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绍青: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第二届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
高中课标(2020修订)明确要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提出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义务教育课标(2020版)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提出在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前提下,推动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家过程,有效建构知识、运用知识,体会学科思想方法。探究学习活动的使用与开展需要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使学习发生在真实情境之中,培养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推动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间的关联性学习,实现知识结构化建构。落实因材施教,通过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当前针对新课标推动教学研究集中的是大概念教学与单元教学。
1. 单元教学
在新课程中提到单元会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中的课程单元,在新课标的规定下,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更加体现课程内容结构化,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采用单元(主题、项目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单元课程内容组织思想在2011版课标及其课标规范下的教材中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依据2011版课标的人教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有六个单元,数学八年级上册共五个单元。即平均需要3—4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教材中的单元大至可分为学科单元:单元内容以学科知识、技能掌握、能力培养为直接的目标,单元内容体现了知识的获得与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相融合,从知识获得、能力发展到素养养成层次递进;探究单元:探究单元主要落实分科课程中综合课程的思想,具体表现为活动探究单元、综合实践单元、项目单元等,探究单元是以主题或项目为组织形式,强调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实现学习者共同探究课题,注重协同性、促进 知识迁移、技能运用和跨学科探究,更加强调多学科知识融合与综合素养发展;其它单元:根据学科不同,诸如复习单元、实验单元等。二是单元教学,以课程单元内容组织为基础,对课程单元教学进行整体教学设计,这需要彻底改变教师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课时教学设计观,对一个课程单元进行单元教学系统化设计,形成合理的教学活动序列,合理分解活动到面对面的课时教学与课时之间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之中,使单元教学形成一个逻辑严谨的整体。
2. 大概念教学
大概念教学强调教学要围绕大概念进行设计与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最终获得大概念,这是相对于知识点教学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关于大概念在学理上有许多观点,但目前已经达成基本共识。《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提出科学大概念是有组织、有结构的科学知识和模型,它们能够解释较大范围内的一系列相关现象。李松森通过对大概念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总结认为学者们在大概念的内涵认识上也显有三个共识:(1)大概念是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认为大概念是在经验和事实的基础上,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2)大概念是联系整合概念的概念。认为大概念是概念的集合,能够将各种相关概念和理解联系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3)大概念是更能广泛迁移的概念。认为大概念超越了个别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加以迁移运用。大概念的概念包括概念、观念和论题。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在具体过程中的落地需要通过大概念教学具体实施,对于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理解大概念,并能够根据大概念的特征与内涵、类型与构成在具体的学科中找到大概念。这对于一直采用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教师是新的挑战。单元教学与大概念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刘徽、顿继安、王磊等学者论述了大概念与单元教学的关系,核心观点是:大概念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核心,大概念具有统领单元教学内容的功能,大概念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具体化。单元教学需要围绕大概念的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可以依托课程单元,也可以打破课程单元进行教材重整,单元教学需要突破课时教学观,进行较长周期的系统化设计与合理的课时分解以实施教学,分解后的课时之间密切配合,完成整体教学任务。归纳起来,大概念教学强调的是教学目标与内容,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结果。单元教学强调实施教学的策略、方法与教学过程设计,以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素养发展。
——参见郭绍青:《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课程实施与教师培训转型策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