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鹤
福音堂旧址外观
从泸州二中澄溪口老校门出来,往左,走过一个面馆,一个供销社仓库,就到了南门外的福音堂门口。福音堂的大门门楣上写的是:
CHINA INLAND MISSION
(中国内地会)
南门外中平远路这座福音堂是1890年美国传教士巴明道来泸传教设立。《泸县志》有记载:“美国人钱凤鸣来泸传教,设立教堂于南门外福音堂。”他们是中国内地会成员。
这个福音堂拥有一大院,院内土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房屋面积约1009平方米。前面临街设有对外布道室、阅览室,中部为一花园,后面台地建有礼拜堂、中国教牧人员住房、外籍教牧人员住房。该堂曾开办崇德、崇实两所小学,于1929年停办。
1943年,川南内地会联合会成立,办事处就设在泸县平远路61号,张尔定任理事长。先后在泸县传教的外籍传教人员有巴明道、钱凤鸣、海彦士、云登、米立荣、李亚农(以上英人),还有澳大利亚人罗柏士、美国人田美龄等,均在解放前相继离泸,唯英人包启云直到解放后才离去。中国传教人员有刘香山、温玉堂、曾灼然、崔仁师、何连壁、许铭志、张玉田、余祥之等。(以上资料是由邝俊熙网友提供)。
大约在我三四岁的时候, 我的像祥林嫂一样命苦的吃斋念佛的乳姆何洪源,带我穿过喧嚣的澄溪口,来到这个清静的福音堂,听了一堂嬷嬷(修女)上的课。
记得上课的教室,在进大门上两级台阶,中间通走廊的左边第一间。
教室里,一块黑板,几排通长椅子,没有课桌。一台脚踏风琴。
来听讲课的人,多是中老年妇女。他们信神信鬼信上帝,大都是文盲,只带耳朵,不会写字记笔记。
老师是个外国嬷嬷(修女),头戴披巾,胸戴金色十字架项链,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完全可以和学员们交流。她讲到精彩时,还拿出一把小秤,秤去秤来。不知道是不是把圣经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当然这是我现在的猜测。
穿过教室外面的通走廊,走过一小天井,来到了一石堡坎。
坎上一排砖砌栏杆。中间有道小门,可沿石级而上。
这一台阶上,左边有一颗高大挺拔的银杏树。正前面和右边是寝室,木穿斗的一楼一底。红木地板。外墙壁上爬满常青藤。每栋楼都有壁炉。烟囱高立房顶。
当时这道小门是锁着的。这里是传教士的办公室、休息室和寝室 。一个嬷嬷站在高台上,默默看着我这个中国小男孩。
从照片上右边的一个通道进入教堂的后花园。
这个福音堂的后花园与当年的峨嵋中学一墙之隔。所以,张绍先老、毛元康老,以及我罗锦江公等峨中老学友,当年早晚听得见教堂里传出的袅袅梵音,还可以从峨中的男生楼上寝室轻松伸手,偷摘到福音堂后花园树上的水果。
教堂后的花园一角
1949年后,福音堂的布道活动基本停止。房屋先是作了泸州二中和泸师教师宿舍。
可能是51年,个别传教活动还在进行。二中曾一鲁老师的孩子曾天可爬到教室的窗子上,吓兮兮地听着教友们唱着听不懂的圣歌。泸师王立三老师的儿女们,也偷偷拿教士们的红墨水笔玩耍。
1954年,泸师教师搬到中巷子王爷庙后,福音堂全成为二中教师宿舍。
老师们住房窄小,孩子多,在自己寝室外面东搭一个棚,西围一个圈,在坝子里堆蜂窝煤炭粑。本来已经是破旧不堪的旧房子,有的地方已经是危房,福音堂完全失去它旧有的风貌。
改革开放后,政府根据宗教政策,将院内白果树以东的地方划归福音堂有关人士,修街面的高楼。白果树为界的西面,则修成二中的艺体馆。
秋天的福音堂白果树。
从1890年起,有100多年历史的福音堂就此永远从泸州消失了!
冬天的福音堂白果树。摄于本世纪初。
2025年元月10日
(编辑 庆悟宅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