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与草稿》
历史上自不必说,就是到了今天,进入了AI时代,画家仍然离不开写生的锻炼。写生一一写意一一写生,如此循环,艺术家永远在追求心目中的那个完美。有人说学习中国画不需要写生,不知这个结论是如何得来的?白石老人笔下的大公鸡与小蝌蚪,池塘里的青蛙,草丛中的蚱蜢……无一不是从写生变化而来。白石老人年轻时代就画过大量写生,即使成为大师之后,仍然以一颗“童心”观察生活,写生不辍。所以他笔下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没有常年写生磨炼出的表现力,而只是像学徒一样,模仿师父的“范本”,那最多就是一个手艺人。白石老人是木匠学徒工出身,但他完成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伟大飞跃,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他坚持写生。蒋兆和先生的每幅画都是有写生做基础的,有的当场写生更直接成了作品。如果说临摹古人作品是一种传统的继承,那么学习前辈大师的写生精神同样是一种传统的继承。有人说现代主义,抽象派不需要画写生,那么请你去看看毕加索、马蒂斯、保罗.克利和蒙德里安的作品吧。他们的艺术发展历程无一不是从写生入手的,虽然他们最后的成熟作品已经“面目全非”,但仍然是在写生基础上的升华。在一张小纸上,用铅笔、毛笔或任何其他工具尽情的涂抹,把心灵中的所思所念,直接搬上去。保罗.克利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形象的说明了笔在动,心在动,线条行走的痕迹就是艺术家思维的痕迹。古人云:“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把万物的精华吸纳吾心,经过不断思索,孕育出自己的心内之象,並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草稿,正因为是“非正稿”、 “非定稿”,没有负担,没有拘束,所以画得自由自在、生动鲜活。艺术家们常常感叹,经历千辛万苦最后完成的作品,却丟失了草稿中的神韵! 这几乎是每一位艺术家都曾有过的遗憾吧?画草稿也可以理解成对自己胸中臆气的释放,所以它必有一股“气”在贯通。而正式创作时,往往在漫长的“制作”过程中,脱离或者丧失了原来的那股“气”。评价中国画的标准,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离开了气韵,就离开了作品的灵魂。保存草稿中的那种气韵,那种生动的东西,那种原始的追求,那种语言的纯净,是一个艺术家毕生的追求。
胡永凯题《笔墨风华》
胡永凯 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北京墨真书画院名誉院长。
作品入选多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大展,大英博物馆中国当代绘画展,香港艺术双年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展览并多次获奖。曾在十余个国家举办个展。
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