二、父母与窖洞、茅草屋、砖瓦房的时光
我的父亲杨中文,生于1930年,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伍军人。父母亲结婚时住的是爷爷窑洞东边300米左右的另一孔窑洞。然而,1964年夏季的暴雨摧毁了这排窑洞,迫使家人不得不寻找新的住所。

经批准,我家与村里其他几户人家一起,选定了新宅基地。我家盖起了三间茅草屋,有50平方米,地基用的是村附近兴华河的石头,板筑夯土墙,椽子、檩条、大梁是村民帮忙从山里运出来的,没用一砖一瓦,麦秸和黄被草屋顶,两面坡。这茅草屋虽然简陋,但却成为了我们姐弟三人出生的地方,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茅草屋逐渐变得残破不堪。1990年,我家在院子里盖起了三间东厢房,面积60平方米。石头地基,板筑夯土墙,仅房子前墙的两个柱脚处用了青砖,两面坡青瓦屋顶。这房子比起茅草屋更加坚固耐用,成为了父亲晚年的居所,也承载了我们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三、我辈与楼房的新篇章
我于1992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先后在洛阳市郊区花卉生产办公室、农业区划办公室、农林局工作。

刚参加工作时我并没有自己的住房,只能借住公房或朋友家。1996年,我搬到了新村大花园的管理房居住,虽然条件简陋,但总算有了一个暂时的安身之所。印象深刻的是,我居住的新村大花园管理房,年久失修,下雨时漏雨,天晴时掉土,晚上休息时,老鼠经常在房屋的竹棚上“跑操”。
1998年,我有幸集资购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位于洛阳市安乐窝。这套85平方米的六层楼房,虽然面积不大,但却让我一家三口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在这之前,购新房、住新房简直是奢望!女儿高兴的说了一句话:楼上再也没有老鼠跑了。

2001年,由于单位住房被纳入大学扩张范围,我们又搬迁到了老城区柳林南街的教师新村。虽然这次搬迁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我们还是拥有了114平方米的新居。
然而,教师新村的房子却让我,操碎了心。由于房地产公司的黑心操作,我们的房子被抵押在银行长达11年之久。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2011年我们才终于办理了房屋所有权证。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复杂不公平和个人的无力感。

尽管如此,我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006年,我贷款购买了87平方米的有电梯高层楼房。2018年6月,我卖掉位于柳林南街的经济适用住房。
2021年,我又订购了一套124平方米的商品房。2025年初,这套商品房终于竣工交房了。新小区周边配套设施齐全,学校、小游园、健身房、活动中心、停车场等一应俱全。虽然每月要还房贷,但想到即将装修和入住宽敞的楼房,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回顾我家三代人的住房变迁历程,我深感时代的进步和家庭的努力。从低矮的窑洞到如今的楼房,每一次变迁都见证了我们的奋斗与成长。展望未来,我相信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住房条件还会越来越好。同时,我也将铭记历史,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不忘来时路,继续前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的理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现实。从窑洞到商品房,三代人的住房变迁见证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我们要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不忘来时路,才能让人生更加精彩,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行稳致远。

作者简介:杨留生,河南省洛宁县兴华人,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先后任职于洛阳市洛龙区统计局、洛龙区农业农村局,爱家乡,爱牡丹,爱园艺,参编《国花牡丹档案》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