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保护历史文化 丰富临邑文化内涵
——记临邑文化保护与传承者傅旭亭、傅宗国父子
高连君

(二)傅宗国
(三)
傅宗国 临邑县德平镇傅家村人,傅旭亭之子。 1956年11月出生,1975年参加工作,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75一1979县文化馆摄影员,1979一1984在县公安局担任书记员、预审股副股长,1984一1987调县委政法委干事,1987一1992任县打经办副主任,1992一1993任县打经办主任,1993一l995任公安局政委,1995一2000任政法委副书记,2000一2009任610办公室主任,后退二线,享受副县级待遇。
一、明德广场策划、设计、布局、命名
2009年始,临邑县筹建明德广场,建成后广场风光优美、层次分明、设施齐全,突出了市民文化娱乐、休闲健身、陶冶性情的功能。占地面积约18.6万平方米,建筑采用明清时期风格,功能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于一体,是鲁北地区区域特色文化项目。
为凸显明代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魅力,整个文化苑以湖面喷泉、大型广场、环抱绿地、主体雕塑和21尊文化柱为基调,栽植五角枫、银杏、海棠、白皮松等名贵树种,绿化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北侧以湖面为主体,以方亭、重檐六角亭、拱桥、曲桥为主要建筑,配有大型音乐喷泉、亲水平台、廊亭、景观石柱等景观设施。南侧以中心广场为主体,建有演出平台、文化主题园以及“和谐之鼎”主题雕塑、文化景观柱、浮雕、地雕等特色景观。四个文化主题园、16尊文化柱、5尊景观柱和主题雕塑,分别记载了临邑的历史名人轶事,展现了临邑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彰显了临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社会和谐发展主题。文化苑已成为临邑市民文化娱乐、休闲健身、陶冶性情的理想场所和展示临邑城市形象魅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傅宗国先生热爱历史、饱读史书,对临邑特别是德平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明德文化广场”是根据傅先生的建议而命名的。2009年3月傅宗国为临邑南部新区广场取名“明德文化广场”,因名字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遂被被征用。
在整个明德文化苑建设过程中,傅宗国先生是文化项目的参与者,对16尊文化柱、5尊景观柱和主题雕塑进行规划设计,积极参与了整个园区的构建及广场“桃花园”“丁香园”“海棠园”“竹园”,群雕和16根名人柱塑,历史文化典故的编辑、人物简介和注释说明。
纪录当代新建树 赓续文脉传未来——临邑明德广场全解
临邑明德广场,修建于临邑城南文化新区,北部是明德湖,南部为明德广场,整个公园占地18万平方米,投资两亿元,2005年谋划,2009年12月落成。
明德的意思是完美的德行,最早语出《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这段话的意思是最完整的国家管理是国家的好声誉像香气一样散布很远。这需要有一种精神的支持。黍子高粱这种物质不会有香气散布的,只有完美的德行,才会使人的好名誉,像香气一样散布很远。
《礼记·大学》也有类似的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的意思是:大家学习的道理是在于显露人身上完美善良的德行,通过后天教育学习,人需要不断敦品力行,仍需要不断革新求进。在社会实际活动中展现人自己的美好品德,贡献社会,服务社会。使人自己的所作所为,达到最圆满最美善的境界。
文化苑取名明德的寓意有三,一是倡导人人尊崇美好德性;二是倡导人人做个德才兼备的人;三是倡导社会人人彰显自己美好品德行为,为临邑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画卷长轴上,临邑出现了许多历史名人,在政坛或文坛上贡献巨大,尤其是明朝。临邑籍的官员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实质性影响,这也是临邑历史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按照明德文化苑群雕、柱雕的布局分别介绍如下:

东南角桃花源
这是以“柱国名臣”葛守礼为主的葛氏群雕。雕像再现了葛守礼离家赴任时难舍难离的场景。
葛守礼简介:
葛守礼(1508-1578)字与立,一字玉川,临邑德平镇人。明嘉靖七年乡试解元,八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初授彰德推官,时有狱决疑案,葛守礼审理后,苏醒免除了狱决疑案。明世宗爱其才,授职镇守山海关。赴任后,增补关法,力除疾弊,严明执法,安抚一方。不久,迁兵部主事,改升工部主事,改任礼部主事。时有藩国代表谋划继承完全的封赏,葛守礼坚决不许。正赶上葛守礼生病,藩国代表用重金贿赂部司大员,请求获取特权。皇帝派人侦查刺探这件事,造册登记收受贿赂的人,合银十万余两,唯独没有葛守礼。皇帝从这件事上知其廉政,授河南提学副使,晋升山西臬藩两司,擢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兼总督,诏宣为户部侍郎,改吏部侍郎,改升南京礼部尚书。因与严嵩不合,辞官归里。隆庆元年,起用户部尚书。请求仿效古代井田制疏浚河流治水,疏通田间水沟,使旱涝有备。又奏疏:申明、巡抚、事宜、条例、官箴、士节六事,皆嘉纳之。改任刑部尚书,葛守礼悉知“治体严,气正性”的道理。万历初改左都御史,三年以老乞休,诏加太子少保。万历六年卒,赠太子太保,谥端肃,赐祭葬。有画像若干册留世,原《德平县文献汇略》收其《宜疏园》等文章八篇。后人辑有《葛端肃公文集》行世。
西南角丁香园:这是以“六朝英才”明可让事迹为主的雕塑,雕塑再现了明可让精通天文历法,博学多才的形象。
明可让简介:
明可让,生卒不详,字弘道,明山宾之子,临邑德平明家村人。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明可让善谈论博,涉猎书史三礼,尤其精心研读《论语》、“龟策历象”,都深得其中的奥妙。他14岁做湘东王的法曹参军。由梁入北周后。他历任汉东、南郡二郡的太守。北周武帝宇文邕征召他为露门学士。武帝令他与太史官署一起校正订立新历法。他的官职依仗列同三司,赏赐他的爵位是历城县伯。梁简文帝萧纲曾经称赞他:“可让精通天文历法,观日出能知今情,察日落能预明势,看动物能报雨晴,循季节而至风神,知八风能测旱涝,能按太阳运转制定农耕的时令,实得奇妙。”隋文帝杨坚祭天禅拜后,明可让晋爵为历城县侯。不久,随文帝令太子拜明可让为老师,与老师相处学习。又诏令明可让与太常牛宏一起修订“礼仪乐”。当朝的一些典故多数由他裁定。开皇中,加授散骑常侍。卒年七十岁。著有《文集》二十卷,《孝经义疏》《古今代记》《续名僧记》若干卷行世。
东北角海棠园:这是以为邢慈静主的邢氏“文坛三才女”群雕。雕塑的意义在于展现明朝妇女诗文书画的才智。
人物简介:
邢慈静:生卒不详,号蒲团主人,邢侗胞妹,适武定马拯(回族),晚年落籍临邑。少受其母万夫人熏陶,既长“博学善著文,诗有清致,书画俱称绝品,与兄侗齐名”。邢慈静随夫赴贵阳左布政使任,值苗人乱,拯瘁卒于任。邢慈静扶榇返乡,出没风波两千余里。她作《为夫请恤疏》,进京请恤,得赐祭一坛。次年作《追笔黔途略》,后被王世禄收入《然脂集》。著有《非非草》《兰雪斋集》各一卷,被清朝钱牧斋收入《列朝诗集》。其“善仿兄书”,以行书见长,刻有《之室集贴》。其善绘石、竹及观音像,《观音大士像》现藏故宫博物院。《明史》《国朝闺阁诗人征略》《拜经楼诗话》《池北偶谈》《山东通志》《列朝诗集小传》《中国书画家大词典》均载有其事迹。
邢顺德:生卒不详,号兰圃。据宿安村史载,邢德顺的母亲出身于陵县一书香门第李姓。邢德顺的舅父李基析为嘉祥县教谕。邢德顺自幼受其外祖父教育影响。八九岁辄解书史,尤喜骚雅。邢德顺刺绣之余,唐诗宋词不离口。后嫁给陵县一个姓康的秀才。诗歌散见于临邑、陵县县志。县志记载:“顺德著作清思远韵,饶有唐人遗意,与临邑邢慈静可称双美。”
杨氏:生卒不详,邢倌之妻,邢侗伯父朝内给事中邢如默的儿媳,邢侗、邢慈静的九嫂。海丰杨梦山太宰的妹妹。他自幼喜好诗文。他出嫁时随身携带十余箱书籍入邢门。明翰林院庶吉士张光裕在“宿安白衣庵碑”撰文中称杨氏“娴女史、工翰墨。”《明史》载:“子愿九嫂杨氏书法自成一家,博学能文过于慈静。”
邢慈静在九嫂杨氏室内“以弱小戏架上书”。九嫂试着让他读,邢慈静“应口背诵,不讹一字”。九嫂惊喜。即使邢慈静把书和包书的套袋抽乱了,九嫂“莫不皆然,愈益叹服”。邢慈静中秋离别九嫂,顺口说,“八月中秋辞九嫂”。九嫂杨氏立即应答“九月重阳盼八姑”。两人堪称闺中诗友。邢慈静在《慰九嫂病》中写道:“春色融合满上林,佳人何事病侵寻?加餐愿祝身强健,携手花间听鸟音。”邢慈静的诗清新自然,情景融合,诗意流畅。如“夜来一阵催花雨,散作飞蛾弄粉香。”“芬园正趁寻芳步,柳絮轻狂燕子飞。”这诗句都体现了邢慈静诗的特点。
邢顺德的《玉簪花》:“名著江南第一花,溶溶玉色净无瑕。清芬未许梅先占,素质岂容雪独夸。”《丁香》中有诗句:“娇小生来姿态妍,万般袅娜夕阳天。”邢顺德的诗状物写景,形象清丽逼真,文字流畅雅致,诗意浓烈情深。
邢顺德说:“闺阁中的韵语外播非所宜也。”在封建社会。妇女闺阁中的诗文墨迹不宜外传。九嫂杨氏的诗文伴随着坟火纸灰随风飘散。
临邑邢氏三才女的诗文书画传世很少,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遗憾。但它说明了在明朝时,临邑诗文书画等文化现象丰富发达,深入民心。不仅男子在政坛、文坛取得辉煌成就。而且临邑的才女也取得了丰富的艺术成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临邑人的优良传统。
西北角竹园:这是以孟云卿为代表的“诗满天下”的园雕。圆雕显示出临邑诗人孟云卿、孟简、孟郊等。在盛唐诗坛上的重要地位。
人物简介:
孟云卿(725-?)字升之,中唐诗人,临邑德平镇人。唐肃宗时为校书郎。与杜甫、元结、韦应物、孟郊等相友好。其诗歌作品为他们所推重。乾元元年夏,在长安孟云卿与杜甫会晤,杜甫以《酬孟云卿》相赠。元结编选《箧中集》,孟云卿是七位诗人之一。孟郊在《哀孟云卿嵩阳荒居》中写道:“艺蘖意弥苦,耕山食无余。”诗句写出了孟云卿家居贫寒,生活困顿的情景。孟云卿的诗反对声病、藻绘,语言朴实无华,内容反映现实,其高古风格在中唐时别树一帜。《伤时二首》有“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诗句,动人心魄。代表作《寒食》等。《全唐诗》存孟云卿诗歌一卷十七首。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德平县志》《德平县文献汇略》。
孟简(?-824)字几道,孟诜曾孙,孟郊从叔,临邑德平镇人。唐朝贞元七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官至谏议大夫,浙东观察使,太子宾客。元和六年,“因抗疏论之,坐语讦,出为常州刺史。”元和八年,集民工十五万,“开古孟渎,长四十一里,溉田四千顷。”且成唐朝漕运新通道。至今,孟河汹涌奔流。唐宪宗赞曰:“温良恭简,齐庄中正,清显昭彰。”孟简尤工诗,善行书。《德平县文献汇略》载孟简的《送孟冬野奉母归里序》和《拟古》诗。诗中有“平生贵酬德,刃敌无幽深。”诗句体现了孟简“尚义气”的性格。其诗文散见于《全唐诗》《全唐文》,事迹见《旧唐书》《新唐书》《辞海》《德平县前志》等。

明德广场中心矗立十六根柱雕历史名人介绍:
十六根柱雕,彰显了临邑历史上十六个历史名人,生动的人生历程。他们的辉煌人生业绩,为后人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东排,自南向北,他们依次是:
祢衡(173-189)字正平,汉末文学家,临邑县小祢家村人。祢衡少有辩才,长于笔札。曹操欲见之,祢衡自称狂病,不肯往。操乃招为鼓史。操大会宾客,欲当众羞辱祢衡,反被衡辱。曹操大怒,将之遣送荆州刘表。与表不和,转送江夏太守黄祖,被黄祖杀害,时年才二十五岁。《德平县前志》有“孔融荐祢衡表”,表中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祢衡著有《鹦鹉赋》《吊贾谊文》《颜子碑》《鲁夫子碑》四篇文章,被《德平县文献汇略》收录。《鹦鹉赋》堪称咏物小赋中的优秀作品,作者借物抒怀,辞气慷慨,表现出士人出生于乱世的不幸遭际,唐代诗仙李白颂之“落笔超群英”。原有集,已失传。
张轨,字元轨,生卒无考,临邑人。他的父亲张崇。任山西高平县令。张轨自幼爱好学习知识,性格开朗。开始住在洛阳,家境贫寒,与乐安(今山东博兴)孙守仁为莫逆好友。北魏末年,拄杖入关中。大邢台贺拔岳用为记室令史,主管机密,不久转任仓曹。当时谷价上涨,有人向张轨借粮,张轨曰:“以公害私,非我宿志,济人之难,讵得相违?”张轨卖衣物籴米济人。孝武帝西迁,授中书舍人,封寿张县王,出任河北郡守。任职三年,张轨关心慰问百姓,实施一系列惠民办法。享有“守法且有治绩”的美称。西魏废帝元年,晋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行南秦州事。恭帝二年,征拜度支尚书,授陇右府长史。卒履官任上,谥“质”。张轨本性清廉,临终之日,家无余财,唯有书籍数百卷。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诗人。古平昌人,既今临邑德平人。唐贞元十二年进士。曾为溧阳县尉,不久辞官奉母归里。《德平县前志》记载:孟简邑人,孟诜曾孙;且孟简在《送孟冬野奉母归里序》中称孟郊为“吾侪”,并称赞孟郊:“东野学道守素,既以母命而尉,宜以母命而归。”在《孟冬野集》中,孟郊称孟简为“从叔”。元和元年,河南尹郑余庆荐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因母丧去职。元和九年,山南西道节度使郑余庆荐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携家赴任,途中暴死于河南阌乡县。在韩愈等友人的帮助下,葬于洛阳。友人张籍等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仕宦不达,生活贫困。孟郊诗歌内容直接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人民生活的苦难,揭露封建士大夫的虚伪势利,描写自己仕途失意,生活维艰的哀怨悲愤。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孟郊善用形象的比喻,精炼的语言,描述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品追求语言奇险,而流于艰涩黯晦。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孟郊支持韩愈的古文运动“务反近体”等文学主张。韩愈称其是“授才实雄骜,冥观洞古今”的诗人。代表作《游子吟》,著有《孟东野集》十卷行世。
盖忠,生卒不详,北宋雕塑家,临邑人。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在长清灵岩寺修建工程中,盖忠塑造了四十尊罗汉佛像。这些彩色泥塑罗汉艺术形象,形态大小类人,神态表情不一,着色和谐有致,历经八百年不褪色。梁启超先生看见这栩栩如生的罗汉佛像誉为“天下第一名塑”。刘海粟大师看后赞曰:“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灵岩寺大殿西起第十七尊罗汉骨架内腔前胸里侧,留有题记一则:“盖忠立,齐州临邑,治平三年六月。”灵岩寺彩色泥塑罗汉佛像艺术,是盖忠所塑。他为我国塑造艺术文化历史,留下了一颗光彩熠熠的宝珠。
蔺琦(1441-1551)字廷玺,临邑理合人。明朝顺天府尹,通议大夫。成化十七年进士,十九年选工科给事中,迁都给事中。论列数十,或联名,或独上,多切时务;曾经考察周边储备的文书薄记,适逢精简京师兵营,蔺琦佐事协调,各个马刍下放充填楚州府,册封为副使,都是特遣,上乘皇帝敕命,手捧封册而赴任,没有提异议要求的。弘治六年,升顺天府丞;十四年晋升顺天府尹。蔺琦志本爱民,佐事既久,熟悉政体,知民疾苦,一意关心百姓。徭役集中时,他极力应办,只有裁定的方可,其他的不给。经他多方协调,即安抚百姓,又各无异词。曾经上疏陈条十二事,多数都得到贯彻执行。三年考绩,赐诰命,升阶通议大夫,弘治十八年致仕归里。享年七十一岁卒,讣文诏赐,祭葬如例。
葛昕(1542-1602)字幼明,号龙池。葛引生之子,葛守礼的孙子,临邑德平人。明朝荫补国子生,官至尚宝寺卿。隆庆四年,宰相高拱荐授中军都督府都事。隆庆六年,调任太仆寺丞。万历五年调任户部陕西司员外郎。万历九年,起任工部都水司员外郎,奉旨培筑永陵。葛昕上书六条措施,工部尚书曾省吾大力支持,神宗皇帝下诏批准。万历十年,培筑永陵工程完工,节省费用一半多。葛昕晋升都水司郎中,万历十一年改任屯田司郎中。九月,神宗皇帝亲自到大峪山选墓地,并下诏葛昕负责修建定陵。葛昕上疏十四条及开工纳事四十一条,神宗皇帝全部采纳。万历十二年十一月,定陵动工。葛昕庀材鸠工,栉风沐雨,日夜操劳。改进运输工具,工匠招聘于灾区及京城附近,木材改用五台山红松,处处精打细算,“又疏减芦课及红萝大炭”。历时五年,修建定陵工程圆满竣工。整个工程,“兹费未三分一,用乃大省”。葛昕晋升尚宝寺卿,加正四品服奉。定陵修建过程中,神宗多次巡视现场,十五次赏赐葛昕。葛昕把皇帝的赏赐与修建定陵的大小官员、工匠、民夫共享。卒后,礼部尚书兼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于慎行题写“海内钜公宗匠”碑铭。著有《校刻孝经》《郎中疏草集》《玉山房集》《古法书》各卷行世。
王洽(1569?-1630)字涵仲,号葱岳,孝子王三迁次子,临邑沙河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明末兵部尚书。初任东光、任丘县令。丁艰起补长垣县令,“刃游飚发,名重北畿。”万历四十一年会推吏部,填补稽勲事主事。本年调考功、调文轩。四十二年,升验封司员外郎、郎中。光宗元年,给假回籍,整修瑞露园。天启元年起本司,调考功试司管察。二年,会是试分考,得士十八人。调文选司郎中管选。本年升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奉差过里,“登明斥枉,谢绝苞苴”。天启三年,升都察院右兼都御史,巡抚浙江,提督军务。是年,“浙东西水潦异常,岁大祲。”王洽奉命巡抚浙江,“疏请蠲赈,浙人赖以全活,设方案,靖海氛,两浙奠安。”天启五年,回京复命,遭魏阉迫害,“旨敕闲住”,“晋少司空”。崇祯元年,起用工部右侍郎,二年,特用兵部尚书。明朝末年,崇祯多疑,宦官受宠,王洽却知难而进,“上疏陈军政十事,曰严责帅、修武备、核实兵、衡将才、核欺蔽、惩朘削、勤调练、厘积蠹、举异才、弥强贼。”不久,又上言:建议军队实施“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皆强兵富国之策,“帝并褒纳”。后金大举攻明,王洽被崇祯帝无端下狱,病死狱中。
王洽父兄相继离世,王洽“事继母色养备至,抚兄子昌祚如己子。”王洽费时六年镌刻“瑞瑞馆”“来禽馆真迹”存世。著有《抚浙奏疏》《两部奏议》《典察疏略》《瑞露馆文集》《吾鼎斋文牍》等。已轶失。
李若讷(1572一?)字季重,临邑贾家村人。明万历十六年举人,三十二年进士。始历任夏邑县、内乡县知县,后升归德府同知,户部员外郎,太平府知府,湖广副使,四川右参政,广东右参议。因文学致身,李若讷为政依靠经学儒术,廉洁自持。所到之处,身着汗水实地查看。“因不能俯仰权贵,沉浮于藩臬间。”它的职务升到郎署就外放任职,近二十年。李若讷面对“魏阉擅威福,”不与往来交结,“超脱于进退”。晚年谢政归里,更加勤于写作。李若讷著有《杨花诗》二百首二卷、《五品稿》九卷、《四品稿》十卷及《四品续稿》十卷流行于世。《临邑县志》收其表、疏、策、论、记、说、赋、箴、铭、赞、诔三十篇,诗歌十二首。
西排,自南向北,他们依次是。
明山宾(443一527)字孝若,临邑德平镇明家村人。南梁国子监博士,北兖州刺史。他是明僧绍之子。明山宾七岁能说有关“名理”的道理。十三岁博通经典书籍。居丧哀毁骨立。其兄元琳,高隐不仕,患病肿胀,久治不愈。家庭经济状况经常空虚。明山宾寻求禄位,初荐任广阳县令,不久离任参加选拔考试。梁武帝天监年考中“五经博士”,出任北兖刺史,兼东宫学士(以司文学撰述之官)。在他曾任平武陆县令时,庄傢不熟即开仓济民,州刺史以其“耗国”将他的住宅充官。明山宾不去理论争辩,就自己买了块地建造宅院。兼任国子祭酒时,曾卖乘牛,收钱后告诉买主,牛曾患漏蹄,早愈,恐日后突发故相告,于是就取出钱来靠近买主。处士沅孝绪听说此事,叹气说:“这些话完全可以使人返回康宁,归真返璞,激励那些不厚道的人停止做那些浅薄浇伪的事。”明山宾诚信买牛,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把明山宾的事迹写进《颜氏家训》。卒年八十五岁,赠侍中,谥曰“质子”。著有《吉礼仪注》二百二十四卷,《礼仪》二十卷,《孝经丧服义》二十卷行世。
孟诜(621一713),明经孟耀之子,临邑德平镇人。孟轲三十一代孙。唐高宗时进士,授长乐尉,升凤阁舍人。孟诜曾师从孙思邈学医。一日至刘祎家,见“赐金”曰:“药金”,烧之有五色气,果药金。武后不高兴出为台州司马,后升春官侍郎。相王听说后,招为侍读。长安三年拜同州刺史,加光禄大夫。神龙初辞官,居伊阳山炼制方药,开创中医食疗学,行医治病,济世救人。曾对人说:“养性者,善言不可离口,善药不可离手。”睿宗李旦诏之,以年老辞。睿宗赐给绸缎百匹,又命河南府于春秋两季送羊、酒、食物给孟诜。河南府尹毕构题其住所“子平里”。开元初卒,年九十三岁。著有《食疗本草》传世,“敦煌博物馆”存有残本及近人辑佚本。另著有《必效方》《补养方》各三卷,《家祭礼》一卷,《丧服正要》一卷,《锦带书》等。除《补养方》三卷经张鼎增补易名《食疗本草》三卷外均佚。其事迹见《唐书》《德平县文献汇略》等。
孟简(见前西北角竹园)
许侃(1375一1456)字彦刚,临邑西五里村人。明朝时凭举人初授工科给事中,又历兵科给事中,最后,官至彰德府知府,晋升正三品,享俸禄。开始,“钞发章疏,稽查违误”,手握重权,顾全大局。出守广西太平府知府,奉敕“安抚”南方各少数民族,民心得安,生活安定。后调河间府知府,为政“识大体,兴学惠民,修举废坠,悉有政绩。”最后,由彰德府知府晋升正三品,享受俸禄。宦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朝。宣宗帝曾发三篇敕命褒奖。八十一岁致仕归里。
郭谌(1476一1534)字信夫,号盤浒居士,临邑德平郭家村人。明朝武英殿中书舍人,敕封登仕佐郎。郭谌集诗、书、画于一身,自少时博涉五经,尤精六书,兼善丹青,时人以“三绝”称之。嘉靖元年,应选武英殿中书事,名列首选。十一年,授中书科,带俸序班,封登仕佐郎。十三年奉命到山东给王送字,行至兖州病重,返故里当夜去世。一生酷爱书画,编撰书帖有《四体千字文》《同升歌》《叙古千文》《八分书》《集二王》《晋唐明贤法帖》《草决百韵》《草韵变体》等行于世。所绘《西山漫兴图记》存“故宫博物院”。《德平县文献汇略》(手抄本)收录了,万历皇帝为《草韵变体》一书写的序和跋;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张璧为《四体千文》写的总跋;吏部尚书大学士许讃为《楷书千文》写的跋;葛守礼为郭谌及其妻周氏撰写的《墓志铭》等文献资料。
邢侗(1551一1612)字子愿,号知吾,又称来禽主人,世尊称来禽夫子,临邑人。明末书法家。万历二年进士,官至陕行太仆卿。初任南宫知县,升山西道监检御史,湖广参议,陕西行太仆寺少卿兼佥事政。因父亲年老祈求侍养辞官而回乡,时年三十六岁。祖先斥大资巨万,美化田宅环境。第一次在泲水上建筑《来禽馆》,《来禽馆》建古犁邱,曰:“泲园”。“泲园”有“犁邱”“泲亭”“来禽馆”等二十六景。四方宾客来访参观,室内的人长久是满满的。减少财富侍奉客人,酒、枪、簪、珥等物,时常在当铺中。邢侗一向以诗、古文、词高于同仁之上。高古典雅,工拙有素。之后,又成为盟主。善书法,学王羲之、王献之,兼能画兰竹窠石,与华亭人董其昌分别在大江南北所擅长,有“北邢南董”之称。晚年邢侗名气更大,因购买邢侗书法作品来谒见的人,门前车马行人拥挤的如“填咽”。古国高句丽派人赏赐价值倍于常金价钱,托人求购字画。邢侗的字画就这样让域外人倾慕动心。他手摩主刻的《来禽馆帖》,其中《十七贴》尤著名。著有《来禽馆集》二十九卷,《来禽馆世说新语钞》四卷。创修《临邑县志》十六卷。
邢慈静(见前东北角海棠园)
常杰(1717一1801)又名彦斌、阅图、美容,号秀实,临邑石家村人。他博通经典,教法经,且书法、武术、天文、地理、建筑设计等造诣颇深。他是常志美再传弟子,并称“山东二常”。清雍正十三年常杰挂账后,于山东德州、临清、临邑、齐河、德平、河北孟村、沧州、京东通州、内蒙、东北等地清真寺任阿訇,弟子遍布华北、东北各地。他在经堂主讲教法经(伟嘎业)、教义经(开拉目)、认主学(台苏卧夫),成就了一批经师。他继承发扬了常志美倡导、革新、影响久远的山东经学派,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即在讲读伊斯兰经学时,“博而熟,重兼教,讲法理(设雷尔),顺序讲,表(开拉目)里(台苏卧夫)哲学同时讲授。”著有《舍凡雷哈凡拉一都》一册,用时五年抄写波斯文注解三十部、《古兰经》四大册、《大夫西雷扎西底》和《波阿字典》三大册、天文经典一部,字迹俊雅,存世。这是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珍贵历史遗产,也是常杰对留存的伊斯兰教文化遗产做出的巨大贡献。


微缩地景景观:
明德广场园区南入口处:
入口处正中卧碑上,有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明德文化苑”五个大字耀眼夺目。台上雕有下卷式纪年台表和郭谌编写的中国第一部《草韵变体》大字背景墙。
明德广场东入口群雕:
以元宝为设计元素的雕塑“银心”。群雕以“万民盛世”的形式再现历史上临邑商贸中心的重要地位。历史上,临邑“鹿角关”曾经是重要的水陆码头。商贾云集,物质集散,进京必经的商贸重镇。县志记载:临邑是民风淳朴、尊儒尚礼、官员争赴的富足大县。群雕充分展现临邑人民,在历史上的和谐富足的生活场景。
明德广场西入口群雕:
以文笔架为设计元素的“文山”。群雕以“琴棋书画”的形式,展现临邑历史上诗棋书画汇聚、琴瑟笙乐争鸣的文化盛景。雕塑人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群雕进一步表现临邑文化历史久远,底蕴深厚,象征着历史文化传承的脉络。历史文化传承在明朝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誉满全国。群雕预示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必将会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传承影响着临邑的过去,也影响着临邑的今天,他一定会影响临邑的未来。
明德广场园区北面入口处:
设置两处地形景观。一组是临邑明代城池微缩景观;一组是临邑明代疆域微缩景观。两处景观依据《临邑县志》记载的城池和疆域图,按照一定比例缩放制作。至于地平面上,立体地再现临邑明代城池和疆域的全貌。市民可欣赏观看。两处地景微缩景观为整个广场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
金龙腾飞灯柱:
明德广场北面湖边平台耸立着二十四根盘龙灯柱。金龙鳞光闪耀,气势宏伟,欲动飞舞,翻滚升腾。二十四,寓意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四时和气,温润明照。金龙长吟,灯光明亮,象征临邑年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
洪福齐天柱雕:
明德湖北边亲水平台上耸立着五根大理石柱雕。柱雕画面由祥云和蝙蝠组成。“蝠”音同“福”,祥云象征吉祥,这是传统的画面含义。整个柱雕艺术象征着“五福临门”、“吉祥如意”、“祥和幸福”。
明德广场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由四十幅临邑历史名人故事和名胜古迹组成,它增加了广场历史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它增添了广场浓重的历史文化氛围。
把历史文化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换发出新的生机。走进广场是我们认识圣贤、了解历史文化且记忆尤深的一个路径。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