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里木湖
——新疆之旅笔记之七
文/华夏儿女
清早,七点钟,天刚蒙蒙亮,我们从博乐市出发,启程去赛里木湖,只走了十多分钟,见路边不远处的山坡上立着一座亭子,在朝晖的映衬下山坡和亭子映成了黑色,远远看去恰似曙光里的景致,地平线上一条红红的丝带,红中有黄,黄中有红,慢慢又变换成了金色。我们将车停下来,走向山坡,登上台阶,走进亭子,亭子有前门和后门,门廊都拉了长长的经幡,经幡上还挂满了各种颜色的哈达,我们站在亭子里望着东方,等待日出,等了二十多分钟,红日渐渐的跃出地平线,摆脱那条红丝带跳出来,红色的日光照耀着,整个山峦、大地全是红色,我们欣喜的拍照,只是瞬间,我们刚刚拍照了两三分钟,日光就耀眼了,日出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心中的渴盼。我们回到停车处,驾车向赛里木湖出发。

上午九点,到达了赛里木湖,远望一片深蓝色浩如大海,走到岸边,翠绿的水草、芦苇随风摇晃,黄色的栈道、木栅栏和观景台伸向湖面,走上“月亮湾”观景台,对岸是青绿的山,倒映在蓝色的湖水中,正是“世界上有一种蓝,叫赛里木湖蓝,见你一面,记住一世”。走下观景台,乘上自驾车慢慢的行驶,慢慢的欣赏湖光山色,走过“三台草原”、“博尔罕山”,来到十里长堤,一条黄沙带在湖边蔓延,湖里是蓝蓝的湖水,湖外是窄窄的池水,仿佛一对母子湖,大湖环抱小湖,小湖依偎大湖,湖水见证母子情深。长堤上矗立着一道长廊,草编的造型,游人们坐在长廊里,或站在湖水边,或坐在水边的石头上,将身姿融入蓝湖,将灵魂献给蓝天。

来到“亲水滩”,人人喜爱水,人的一生离不开水,与水亲近,就放飞了身心。“亲水滩”上,礁石嶙峋,青色和灰色石头居多,一堆红色的礁石非常特殊,吸引游人和孩童聚集在礁石上,大人拍照孩子戏水,有一只小羊羔在岸边走动,我走过去想要将羊羔和湖水一同摄入镜头,一个小男孩走过来说与羊照相要收十元钱,小男孩一身黑衣,小脸晒得黑红,一双眼睛明亮,一看就透着聪明灵气,这么小就知道做买卖。沿着湖岸走向一座高约八九米的青色石碑,许多游人依偎在石碑下拍照,我想靠近石碑,无奈游人太多,就只好在远处将石碑和大湖摄入镜头,石碑上雕刻着“西域净海.赛里木湖”。

乘上车,围绕着大湖继续慢慢行驶,据介绍赛里木湖有92公里,敞开车窗一路走、一路拍照,左侧是蓝蓝的湖水,一会深蓝、一会浅蓝,一会又变成绿色,远处的青石山蜿蜒着将蓝湖环绕,更远处的山峦和雪山互相呼应,连同蓝天上变幻莫测的白云、山间的云雾,倒映在大湖上,让人怎能不亲水,怎能不爱山。右侧是连绵的群山,一会是绿色、一会是浅绿色、一会又是黄色,深绿色是云杉整齐地排列,将山峦分割出不一样的格调,浅绿色是低矮的植物将山体包裹,黄色是山坡上的牧草,牛羊和马儿在山坡上悠然的、自在的闲走、坐卧,或者食草,或者嬉戏。山体一会是堆堆叠叠,一层层维护着一座高峰,一会是一列列一行行,如万马奔腾,一会又如梯田一条条像台阶一样漫上山岗,山体有时像军人的迷彩服,有时呈浅绿色、有时呈翠绿、墨绿,有时黄绿相间、灰色与青色夹杂,一层层向你涌来又远去,让人身不由己的涌入大自然的怀抱,赛里木湖此生必至的地方,千万年的等待,只为遇见你。

来到“点将台”景区,一座高台一层层漫上山岗,最高层上插满了角旗,高台中间竖起一根开山剑,最下层石阶的两侧立着水泥雕筑的枯树桩,右侧的树桩上雕有“点将台”三个金色大字,石阶下面的平台上立着一块天然巨石,巨石的纹理呈流水形。点将台高大壮阔,在蓝天白云的笼罩下,好似姜子牙在神坛点兵,又似诸葛亮神坛借东风,众将官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观赏过“点将台”,又走过“天鹅乐水”、“西海草原”、“金花紫卉”、“克勒涌珠”等景区,仍然围绕着大湖慢慢行驶,阳光将我们朗照,湖水将我们映照,群山将我们环绕,每辆车似乎都是绕湖而慢行,走走停停,游人们有的站在路边,有的涌向湖岸,湖在山中,山在湖中,而人在山水中。空中时而飞过雄鹰和鸟儿,还有彩色的滑翔机、热气球在空中翱翔,载着喜欢探险、喜好刺激的游人,尽享山川、蓝天、大湖的无穷魅力。

环湖几乎绕了一圈,仍然没有尽兴,午后五点多,来到了一座蒙古包,蒙古包不只是蒙古人的独创,在新疆,维吾尔人、哈萨克人都住蒙古包,他们不叫蒙古包,而叫“毡房”。我们站在白色的毡房前,毡房坐落在山峦里,满坡的牧草、满坡的羊群,外孙女欢喜的手舞足蹈,在草地上疯跑,一只黄色小花猫跑出一处毡房,花猫追逐着小羊,将小羊赶进了毡房后面的树林,它又跑回来抓蚂蚱,外孙女又和花猫玩耍在一起,好像早就熟悉的玩伴,你追我赶,只一会的功夫,小花猫就和我们都熟了,跑进我们的毡房里,随意的趴在每个人的怀里,像一个乖乖的孩子,仿佛我们就是它的主人,与我们亲近、亲密,这么通人性的小猫咪,与人共情。

晚上九点了,夜幕才渐渐的笼罩,一刻钟前突然雷声阵阵,乌云密布,微微的小雨东面淋淋、西面洒洒,终究没有下来,也许是被风儿赶跑了、被夕阳吓跑了,夕阳穿过浓云在西面的山岗上闪耀。我们伴着夕阳晚餐,出租毡房的老板娘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晚餐,烤羊肉串、手抓羊肉饭、羊肉汤,晚餐还未结束,星星已经在空中闪烁了。这是我第二次在蒙古包晚餐,我想起四十多年前在大庆杜尔伯特的蒙古包里与蒙古朋友聚餐,这一次是与家人在哈萨克族的毡房里聚餐,还要在这里住宿,对于我是第一次体验牧人的生活。毡房外传来羊的“咩咩”叫声和牛的叫声,还有远处的狗吠声,伴着这些声音欣然入眠。

睡到半夜,小花猫突然钻了进来,惊醒了旅人之梦。小花猫趴在我的枕边,我起来将小花猫请出了毡房,我的睡意全无,躺在黑暗里假寐,转眼天就亮了,看看表已经六点多了,起来看日出,曙光映红了山峦和波光粼粼的湖水,赛里木湖的日出比昨天早晨看到的日出不一样,日光呈红色、金色互相变幻着,先是红色,然后是金色冉冉的从山峦后面升起,照在湖面上一片红霞,霞光万丈照亮了整个赛里木湖,我们迎着霞光来,又迎着霞光离开,人们说“赛里木湖是大西洋最后的一滴眼泪”,而我们是在欢喜中告别了这蓝色的圣湖。
2024年8月22日赛里木湖西海草原

刘国华,笔名:华夏儿女、阿华,现居广州。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梦中的河》、诗集《江山多娇》、《恋歌心曲》、散文集《呼唤春天》;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芙蓉国文汇》、《龙江当代文学大系》等选本;有作品在《诗潮》、《参花》、《安徽诗歌》等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