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1日是铁岭老领导崔华诞辰一百周年,为表达对老领导的缅怀之情、教诲之恩,特作此文。
阅览室的亲切交谈
1991年6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刚由一所农村中学调到铁岭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秘书科工作的我,到阅览室看报。阅览室就在秘书科办公室的里面,还归秘书科管理,这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让我很兴奋。
当我走进阅览室的时候,发现只有一位老干部在静静地看一本杂志。我轻手轻脚地从报架上取下《人民日报》坐到他的对面。
在我抬眼看这位老干部的那一刻,我被老人家非同一般的气质吸引住了。满头银发,黑边眼镜框后面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兰色的人民服熨熨贴贴、板板正正,眉宇间、浑身上下都透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度。
老人家也发现了我的存在,便抬起头把目光移向了我。当一老一小的目光碰到一起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了慈祥、温暖,也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冲击波。
“你是新来的小同志吧?原来是做什么工作的?叫什么名字?看来你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年轻人。这很好。”
没等我开口,老人家便主动跟我聊了起来。
我站起来一一回答了他的问话。
当得知我是从教育部门来的,老人家显得很高兴。他说:“好啊!你有文化基础,又有教育工作的背景,完全可以在老年问题上多钻研一些。老干部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需要有文化懂政策的干部,再说,中国马上就要进入老龄社会了,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太多了,你应该是大有用武之地。”
人这一生会在一定场合遇见某个人,但真正让你心动的却极少。我与这位老领导在阅览室相遇,并亲切的交谈,是真正让我心动了,这一天应该是我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因为从这天开始,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并爱上了老干部工作。记得当时我很激动,心想,今后我可以整天和这样好的长者在一起了,这个工作真是太好了!
6月的铁岭郊外,杨柳依依、禾苗吐绿、鸟语花香,一派生机盎然。暖阳下,我骑着自行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充满着无限的遐想。
走近老领导
几天后,我才知道原来老人家是铁岭市政协副主席崔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也许是我给老领导的印象不错,从此,老领导对我厚爱有加、关怀倍至。10年的交往,我们之间的感情与日俱增,到了无话不谈的亲密程度。老领导给我讲他参加革命时的情景,讲他和他的战友们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如何坚守党的信念,讲他如何理解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讲他如何做群众工作,讲他如何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进步的心路历程。
后来,我从他的回忆录中才知道,他曾经蒙受许多不白之冤,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专政,身体遭受了摧残。可他从没跟我透露他无辜受辱的经历,更没听他说一句抱怨的话,他早已把这一切都过滤掉了。


老领导担任铁岭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那几年,是我们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初创时期。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老领导以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的伟大工程中,用当时很多人的话说,老崔头是在拼老命。为了发现和培养典型,老领导不顾年迈体弱深入基层搞调研。那时,路况不好,到最远的西丰县乡镇要坐三四个小时的车,甭说一位古稀老人,就是年轻同志都喊累。可老领导常常一跑就是两三周,调研一结束,他又顾不上休息,马上开始整理调研报告,主持开会。因为我是《辽宁老年报》和《铁岭日报》通讯员,所以,每次关心下一代开会我都参加,多次聆听老领导的深入浅出的讲话,深受教益。

老领导临终给我留下一封信
2001年1月20日,老领导在他感觉时日无多的时候,亲笔给我写了一封信,让他的子女转交给我。
老人家“走”后,我才看到了这封信。
祥云同志:
相识相知贵在相遇。相见在老干局,相识在工作中,相知在你工作、文章中。我很赞赏你的实干精神、写作的功底,特别是你对老干部工作的责任心和热情。
我的回忆录经过你和另几位知己改后,我重新整理出来,大家的意见我基本采纳了。
现在印后回忆录送上。一请你再改正。二是供你以后讲课和写作时作资料用。我活着不提姓名。
崔华
2001年1月20日
老领导的这封信我一直珍藏着(在铁岭房子里),2009年,我在撰写《在共和国功臣身边》一书时,写了15位已故老同志,其中就写了崔华老领导,并附有老领导给我的这封信。
老领导,我永远怀念您!愿您在天之灵看到您曾经关怀过的小同志如今也是古稀之人,并也在努力地为社会做点事儿。
老领导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2025年1月13日于大连
作者卢祥云:曾在老干部工作岗位工作多年,勤于思考和写作,撰写出版《老干部工作研究》、《在共和国功臣身边》等专著,多篇论文在中组部和辽宁省委老干部局获奖。在职和退休后一直做辽宁老年报特约记者,采写发表数百篇新闻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